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890884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1. 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史传文学)的特点与写法。2.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辨清文章的主题思想。3. 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信陵君的人物形 象。4. 学习本文记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5. 掌握文章中“就”“过”“独”“下”“辞”“无”“存”等文言实词,“之”“以”“者”“所”“安”“何”“故”“且”“ 莫”等文言虚词,以及特殊文言句式。(解说: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 文,前面已经学习了三篇司马迁的文章,因此,本课不必再 对作者及史记进行介绍,也不宜搞文本串讲,但课文的 基本内容、人物形象以及重要的文言词语仍然必须掌握。另 外,作为相同体裁的最后

2、一篇文章,教学时必须带有一定的 总结性质,以使学生融会贯通,第一条要求旨在于此。)1. 有条件的学校可先让学生观看话剧虎符录像片断 或通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信陵君的故事图片。如 果没有现代教育设备,则可自制“战国形势挂图”,并通过 挂图讲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这一步骤要了解的主要内容包 括:“士”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的出现及其特点;春秋“五霸”、战国“四君”(亦称“四公子”);秦赵长平之战;信陵君的悲剧人生等。2. 学生对照注解,通览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三”以及教师补充的词、句练习。(此步骤最好安排在课外进行。)教师可补充如下词(多义词)、句(特殊句式)进行训练。 多义词辨析:过于众人

3、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访问)行过夷门,见侯生。(经过)如姬资之三年(他,代词)之此五霸之伐也(的,助词)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助词,无义)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他,代词)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 (在,介词)实持两端以观望(而,连词)欲以客往赴秦军(用,介词)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因,连词)特殊句式: 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 请救于魏(介词结构后置)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兼语套用) 为寿侯生前(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 而诸侯敢救者(定语后置)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置、宾语前置、疑问 句)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主谓结构作宾语、被动结构)3. 在通读的基础上,讨论每一段落的段

4、意,然后搞清文 章的层次结构。段意与层次结构提示如下。段意: 信陵君身份; 人物性格特点仁而下士; 结交侯嬴兼及朱亥; 侯嬴为上客; 秦围邯郸,魏惧不救,公子数请,魏王不听; 侯生献计,如姬窃符; 朱亥与公子俱行; 朱亥椎杀晋鄙; 公子夺军,却秦存赵; 侯生自到;11公子归军于魏而自留赵。层次结构:(1)一按照史传体例作概括介绍;(2) 一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为举动。(3) 一11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过程。4. 学生诵读第3段和第6段,然后给文中的两个人物信陵君、侯嬴写评语。可分 A B、C三个层次作要求,A层要 求各用一幅对联来概括,B层要求用四字短语来表达,C层则可用一般的说明性语言来表述。

5、现将人物形象(性格)提示如下:信陵君:求贤若渴,尊贤重士,知人善任,虚心谦恭, 善纳人言,大勇大义,急人所难,抑强扶弱,具有一定的爱 国精神,但有时也显得优柔寡断,束手无策。侯嬴:冷静沉着,料事如神,多谋善断,知恩图报,一 诺千金,忠心耿耿,是一个超凡出众的人才。5. 分小组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有关本文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多种解释,现将主要的看法 提示如下:(1) 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突出魏公子待客以诚,和宾客 们的以死相报。(2) 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政治远 见。(3) 认为作者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爱国精神。(4) 认为课文主要描述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 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

6、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5) 将上述说法予以综合,认为本文的中心可以概括为: 通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经过,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高贵 品格,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反映了他的政治远见和爱国精 神。6. 以本文为主,兼及司马迁的其他作品,概括史传作品 的主要特点。史传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提示如下:(1) 善于选择典型材料。(2) 通过对比互衬,明暗交错的手法刻画人物。(3) 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富有个性。(4) 情节曲折生动,细节细腻逼真。(5) 结构上前后照应,详略得当。7. 综合素质训练(任选一项)。(1) 请以信陵君的身份给魏王写一圭寸信,劝说魏王派兵 救赵,并准备在班里朗读此信。(2) 选择

7、“自迎侯生”“侯生献计”“如姬窃符”“杀将夺军”“高歌凯旋”等片断,改编成课本剧,并作3分钟表演准备。(解说:这几个步骤基本上是根据自读导言中的自读要 求和学习侧重点来设计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愉 快学习的原则。通过这些步骤,既可以使学生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 趣,培养其语文的综合素质,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思有所 获。此外,这些步骤中,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和集体精神的培养。特别是步骤 4和步骤7,更是通过体验 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关于诵读。文言文学习须从诵读入手,通过反复的诵读,增强文言 语感,体悟人物

8、情感,把握文章的脉络,汲取文章的精髓。 诵读不是一般的朗读,须带有一定的情感,运用正确的语调, 读出人物的语气和作者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 拨。以课文第7段为例:此段共有五处对话,其中三处是侯 生说的,信陵君和朱亥各说了一处。侯生的第一处说话是分 析晋鄙可能的态度,提供处理的办法,读的时候要沉稳从容、 铿锵有力,显示出人物此时庄重果决的情态和料事如神的特 点。侯生的第二处说话连用两个反问句,这是对“公子泣” 的强烈不满,在侯生看来,生死关头,需要的是刚毅果断的 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婆婆妈妈,作儿女之态,只会坏事, 因此读此句时应当用显著的上升语调,语气严肃而带有谴责 的意味。侯生

