射线照相检测技术级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8930149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射线照相检测技术级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射线照相检测技术级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射线照相检测技术级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射线照相检测技术级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射线照相检测技术级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射线照相检测技术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射线照相检测技术级(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射线检测技术(级)第一章 射线检测原理 一、原子 1、原子的概念: * 定义:组成单质和化合物分子的最小微粒,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原子的构成: *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构成。 * 电子围绕原子核作行星运动;电子在一定轨道上饶核运动。 图11 3、原子的的主要参数 a、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核的密度非常大!如果:把核集中在 1cm3 的体积内,那么:这1cm3 的体积内核的总重量为 108 吨! (一万万吨!)# b、大小:原子半径 10-8 cm 数量级。 原子核半径 10- 13cm 数量级。如果:核的半径为 1cm 核(1cm) 电子 * -*(约1000米) 10-8

2、 / 10-13 = 100000 倍 c、电荷: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为中性。 d、构成:原子核(质子 + 中子)+ 电子 数量关系:原子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A = Z + N 例:60钴 60 = 27 + 33 质子数Z=核的正电荷数=电子数=原子序数 4、原子结构理论-玻尔理论(玻尔模型) * 20世纪初二种不同的原子结构模型 1903年:汤姆森假设:核子与电子在原子内均匀分布 # 1911年:卢瑟福模型:行星分布 图11 * 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森假设肯定了卢瑟福模型 * 卢瑟福模型不完善,1913年玻尔提出了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玻尔模型 * 玻尔理论(玻尔模型)的要点

3、: a、原子只能存在一些不连续的稳定状态,这些稳定状态各有一定的能量E1、E2、E3.En。处于稳定状态中运动的电子虽然有加速度,但不发生能量辐射。能量的改变,由于吸收或放射辐射的结果或由于碰撞的结果。 b、原子从一个能量为En的稳定状态过度到能量为Em的稳定状态时,它发射(或吸收)单色的辐射,其频率决定于下列关系式(称为玻尔频率条件): h=En-Em En、Em分别为较高、较低能级的能量值。稳定状态的改变(或能量的改变)是不连续的。 5、玻尔理论中的几个概念: * 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的状态称为基态,是稳定状态; * 激发态:电子获得能量从低能级轨道进入高能级轨道,该过程称为激发;此时原

4、子处于高能量状态,称为激发态, 激发态是不稳定的状态; * 原子的状态特性:任何不稳定状态的原子必将自动的回到稳定状态即回到基态;该过程将释放出原子高于基态的能量,即产生辐射。释放能量的过程可以一次回到基态,也可以逐次回到基态; * 跃迁:电子从一个轨道向另一个轨道的运动,称为跃迁(包括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的运动); * 能级:用平行线表示核外电子所处的能量级别称为能级,外壳层能级最高,但外壳层上的电子结合能最低。 图11 # 二 原子核 1、原子核的结构 * 精确的结构模型自今尚未建立 * 多种模型并存的状态:壳层模型,液滴模型.、 2、原子核的构成 图13 * 均匀分布 * 不同数量的质子

5、和不同数量的中子构成不同性质(元素)的原子核 * 原子的原子量A代表该原子的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总和 A = Z + N 3、原子核的电荷正电荷=原子序数 Z 4、原子核的半径: 10-13-10-12 cm 5、原子核的质量 * 原子核的质量 电子的质量 原子核的质量#原子的质量 6、核的稳定性 * 核的稳定性取决于质子与中子数量的组合质子与中子数量: 2、8、20、28、50、82、126 最稳定。 7、核内的几种作用力 * 库仑力 * 核力 :存在于质子和中子间,是核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核力的性质: (1)核力与电荷无关; 100x库仑力,是强相互作用力;(2)核力是短程力; (3)核力

