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河南地方戏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879671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话说河南地方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话说河南地方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话说河南地方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话说河南地方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话说河南地方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话说河南地方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话说河南地方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话说河南地方戏(续)河南地方戏又叫河南古装戏、传统戏,与现代戏相对。河南是戏剧之乡,明清以来, 在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有45种之多。除豫剧、曲剧和越调三大剧种外,其它剧 种有河南坠子、怀梆、二夹弦、大平调、四平调、太康道情等。光南阳本地就有南阳大调曲、 三弦书和内乡宛梆三个剧种。明末清初以来,河南有据可查的剧种达80余种,以锣戏、卷 戏、梆子戏最为盛行,几乎遍及全省。梆子戏因地域而存在艺术风格的差异,以开封、商丘、 洛阳一带为中心的称河南梆子,以豫北滑县为中心的称大平调,沁阳一带为怀庆梆子,安阳 一带为怀调,南阳称宛梆,陕县一带称乱弹。其他有大弦戏、越调,还有流行于豫北的南调。 清代曾

2、有不少外来剧种如昆曲、弋阳腔、徽戏、汉调等流入河南,对河南民间戏剧的发展产 生过影响,有的扎根河南,演化为具有乡土特色的民间剧种,如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汉调二簧, 以及新乡、许昌的“土二簧”。清中后期出现了二夹弦、落子腔、道情戏、扬高戏及豫南花鼓 戏、嗨子戏、四股弦、四平调等等。先说豫剧。豫剧,又称河南梆子,产生于明末清初,多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喜爱。 其发展速度迅速,流布地域不断扩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分支:有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 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还有活动在漯河、许昌、周口一带的 沙河调。豫剧演唱以旦角为主,逐步形成了常、陈、崔、马、阎五大名旦,再加上桑派,就

3、成了六大名旦。以六大名旦为代表,形成了豫剧六大流派。说起豫剧六大流派,我可以说如 数家珍。常派的唱腔特点是激越奔放、大气磅礴、刚健清新,代表人物是常香玉。她是河南巩 县人,自幼随父张福仙学戏,10岁即登台演出。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领剧社义演, 以全部收入购得一架战斗机“香玉剧社号”捐赠给前线。在艺术上,她广泛吸收京剧、评剧、 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 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 后”。代表剧目可以用三个字概括:红、白、花。红即拷红,她在剧中扮演红娘;白即白 蛇传她在剧中扮演白素

4、贞;花即花木兰,她在剧中扮演女扮男装的花木兰。刘大哥 讲话理太偏一段大人小孩都会唱。她还在五世请缨中扮演余太君,在现代戏人欢马 叫中扮演宽他娘。五世请缨中那段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很有昂奋阳刚之气, 在戏迷中颇为流传,常作为梨园春擂主选段。常派传人是谷秀荣。陈派的唱腔特点是刚柔相济、含蓄秀美、俏丽细致,代表人物是陈素真。她本名王若 瑜,陕西富平人,8岁学艺,14岁领衔,17岁即被誉为“豫剧皇后”,22岁又获“梆子大王”的 美称。她是祥符调唱派的代表者。她的演唱风格婉约无华,纯而又醇,唱腔俏丽精巧,表演 细致秀美。身段婀娜多姿,体态轻盈,水袖功更堪称一绝。其全面贡献,使她成为豫剧发展 史上承前

5、启后、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代表剧目有三上轿、宇宙锋、梵王宫(又叫洛阳桥甩大辫)她在三上轿里扮演崔氏。剧中的崔氏与公婆、与孩子、与丈夫、与 世界,不绝如缕的留恋造成了她三次上轿而终不忍离开。她不甘心受人欺侮,一个社会地位 低下的柔弱女子,在刺杀张秉仁未成后依然自刎身亡。她的那段崔家女一阵阵我泪如梭 一段唱,把一个正直善良、多愁善感而又大义凛然的人物气节、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马派的唱腔特点是刚健豪爽、清脆明快、雍容华贵,代表人物是马金凤。她是山东曹 县人,原姓崔,小名金。6岁随父学艺唱河北梆子。因她刻苦好学,聪慧过人,与父同台演 出,崭露头角,被誉为七岁红”。14岁正式登台演出,经常上演的剧目有老

6、征东罗焕 跪楼三娘教子对花枪等。解放后,马金凤与剧作家宋词合作,对老征东进行 整理,易名为穆桂英挂帅1953年到上海演出时,曾得到梅兰芳的具体指教。梅兰芳把 穆桂英挂帅移植成了京剧。1956年进京演出穆桂英挂帅轰动了首都剧坛,被誉为“真 国色”的“洛阳牡丹”。她的嗓音明亮纯净,清脆圆润,音质坚实、柔韧,唱法上以假声为主, 真假声结合运用;唱工以大段叙述性豫东调”“二八板”为其擅长,吸收山东梆子的音调加以 融化;唱腔结构严谨,旋律简练、朴实,节奏明快、舒展,技巧娴熟,造诣深厚。其特点刚 健豪爽,深入浅出,蕴藉醇化。她演的穆桂英融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为一炉,独 具匠心地创造了适合剧情人物需

