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人体解剖学的认识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90731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对人体解剖学的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谈谈对人体解剖学的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谈谈对人体解剖学的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谈谈对人体解剖学的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谈谈对人体解剖学的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谈对人体解剖学的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对人体解剖学的认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解剖学综述【摘要】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构造的科学,隶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在医学领域,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 任务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各器 官、结构间的毗邻和联属,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 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人体有九大系统 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生殖 系统、脉管系统、感受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关键词】:系统 组成结构 功能一、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 种器官组成。骨以不同形式连结在一起,构成骨骼。 形成了人体的基本形态,并为肌肉提供附着,在神经 支配下,肌肉收缩,

2、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 连结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运动系统主要的功能是 运动。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 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实现的运动系统的第二个功能 是支持。构成人体基本形态,头、颈、胸、腹、四肢, 维持体姿。运动系统的第三个功能是保护。由骨、骨 连结和骨骼肌形成了多个体腔,颅腔、胸腔、腹腔和盆腔,保护脏器1。二、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 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 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 (盲肠、结肠、直肠、肛管)等部。临床上常把口腔到 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 消化道

3、。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 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 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消化系统的 基本功能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机体所需的物质和 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 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不 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 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 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就称为消化。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 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就是吸收。对于未被吸收 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 2。 在消化过程中包括机械性

4、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两种形式。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 搅拌、吞咽,胃肠肌肉的活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 小的,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从口腔推移到肛门,这种消化过程叫机械性消 化,或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 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 种消化液,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 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 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这些分解 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 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功能同时进行,共同完成 消化过程。三

5、、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 是执行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的总称。呼吸 系统的机能主要是与外界的进行气体交换,呼出二氧 化碳,吸进新鲜氧气,完成气体吐故纳新。呼吸系统 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通 过呼吸,机体从大气摄取新陈代谢所需要的02排出 所产生的C02,因此,呼吸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其 它功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一旦呼吸停 止,生命也将终止2。 低等水生动物无特殊呼吸 器官,依靠水中气体的扩撒和渗透进行气体交换。在 较高等的水生动物鳃成为主要呼吸器官。陆生无脊椎动物以气管或

6、书肺交换气体。而陆生脊椎动物中肺成 了唯一的气体交换器官。肺是一个内含大而潮湿的呼 吸表面的腔,位于身体内部,受到体壁保护。哺乳类 的呼吸系统除肺以外还有一套通气结构即呼吸道。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呼吸过程由三个相互衔接并且同 进进行的环节来完成:外呼吸或肺呼吸,包括肺通气 (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 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或组织呼吸,即组织换气(血液与 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有时也将细胞内 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可见呼吸过程不仅依靠呼吸系 合,以及它们与机体代谢水平的相适应,又都受神经 和体液因素的调节。统来完成,还需要血液循环

7、系统的配合,这种协调配ai四、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排泄。排泄是指机体代谢过程 中所产生的各种不为机体所利用或者有害的物质向 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被排出的物质一部分是营养物 质的代谢产物;另一部分是衰老的细胞破坏时所形成 的产物。此外,排泄物中还包括一些随食物摄入的多 余物质,如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类3。五、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人体重要的器官系统之一。是生物体内的和生殖密切相关的器官成分的总称。生殖系统的功能是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分泌 性激素和维持副性征。六、脉管系统 脉管系统是体内封闭式循环管道系 统,脉管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 统由心

8、、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组成,淋巴系统由淋巴 管、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 脉管系统的主要 功能是不断地把消化器官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收 的氧气以及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等运送到全身各 器官和组织,供其新陈代谢之用;同时,又将各器官 和组织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等运送到肺、 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人体生理活动的正 常进行。七、感受器 感受器是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 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过程的结构。 按感受器在身体上分布的部位并结合一般功能特点 可区分为:内感受器和外感受器两大类。外感受器包 括:光感受器、听感受器、味感受器、嗅感觉器和分 布在体表、皮肤及粘膜的其他各类

9、感受器。内感受器 包括:心血管壁的机械和化学感受器,胃肠道、输尿 管、膀胱、体腔壁内的和肠系膜根部的各类感受器, 还有位于关节囊、肌腱、肌梭以及内耳前庭器官中的感受器(通称本体感受器)。八、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 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由 感受器接受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脑和脊髓的各级 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 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 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 分。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这种特化细胞的网络所构成 的器官系统,调节动

10、物的动作与在其身体的不同部位间传递讯号。动物体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来应付环境的变化。动物的神经系统控制着肌肉的活 动,协调各个组织和器官,建立和接受外来情报,并 进行协调。神经系统是动物体最重要的连络和控制系统,它能测知环境的变化,决定如何应付,并指示身 体做出适当的反应,使动物体内能进行快速、短暂的 种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脑和 脊髓的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 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 的相对平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 接处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之下,神经系统是整体内讯息传达来保护自己和生存4。内、外环境的各起主导

11、作用的调节系统。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机体, 器官、系统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 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 内各种功能不断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系统主要就是 神经系统。九、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它与神经系统在功能上紧密 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实现对机体各器官的调节,维 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机 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 岛、肾上腺和性腺等 2。 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器 官、内分泌组

12、织及内分泌细胞组成。 (1)内分泌器官(内分泌腺)包括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 垂体(包括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是神经系统以外的 另一重要调节系统,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 生殖活动等进行调节。内分泌腺为无管腺,其分泌物 质称激素。内分泌腺散在分布于体内,相互间不相连 接。内分泌腺供血丰富,分泌物通过血液运输。 (2) 某些脏器中的内分泌结构:如胰岛、黄体、睾丸间质 细胞等。(3)散在于某些器官上皮中的内分泌细胞: 如胃肠内分泌细胞等。【参考文献】1郭世绂,骨科临床解剖学M,济南:山东科 学技术出版社, 20012朱大年,人体解剖生理学M,上海:复旦大 学出版社, 20023梅骅,苏泽轩,郑克立,泌尿外科临床解剖学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朱长庚,神经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 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