6、(4)核力促成核子的二种结合形式 成对结合: 质子 + 中子 对对结合: 一对质子 + 一对中子 # 三、 连续X射线(白色X射线,多色X射线) * X射线: 射线束中包括- 连续X射线和特征X射线 1、产生机理:根据电动力学理论,作加速运动(包括负加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将产生电磁辐射。X射线管内高速运动的电子与靶原子碰撞时,与原子核外库仑场作用,而产生电磁辐射,称为韧致辐射。这种辐射又由于是电子急剧停速引起的所以又称停速辐射 图21 2、连续X射线谱及最短波长:图22 * 根据经典电动力学理论,韧致辐射的能量与停速时间 t成反比 1 E - t-连续变化,E-连续变化, t E=h=hc /

7、-连续变化# * min的导出 图21 1 Ue = - MV2 = h + p 2 电场能 = 电子动能 = 光子能 + 消耗能 1 h= - MV2 - p= Ue -p 2 Ue 如果 p - Ue max0 则 hmax =-; =c/ hc 12.4 h min = - = - (h、c、e均为常数) Ue U 单位:min:埃。 U:千伏。 # 例: U=200Kv, min =12.4 / 200= 0.062 埃 连续谱变化规律:1.管电压变;2.管电流变;3.滤波的影响; 4.Z的影响。图22l 3、连续X射线强度分布曲线及强度计算:图22 * 连续谱曲线 () 极其复杂!

8、强度: 求面积积分 = () d=K Zi Um =KZi U2 (m=2) min 式中:K-系数 1.1-1.410-9 / v Z-原子序数 i-管电流 U-管电压 影响强度的因素 U、Z、i # 4、连续X射线的效率(转换效率): 连续X射线强度 KZiU2 计算公式 =-=- =KUZ 电功率 iU K值:K= 1.1-1.410-9 /v;K= 1.1-1.410-6 / Kv 影响转换效率的因素 K、 U、 Z * 例:Z=74;U=200;求 =1.410-6 74200=2% 5、连续X射线的空间强度分布:图23 * 垂直方向不是强度最大方向 * 实际曝光场是一个椭圆 * 通

9、过实验测定曝光场的强度分布 # 四 标识X射线(特征X射线,线状X射线,单色X射线) 1、标识X射线产生机理 * 能量较大的电子入射到靶材料的原子中,与壳层电子碰撞,击出内电子,使原子处于激发态(吸收);激发态原子释放能量发射光子(辐射)。即发射标识X射线。 图24 产生标识X射线的条件:管电压某一临界值时,才能产生标识X射线。 例 :W 靶:69.5KV 开始产生标识X射线; Mo靶:20KV 开始产生标识X射线; 2、标识谱及其特征 标识X射线谱是叠加在连续谱上的单色谱。其线系为:入射到K层的发射K系标识X射线, K K 图24 入射到L层的发射L系标识X射线, L L.入射到M层的发射M

10、系标识X射线, MM. 五 射线 3、连续X射线与标识X射线的区别 (1) 产生机理不同. (2) 能量与波谱不同. (3) 强度不同. * X射线管产生的X射线包括:连续X射线和标识X射线 * 产生X射线的三个条件:器件;电子加速;靶的作用。 2、衰变规律与半衰期 (1) 衰变规律: N=Noe-t 式中:No-初始状态的放射性原子核数(或强度); N -t 时间后的放射性原子核数(或强度); -衰变常数。 放射性同位素的能量不随时间改变。 (2)半衰期的定义: 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核数(或强度)衰变到一半 时所需的时间称为该同位素的半衰期。记以T 。 * 半衰期公式的推导: N 1 - = -

11、 = e-T No 2 二边取自然对数, Ln(1/2)=-T - Ln2=0.693 所以: 0.693 T =- 例:Co60 T=5.3年 =0.693/5.3年=0.130/年 * 半衰期的简便计算公式 N 1 -=(-)t/T No 2 3、射线谱 -线状谱 * 60Co: 2根; 192r:24根; 137Cs:1根; 图25 4、射线的能量 能量决定穿透力 * 穿透力取决于源的种类和性质(后面专题讨论) 5、射线的强度 * 单位时间落到单位面积上的光子数 (后面专题讨论) 6、X射线和射线比较 * 相同点 (1)都是电磁波,本质相同; * (2)都具有反射,折射等光学性质; (3)都能使胶片感光; (4)都是电离辐射能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 (5)穿过物体时具有相同的衰减规律. 不同点 (1)产生方式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