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要求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908482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要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形势下的 ?粮食安全 ?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 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 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粮食安全是指 ?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 ?。 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世界粮食的新情况, 将上述定义进行了修改, 确定为?确 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能够买得到也能够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物?。 1996年11月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 对粮食安全内涵作了新的表述: ?只有当所有人 在任何时候都

2、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 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 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 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以上三个不同的表述,表达了在不同时代人们对粮食安全由低到高的不同要求。1974年概念的要求最低,只强调数量供给上的满足;1983年概念从买得到 (数量供给满足)和买得起(购买能力具备) 两个方面来衡量粮食安全状况,说明在考虑粮食是否安全的问题时,已 加入了低收入人群经济购买力的因素, 比 1974年的概念要全面。 1996年概念则在上述基础上 又加入了质量上的需求。 以上变化也说明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 是动态 的、发展变化的。总的来说,我们应从以下两个角度

3、来理解粮食安全的概念:角度一: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 ?国家粮食安全 ?、 ?家庭粮食安全 ?、 ?营养安全 ?三个层次的 完整概念, 这三个层次既紧密相连, 又呈递次发展。 其中家庭粮食安全是一国粮食安全的基 础,同时也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 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最高层次, 是一国粮食安全的最 高追求目标;作为宏观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是家庭粮食安全、 个人营养安全的保证。 若没有国家的粮食安全, 部分低收入家庭的粮食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 更无从追求所有社会成员的营养安全。因此,在粮食安全的三个层面中, ?国家粮食安全? 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4、 因此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我们必须从国家粮食安全概念出发, 把握我 国的粮食安全。角度二: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可包含数量安全、 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层。 即在保障充足的食物 供给和分配数量的同时, 还要求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 食物的生产和获取要建立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基础上。从数量上看, 要保障粮食的供求平衡, 这是粮食安全第一个层次的要求。 随着贸易自由 化的发展, 粮食供求的平衡不再局限于一国国内, 只要有足够的购买能力, 各国可以通过世 界市场来平衡本国国内的供求余缺。 但其基本前提是世界粮食的供求必须达到基本平衡。 只 有这样全世界粮食数量

5、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从质量上看, 食物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的主要焦点,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人民收入 水平的提高, 各国开始越来越关注产品的质量和营养的搭配。 植物性农产品存在的农药、 重 金属、化肥污染,及动物性农产品存在的抗生素、激素残留,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这些 都是目前食品卫生中非常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在未来较长时间内, 质量安全将继续接受挑战。从生态安全上看, 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受损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无法避免的, 目前不 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 生态环境都在逐步恶化, 主要表现在: 水土的流失及水资源 短缺; 耕地退化及沙漠化;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的破

6、坏;濒危物种的逐年增多。这些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 削弱了食物安全的生物学基础, 迫使我们减少了粮食耕地面 积,由此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二)国际性粮食安全概念与我国粮食安全概念的区别 我国粮食安全的概念和国际性粮食安全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均有重大差别27 。首先,? 粮食安全? 的内涵和外延本身就是这项工作的追求目标。 无论是世界粮农组织的概念还是粮食 首脑会议的概念,都是从全世界的角度出发, 考虑世界上最落后国家、 最落后地区、最落后 民族的贫穷与饥饿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个追求目标。 这与改革开放以后, 特别是十七大以 后我国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国情不同, 也与我们

7、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奋斗目标 不符。 其次,这一概念的外延是限定于口粮范围内的安全,没有包括养殖业、工业及其他国 民经济正常发展所需用粮的安全。我国的粮食安全应与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联系, 与?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 ?相联系。进一步讲,就是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联系, 与建立和谐社会相联系, 粮食安全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工程的一个组成 部分。 所以,我国粮食安全的概念还应包括养殖业、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需的用粮安全,才符合十七大和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精神。二、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价指标 粮食安全状况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量指标反映出来, 因此对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估首

8、先涉及 到指标的选择。迄今为止,FAO世界银行以及各国学者所采用的指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粮食贸易依存度 粮食贸易依存度即为满足一国粮食总需求, 从国际市场净进口的粮食占国内粮食总需求 量的百分比。 如果用 f(s) 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供给量, f(d) 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 总需求量,则该国粮食贸易依存度Y可以表示为:Y= (f(d)-f(s)/f(d)*100%粮食贸易依存度从另一个角度看,则反映了粮食自给水平3,用公式表示就是3 =f(s)/f(d)= 1-Y。多数经济学家认为,YW 5%或者说3 95%即达到了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2) 粮食储备水平 粮食储备是当一个

9、粮食年度结束时,从上一年度获得的粮食中得到的粮食结转储备量,粮食储备量占下年预计粮食消费量的比例就是粮食安全储备系数。粮食储备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安全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为, 一个国家或地 区粮食安全系数最低范围是17% 18%。(3) 粮食生产波动系数粮食生产是粮食总供给的主要部分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是增强一国或地区粮 食可得能力、 实现可持续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粮食生产波动影响粮食的供给, 从而影响粮 食供求平衡, 影响粮食安全状况。 通常用波动系数或不稳定指数来表示粮食产量年际间的变 化,波动系数越大 , ,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低。v=(y

10、-Y?)/ Yt x 100%这里我们用其简化计算的 V作为衡量粮食生产不稳定性的指标,Y为t年的实际产量,Y?t 为按时间序列资料计算的趋势产量,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反映了本期粮食产量可能偏离粮 食长期趋势产量的程度。该指标为正向指标,即其值越小越安全,越大越不安全。( 4)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粮食占有量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人粮食的占有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显然,人均粮食占有量越多,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高,反之, 粮食安全水平就越低。PY=Yt/Pt式中,PY表示人均粮食占有量,Y表示粮食产量,P表示总人口数。理论上讲, 人均粮食的占有量存在某一警戒线, 当低于这一

11、警戒线, 粮食就存在不安全 状况。 但就警戒线的具体数值, 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标准。胡靖博士研究认为:只要年人均 量不应该低于 248.56 千克, 就能保证粮食的生存需求。 否则会出现粮食饥荒 33 。而根据营养 学的要求,近期内粮食的产量不应该低于年人均量350千克。随着城市化进程中,消费结构的转变,长期中年人均量应该不低于400千克。(5)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 饥饿和贫困在世界各国与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即使在最富裕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不例 外,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 一国或地区粮食安全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低收入阶层粮 食需求的满足程度。 一个国家或地区虽然大体上粮食供给有余, 但可能存在一部分低收入者 吃不饱或者营养不足的情况。 增加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供给, 可以显著的提高一国或地区的粮 食安全水平。三、粮食安全的现状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