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三十六策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8895460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给侧改革三十六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供给侧改革三十六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供给侧改革三十六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供给侧改革三十六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供给侧改革三十六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供给侧改革三十六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给侧改革三十六策(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供给侧改革三十六策 2021-04-28 供给侧改革需要行动。本部分对供给侧改革进行广义理解,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改革,而且包括供给管理所涉及的内容。推进供给侧改革(或加强供给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培育主体,增加要素有效投入,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调整存量,优化增量等七个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之所以要从七个方面全面推进,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供给侧改革离不开发挥主体的作用。任何生产成果都是由各个主体创造出来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激发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体包括企业、个人、区域、科研院所、高等

2、院校、中介组织、创新平台组织和政府等。根据我提出的人本发展理论,即“满足人”“依靠人”“制度引导人”“资源装备人”“分工安置人”的“五人理论”中的“依靠人”就是指经济社会发展要依靠个人及由人组成的各种组织。 其次,要素投入是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义。生产函数讨论产量或gdp由哪些因素决定,它就是供给侧的理论和计算公式。在生产函数公式中,决定产量的因素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生产要素投入;二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生产要素投入包括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环境投入、企业家管理投入和政府管理投入等六个方面。其中,环境投入常常被人忽视,其实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稀缺资源,是形成产出的必要条件。也有人将技术放

3、在生产要素中,这是不准确的,因为技术属于要素升级的范畴,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再次,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是供给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途径。供给侧改革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为只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体现各个主体的效率,才能摆脱对需求管理政策的依赖,才能使要素投入成为有效投入,才能提高供给能力和供给效率。笔者多年来依据人本发展理论中的“制度引导人”“资源装备人”“分工安置人”,从经济发展动力角度,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三大途径概括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以对应于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其中,制度变革是指改革,结构优化包括工业

4、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等,要素升级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和信息化等。 最后,调整存量和培育增量是近期供给侧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供给侧改革既要着眼长远,也要面对和解决短期急迫的问题。解决短期急迫的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用政府投资、释放流动性等凯恩斯式的需求管理政策;另一种是用供给侧改革的办法。从过去多年的实践来看,用需求管理政策解决短期急迫问题的边际效益在递减,且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从供给侧寻找出路,也就是调整存量、培育增量。 六大主体对策 任何主体既可作为供给侧(或生产侧)的主体,也可作为需求侧(或消费侧)的主体。从供给侧来看,推进供给侧改

5、革(或加强供给管理)的主要途径是形成主体、提高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激发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具体来说,可从如下六方面入手。 1.企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活力 企业是从事生产、创造财富的重要主体。一国或地区的企业竞争力越高、企业活力越强,则其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越强。所以要通过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放宽准入管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使部分无法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国有企业稳步退出市场,使那些必须留存在市场上的国有企业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发展机制灵活的非国有企业,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打破行业垄断,保障企业产权;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6、,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等竞争力。 2.个人培育创客和专业人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绝大部分人都能以不同方式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都能在供给侧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创客和专业人才凭借其创造能力和专业素质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所以要鼓励创业,大力培育各种创客,培养各类专业人才,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和财税金融政策等,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3.区域培育创新型区域,提高区域竞争力 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是在某一区域从事生产或创造财富的活动。在生产生活环境较好、分工协作发达、创新氛围浓厚的区域进行投资,同样的投入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出,即这些区域更利于企业和个人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所以要大力培育创

7、新型区域,如创新型城市、创新型社区、创新型农村、创新型园区和区域创新中心等,并努力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4.科研院所提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的综合能力,激发其活力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是从事创新活动、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对于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强供给管理、增加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通过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等改革,扩大其自主权,提高其创新能力,激发其活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产业创新联盟和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使其为企业和创客的生产经营和创新活动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5.平台建立一些国家创新平台或组织,提高其运行效率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除了要发挥好企业和科

8、技专业人才的核心作用外,还要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等国家创新组织和平台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投资巨大、风险较大、短期效益不明显、具有基础作用的科技创新,更是离不开这些国家平台组织的独特作用。所以要加快建立重要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等,并提高其运行效率。 6.政府建立服务型、创新型政府,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效率 作为公共服务组织的政府对供给侧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重大,精简、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非常有利于激发个人的积极性、推进企业的发展、促进市场的发育、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政府也有创新的问题,比如公共服务外包就是一种创新。同时,对政府中的官员进行适当的激励也很重要,因为通过激励可以提

