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8904037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会运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教学难点】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教学方法】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等。【课前准备】教师:教学地球仪,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篮球。学生:搜集证明地球形状的资料,做一只带桅杆的纸船。【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

2、上,很多同学可能都提出过这些问题:地球究竟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我们怎样认识和了解地球?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共同讨论有关地球的话题。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给我们带来了光与热;而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又可见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给漆黑的大地洒下一片银光。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呢?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形状的呢?(通过问题引起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师板书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播放课件地球卫星照片。教师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是一个球体。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之谜。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播放

3、课件教材图1.1中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配音:文字解释见教材第2页。教师提问这两种观点能否作为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教师总结学生观察后讨论回答教师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这样引入新知识,有亲和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讨论后回答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遥望远方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先消失。(找两组同学用做好的纸船到前台在地球仪上演示,其他同学观察思考。)教师提问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让学生将纸船放到桌面上演示。)学生回答船和桅杆同时看到。教师总结如果地球

4、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船由远而近,由小变大,船的整体都能看到。播放课件海边看船(动画显示)发生日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日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播放课件日食照片,学生观察思考。哥伦布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其中最著名的是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了。学生活动学生依据搜集的资料或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讲述麦哲伦航行路线及有关故事。播放课件麦哲伦环球航行(动画显示小船的移动航线)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麦哲伦的航行路线(教师利用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进行科学观教育)教师总结在15191522年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

5、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以其自身的实验证明了大地是个圆球。那么还有更为科学的证据吗?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有,是地球卫星照片。教师总结直到20世纪,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实现了进入太空的梦想。人们经过分析地球卫星发回的大量资料及地球照片,特别是宇航员们有幸从太空看到了真实的地球,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教师提问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从观察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么,从这一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教师边说边用多媒体演示,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多请几位同学回答并及时鼓励。教师总结我们要象先辈们那样,对待科学

6、要坚持严谨、执着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只有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和掌握真理。教师展示一只乒乓球和一只篮球。教师提问它们一样大吗?那么怎样说明球体的大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说明认识球体大小的方法)教师板书地球的大小(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讲述现代科技使人们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还精确测定了地球的大小。那么,地球究竟有多大?播放课件教材图1.2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分析图中数据并回答: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教师讲解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

7、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也说明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大球体。所以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课堂练习】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洋洋和洋。地球的形状是体,它的平均半径为千米。【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作业:必作题:1地球的赤道周长是多少?2在地球仪上,蓝色表示?选作题: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符号、不同的文字来表示什么?【评价建议】本节内容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实例,感知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是否认真观察思考,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后记】多媒体的应用

8、,使课堂内容丰富,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内容,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有效突破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所限,对于列举证明地球形状的例子不多或不确切。这就要求学生对生活的事例多进行观察和思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会制作简易地球仪。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归纳出地球仪的基本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动手实践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科学思维及探究意识。【教学重点】通过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制作简易地球仪。【教学难点】制

9、作简易地球仪,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教学方法】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合作探究等。【课前准备】教师:教学地球仪,教学挂图(一幅),制作地球的材料一份,学生分组(24人一组)。学生:每组准备一套学生地球仪,乒乓球(一只),适合制作地球仪的圆形物品若干,铁丝,胶布,橡皮泥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地球的形状怎样?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新课导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如果我们要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如:地图、地球仪等。展示教具地球仪教师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球仪的概念教师提问大家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高

10、山与平原、江河湖海,国家与城市等都是地理事物,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说明其上面都有哪些地理事物?学生观察地球仪并回答(只要学生观察地球仪说出的地理事物,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讲解地球仪上的地理事物千差万别,数量巨大,因此,人们在地球仪上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文字来表示地理事物相应的位置、形状和名称。那么,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按小组讨论后回答。(让学生依据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教师总结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点和线。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这个地轴在地球上也没有。教师提问我们了解了地球仪的这些特点,你能用

11、自己的语言给地球仪下一个定义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地球仪是人们依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名称。所以它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师提问地球仪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板书2.地球仪的作用教师总结地球仪既可以方便我们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又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今后,我们要经常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会并习惯运用地球仪研究地球的方法。教师提问仔细观察地球仪上标的点和线,回答地球仪都有哪些重要的点和线?你

12、能依据地球仪说出来吗?学生讨论回答并到前台演示(地轴、两极、赤道、回归线等)教师总结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北面的叫北极,位于南面的叫南极,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是经线,所有的经线、纬线都相互垂直相交构成经纬网。而所有这些点和线都在真实的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它们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假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了解,让我们亲自动手做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并标明经线、纬线、北极、南极、赤道等。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P45所列步骤在教师指导下制作地球仪。教师活动学生相互展示交流自己的成果,评出优胜组,并给予鼓励性评价。课堂小结点明地球

13、仪在今后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师承转既然地球仪上的这些点和线在地球上不存在,为什么还要?(过渡下节,前后连贯,使教材的整体性更强)【板书设计】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评价建议】本课内容重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了解其构造特点并会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教学评价时应注重学生是否认真观察思考,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积极与他人合作。【教学后记】由于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并且每组都备有学生地球仪,因而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并能积极观察思考问题。在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中,学生兴致更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较好。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差异因此有些小组制作效果很好,而个别小组效果欠佳,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

14、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观察地球仪,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及相关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纬线和纬度的判定【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分析归纳,合作探究【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地球仪,经纬仪。学生:学生地球仪,用乒乓球制作的简易地球仪。【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找两位同学到前台指出地球仪上的地轴,两极及赤道等。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仪上有一些重要的点和线,其中有经线,有纬线、那么什么是纬线?怎样区别纬线?教师板书三、纬线和纬度纬线播放课件教材图1.7,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观察图分析回答。教师总结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圈。纬线作为地球仪上的重要内容,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