9、最后一处是向信陵君表示自己的必死决心,以 坚定信陵君完成大业的信念,语气平缓中带有壮烈,悲怆中 透着自豪,但不宜过分的慷慨激昂。信陵君的一处说话是针对侯嬴责备的说明,语气中既有自我的辩解,又有对侯嬴的敬重,同时还有不想杀晋鄙而又不得不杀的感叹,因此,诵读时当用稍为低沉舒缓的语调。而朱亥的一处说话是对“公子请”的回应,话语中透着“屠夫”的豪爽耿直,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激情,因此,诵读时当用流畅快速的语调,并使用较高的音量。2. 关于词义。课文中有些词义至今仍有争议,需要进行点拨。例如:“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一句,课文翻译为:“今天我侯嬴为公子尽力也够了。”这说明,课文编者把“为”解作“替”

10、,后省略了动词。我认为释为“今天我侯嬴帮助公子也够了”更妥当些。再如“弃之降秦”中的“降”课文未注,一般学生都会理解成“投降”,但这显然有损平原君自己的形象,其实“降”还有另外一个含义“下”或“使落下”(读作jiàng),引申为“(被)攻下”,“降秦”就是“被 秦攻下”的意思。此外,如“从车骑”的“从”(一作后面跟着、随从,使动用法;一作驾、赶、带着 ),“摄敝衣冠”的“摄”(一 作整理、整顿;一作撩起,后“衣冠”为偏义复音词,“冠”无义),(“如姬资之三年”中的“资”(一作出钱;一同咨, 谋求意;现课文作蓄积),“欲以客往赴秦军”的“以”(一 作“带着”;一作“用”;一作“与”

11、)等都需要教师予以 点拨。3. 关于结构。本文大的情节结构容易掌握,但作者在大的情节结构中 套着许多小的情节结构,这是作者匠心所在,学生在自读中 可能会忽略其妙处。例如,作者在安排情节的发展过程中, 设计了信陵君四见侯嬴的小结构,使整个故事跌宕起伏,摇 曳生姿,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其间又运用穿插的方式安排 了如姬窃符和请朱亥两个虽小但十分重要的情节,使文章既 结构完整,又详略得当,既考虑全面,又重点突出。4. 关于座次。本文出现了许多的文化常识,其中最使学生感兴趣也最 困惑的当数其中的座次问题。为此,我们不妨绘制一幅信陵 君礼待侯生,亲自给他驾车的场面图,进行点拨,帮助学生 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

12、的主题。绘图可参考王力的古代汉语 ·车马(即原教材第六册第九课我国古代的车 马)。此文提到,战国时供贵族出行的人坐的马车叫小车, 有一根或直或曲的“辕”(当时称为“车舟”),这根独辕上 有挂马具的“衡”。战国时,驾小车的马,可以是两匹、三 匹或四匹,分别称为骈、骖、驷。“公子从车骑,虚左”, 这意味着“左”是尊位。那么中国古代是不是都以“左”为尊位呢?这也不能- 概而论。其实在古代一般是尊右卑左的,如古人称大姓为“右姓”,称望族为“右族”,称高官为“右职”,称贵戚 为“右戚”,成语有“无出其右”的说法;而“左物”是下 物,“左迁”为贬官,“左道”为邪道,成语“旁门左道” 指不正派

13、的宗教派别,此外像“左计” “左袒”等“左”字 都含有贬义。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右手右足力大而且使用 方便,左手相对要逊色,故崇右而贬左。但在乘车时,则正 好相反。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居于右位的叫“车右”,亦 名“骖乘”,职责在于防止车子倾斜或受阻,保护居左尊者 的安全,一般由有能力的人担任。因此文中的“虚左”就是“空出尊位”的意思。这个句子后来演变为成语“信陵虚左”或“虚左待贤”。5.关于考验。古代隐士贤人欲助有为之人,都要对对方进行一番考验 (一般为三次),留下了许多佳话。例如黄石考验张良,孔明 考验刘备等等。本文侯嬴拒绝了信陵君的厚遗后,信陵君大 会宾客,引荐侯嬴,此时侯嬴也对信陵君作了

14、三次考验。三次考验说明侯嬴对信陵君并不了解,对他的诚心还有 所怀疑,这为他最终献身相助作了成功的铺垫;同时“三 试”也突出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格,印证了 “不敢以其富 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的说法。“三试”的 描写还充分体现了史传文学写人叙事的特点。6.关于烘托。烘托是史传文学的最常用的手法,本文就成功地运用了 烘托的手法。烘手手法一般有三种,以人物烘托人物,以事 件烘托事件,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前者的例子有:以侯 生的故作傲慢来烘托信陵君谦恭;以魏王的持两端以观望来 烘托信陵君的急人之困。次者的例子有:以平原君使者冠盖 相属的紧张气氛来烘托信陵君不能说服魏王的焦虑;以赵王 与

15、平原君亲迎公子的隆重场面来烘托信陵君的盖世之功。后 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对侯嬴的态度和宾客的反应来烘托侯 嬴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的急切、魏王的惧秦观望、信陵君 欲赴秦军死来烘托侯生巧设奇谋。(解说:此处点拨基本上集中了本文的重点和难点,这 种点拨目的在于“引”,而不是“牵”,更不是“灌”,而 且这种点拨应当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应当离开全文的 教学作孤立的分析。)1. 侯嬴为什么不在信陵君辞决时献上计策,而一定要让 信陵君去而复返才献计?是否当时侯嬴并未想好计策 ?明确: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 问计之意,作为门客不能主动干预;此时耳目众多,不便说 出;此计关乎多人性命,干系重大,故不可轻易说出;若轻 易说出恐不能引起信陵君的重视;侯嬴料定信陵君心中有 憾,必定去而复返。侯嬴早已想好此计,这可以从以下四点来说明:早已打 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考虑到晋鄙的态度;计 划好用朱亥去对付晋鄙等。2. 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析信陵君能够完成退秦存赵历史 使命的原因。明确:可归结为三方面原因:一是信陵君善于用兵,这从他接 管晋鄙军后的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出;二是凭借侯嬴的妙计和 朱亥的神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