9、高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效率。 (二)六大要素投入对策 首先要指出的是,“要素投入”与“要素升级”是不同的,前者是指要素“量的增加”,后者是指要素“质的提高”。这里侧重讨论要素投入,要素升级放在后面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部分讨论。供给侧的要素投入不能只强调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还要强调要素的有效投入(指有需求、有回报的投入),就如有效需求(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同于需要)一样,否则会造成要素过度投入,引发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等。 1.劳动增加劳动的有效供给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重要源泉。劳动不同于劳动力但源于劳动力,前者是行为,后者是主体。影响劳动的主要因素有人口、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率、劳动时间、工资率和

10、制度等。增加人口(如放开二胎)、提高生产性人口比重(如延迟退休年龄)、推迟“刘易斯拐点”、提高就业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工资率等皆可增加劳动的供给。而要增加劳动的有效供给,还要考虑市场需求和劳动的实际效果。增加劳动的有效供给,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完善劳动力市场、保护劳动者权益等,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资本增加资本的有效供给 资本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供给力量。在早期的发展经济学中,资本曾被看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这里的资本是指物质资本,包括资金、股票、债券、厂房、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有时可以将基础设施也包含进来。资本供给与投资需求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投资需求是指需求侧的固定资产和存

11、货投资需求,资本供给则范围更宽一些。增加资本的有效供给,就是要按照市场需求,供应投资回报率较高的资金、股票、债券、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等。为了增加资本的有效供给,要鼓励个人储蓄和企业储蓄、适当发行国债和其他债券、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吸引外资等。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缩小政府投资比例,提高民间投资比例。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资本市场。 3.资源增加资源的有效供给 资源包括土地、能源、水和矿产等,是形成产出的重要条件。增加资源的有效供给就是要按照市场需求,增加资源产出率较高的土地、能源、水和矿产等投入。必须指出的是,资源能源的过多投入会带来资源的短缺等问题,所以要供

12、给有度。为此,要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环境增加环境的有效供给 很多人将环境从生产要素中剔除出去了,这是不对的,因为好的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好环境也是稀缺的、有价值的资源,也需要投入,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必定降低产出效果。增加环境的有效供给就是要通过必要的投入,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人们所需要的环境产品和服务。 5.企业家管理增加企业家管理的有效供给 在生产函数公式中,企业家管理被省略了,其实企业家管理非常重要而关键,是不能省略的生产要素。因为企业家管理可通过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协调矛盾、整合资源等形成巨大的生产力。

13、至于同样重要的企业家才能提升放在后面的要素升级中讨论,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放在后面的制度变革中讨论。增加企业家管理的有效供给就是要重视企业家的作用,增加企业家的数量,提高企业家的管理水平。 6.政府管理增加政府管理的有效供给 政府管理也是形成产出的一种必要投入,因为政府可以提供产权保护、秩序维护、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和服务。要通过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等,促使政府提供更多的有效管理和服务。 (三)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策之一四大制度变革对策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是我多年来反复论证和强调的“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其中,制度变革又

14、是根源性发动机,因为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也要受其制约。制度变革也就是制度改革,制度改革可以从多方面提高生产率。比如,通过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生产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率,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提高生产率,通过改善和提高投资者预期提高生产率等。 供给学派的主张,如减税、减少管制、反对垄断和抑制通胀等,都要通过制度变革来实现。当前中国正在推进的绝大部分改革都可以起到提高生产率的作用,我们可以按照供给学派的通用概念将制度变革的具体内容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1.减管制 减管制即减少政府对市场、企业和个人的管制,特别是行政管制,包括准入管制、退出管制和价格管制等。当前正在推动的政府行政管

15、理制度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等,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等,就是减管制的实际举措。减管制可以减少对企业和个人的束缚,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率。 2.减垄断 减垄断(或反垄断或限制垄断)的目的是减少特权、鼓励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活力。垄断包括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其中最需要限制的垄断是行政垄断。当前,中国的垄断表现在多个领域,如重要行业中存在行业垄断,企业中存在国企垄断,生产要素中存在土地垄断、资金垄断等,在西方还存在工会垄断等。减垄断就是要通过垄断行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和金融制度改革等,大幅减少各个领域的垄断,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3.减税收 减税看似是财政政策,实则背后是一系列的改革,因为减税的前提是减支(含减过度的福利保障支出等),而减支的前提是减职能、减机构和减人员,而减职能、机构和人员则依赖于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财政制度改革以及人事制度改革等。减税的主要功能是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相应提高其消费率和投资率,激发其积极性,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 4.减货币超发 货币是社会最重要的契约,应保持相对稳定。货币超发相当于“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虽可带来短期账面的经济增长,但会带来通货膨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