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欣赏”和“创造”能力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8897636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培养“欣赏”和“创造”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培养“欣赏”和“创造”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培养“欣赏”和“创造”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培养“欣赏”和“创造”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培养“欣赏”和“创造”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培养“欣赏”和“创造”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培养“欣赏”和“创造”能力(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如何培养“欣赏”和“创造”能力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第十小学 吴耀英摘要: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并重的指导思想。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创造”能力是重中之所重。首先,教师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其次,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再次,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感知美,领悟美;最后,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学会欣赏的同时也学会创造。关键词:理解 引导 培养 欣赏 创造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课

2、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并重的指导思想。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同样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那么,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创造”能力呢?一、理解学生,营造教学氛围。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民主的教学作风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这样他们才有兴趣去探索,去欣赏,去创造,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例如,在讲授吃墨水一课时,一位教师按教案设计,让学生集体朗读,并通过

3、找重点词、重点句来理解陈毅是怎样专心读书的。可是,当同学们读到“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等语句时,一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教师知道,“问题”即将产生,有价值的讨论即将开始。教师没有责怪这位学生打乱了原定教学步骤,而是请他站起来,说出想说的问题,“老师,墨水是有味儿的,陈毅怎么没闻出来呢?”没等老师回答,同学们就纷纷告诉他:“陈毅读书时太认真了!”“陈毅太专心了,所以没闻出味儿来。”在同学们大胆地探究中,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民主作风、自由宽松的氛围,既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又给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创造的信心和动力。二、引导学生,培养质疑能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分

4、长进”。只有让学生大胆设疑,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长进,有所创造。1、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要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1)创设情境,唤起质疑欲望。如,教学十一册向命运挑战时,教师谈话激趣导入:大家都知道张海迪,从小学起患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但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和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种外语,翻译、创作了不少作品,成为一代楷模。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像张海迪这样向命运挑战的英雄人物。(出示课题)他们事迹更

5、使人惊叹,甚至使人不敢相信世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读题目后,自然很想知道文章写谁?挑战什么?怎样挑战的? (2)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如,教学十一册小抄写员时,引导学生朗读叙利奥第一次挨父亲骂后的内心描写的句子:“叙利奥一声不响地受着责备,忍住了就要流出来的眼泪,心里却很欢喜。”学生会好奇地问:叙利奥为什么受了责备而“心里却很欢喜”?兴趣被激发就可以更轻松、更有趣地领会课文的思想内涵了。2、精心指导学生质疑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一段或一句话要质疑什么,同时,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积极质疑探究。 (1)、在课题上质疑

6、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如,教学鸟的天堂,出示课题后,学生问:“天堂”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2)、在阅读理解中质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培养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学习林海一课,“亲切与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学生问:

7、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它们有什么不同?再如,凡卡一课,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会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再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三、启发学生,培养欣赏能力小学语文课文内容蕴含了众多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儿童天性爱美,但小学的有意注意能力较差,况且文学作品与其它的形式艺术不同,它的美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审美情境,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感染力,充

8、满激情地进行教学,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感知美,领悟美。1、加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欣赏优美素材。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领会邱少云在烈火中的顽强精神时,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或回忆用火柴点蜡烛或蚊香时手被火烫的经历,由此及彼,帮助他们体验,使他们体会邱少云烈火烧身的剧痛与不堪忍受。当我们设身处地与邱少云感同身受时,就会认识到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光辉形象以及顽强的意志。再如,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写得非常美。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体会草原的美,体会作者为

9、什么想“高歌一曲”,“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融景情于一体地去体会草原上不但天空美,景物美,人们的心灵更美。尽管语言不同,但主人的热情很感人。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和感受此情此境,就能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草原美丽的画卷。 2、巧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画面。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中虽然有许多优美、生动、形象的句子,如:“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蜂罗列、形态万千。”这些“静、清、绿、奇、秀、

10、险”的山水特点和优美画面不应单纯从文字中获得亲切的体会与美感的熏陶,单凭教师着意的渲染赞叹似乎也颇显费力与空洞,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如让他们眼见为实,适时地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录象片。那清澈碧绿的漓江水,形态万千的险峻山峰顿时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在一片情不自禁的由衷赞叹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对眼前的奇妙景象赞不绝口,为大自然的神奇壮美深深折服。在浓厚学习兴趣的促进下,学生们畅所欲言,情绪高涨,满怀激情朗读起课文来。在优美的旋律中,全班学生已陶醉在美妙的境界里;课文最后一段所描述的优美画面已形象地印进学生的脑海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意境已无须多言。

11、3、深入文本,引导学生欣赏优美词句。凡卡一文主要记叙了九岁的凡卡被爷爷送到莫斯科城里的鞋店当学徒,受到了种种虐待,急切地想回到乡下,却不能实现这个愿望。文章反映了凡卡的悲惨生活,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与残酷,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凡卡的同情。这是一篇情感至深的佳作。通过学生自主地探究性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体验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中自主地思考感悟,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更深入地体现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引导学生品读凡卡挨打、吃不饱、睡不好的句子,使学生具体形象地感受凡卡生活中受到的种

12、种折磨。再通过学生交流重点的词句,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感悟到老板等人的凶狠,凡卡的痛苦,凡卡对老板的憎恨等情感。四、激励学生,拓展创造思维阅读创新最基本的方法,是重视自己的体验,发出自己的声音。阅读中的创新,常常与自己有所发现有关。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的创新思维。例如,匆匆一课,朱自清先生以细腻独特的笔触,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教师让学生模仿句式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在自己毫不注意的时候,日子怎样过去了?于是有的学生说:聊天

13、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有的学生说:嬉戏的时候,日子从欢乐中过去等等。再如这篇课文的开头,运用排比句式将其他事物与时间进行对比,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学生非常喜欢这句式,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鼓励学生当小作家,联系生活实际改写开头,结果有些学生把它改为了:太阳下山了,有再升起来的时候;露珠消失了,有再凝决的时候;树苗折断了,有再长出的时候。但是通过改写,学生更加体会到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学会珍惜时间。再如,有位老师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在理解完课文后,教师没有直接问学生从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而是先让学生想像一下:假如你

14、是小猴子,你第二次下山,又会怎样呢?然后在学习小组里演一演,接着上台演给大家看,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们一下子雀跃起来,自编自演,把自己悟出的道理“做事要专一,不能见一样好东西就把原来的好东西丢掉”表演出来。可是有些同学却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一定要满足于已拥有的好东西,而不可以争取更多的好东西?因此,他们认为猴子第二次“下山”应该吸取上次经验,带上袋子、车子等东西去把想带的东西统统带回来。老师首先肯定了这些同学的创新意识,并对他们敢于质疑,发表独立见解给予表扬和鼓励,然后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讨论。同学们在热烈的讨论,激烈的争辩中对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有了更新、更深入的见解:做事确实要专一、目标要明确,可在当今发展的社会当中,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高新科学技术,既不丢原有的好东西,又能把新的好东西带上,这样我们就可以不断进步了。多好的创新意识呀!创新教育时代的语文教学注重开放性,因此,在教法上要体现灵活性,要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探究并掌握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欣赏”和“创造”能力。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