7、要的“帅旦”这个新的艺术行当,成功地塑造了气宇轩昂、雍 容大度、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艺术形象。1958年中央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时,毛泽东、周恩 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穆桂英挂帅该剧影响全国;至今盛演不衰。 尤其是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和花枪缘中姜桂枝的(老 身家住南阳地两大段成套唱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60余载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马 派”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代表剧目可以概括为“一挂二花”,即:穆桂英挂帅、花打朝、 花枪缘(又名对花枪),剧中扮演穆桂英、程七奶奶和姜桂枝,把三个人物形象刻画 得惟妙惟肖崔派的唱腔特点是浑厚深沉、含蓄蕴藉、委婉抒情,代表人物是崔兰田

8、。她是山东曹 县人,是豫剧“十八兰”(指18位名字中间带“兰”字的演员)中的代表人物。她幼年学过老 生,早年长期兼演生、旦,因此戏路很广。她的演唱以豫西调为主体,兼用豫东调,演唱浑 厚深沉,含蓄蕴籍,表演做而不过,含而不露,以静显动,朴实无华。其悲腔哀怨婉转,缠 绵悱恻,韵味悠长,是豫西流派的代表演员之一,在豫剧十八兰”当中,她的成就和影响最 大。她的嗓音宽亮厚实,尤其善于用低沉质朴、悲凉缠绵的唱腔塑造人物,自己又偏爱悲剧, 因此有“悲旦”之称。她擅长塑造古代妇女中的悲剧人物形象。久演不辍的桃花庵、秦 香莲、三上轿、卖苗郎被誉为崔派艺术的四大悲剧。在桃花庵中扮演窦氏,我最 喜欢她在桃花庵中窦氏

9、那段九尽春回杏花开,表现了窦氏盼夫不归,在花园无心观 花的忧伤心态。旋律哀怨缠绵,委婉深情,余音袅袅,优美动听。三江水洗不尽我满腹的 冤枉是秦香莲中抱琵琶一折中的唱段,秦香莲借陈世美寿诞之日,怀抱琵琶,倾 诉了自己和家庭的悲惨遭遇,控诉了陈世美不认前妻的忘恩负义之举。整个唱段如泣如诉, 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在豫北有,破上三天不吃盐,也得看看崔兰田”的说法,可见广大群众 对崔兰田艺术之热爱。崔派传人有关灵凤。张宝英是崔派艺术的出色继承人。阎派的唱腔特点是清秀优雅、俏丽甜润、细腻委腕,代表人物是阎立品。她本名阎桂 荣,河南封丘人。她10岁拜祥符调老艺人周青山为师,登台后又向豫西调老艺人史景春学 艺

10、,逐渐融汇两派之长,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阎派艺术,为豫剧五大名旦之一,在豫剧界独树 一帜。学艺期间,阎立品在前辈艺人身上学到了学艺先学艺德,立艺先立人品”的道理,这 道理成为她一生做人做戏的准则,遂更名叫阎立品。1954年,拜京剧大师梅兰芳为师,在 其亲自指教、细心点化下,技艺更为升华。数十年来,她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栩 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扮演的悲剧人物更为出色。在表演上,她着意抒发人物的内在感情, 端庄朴实,含蓄细腻,清新优美;在唱腔上,以豫剧祥符调为主,兼收众家之长,字正腔圆, 声情并茂。代表作有蝴蝶杯、秦雪梅等。折子戏蝴蝶杯分游龟山、藏舟、 投衙几折戏,她在戏中扮演胡凤莲,藏舟一折

11、中耳听得江岸上起了更点一段最 为著名。秦雪梅见夫灵悲声大放这段戏,其祭文诵读和演唱都很注重真情的投入,字字 血,声声泪,揪心撕肺,悲痛欲绝,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阎派的著名唱段。桑派的唱腔特点是乖巧灵动、深沉委婉、雍容富丽,代表人物是桑振君。这位当年曾 与崔兰田、马金凤、闫立品等齐名的艺术家,以她独有的表演风格和音韵享誉中原。她演出 的打金枝、投衙、对绣鞋等,曾使无数戏迷倾倒,因此民间流传:“断了烟,断了 茶,不能断听桑振君唱投衙”;“卖了房子离了婚,也要去看桑振君”她所到之处, 票价猛增,场场爆满,凡看过她表演的观众,无不翘起拇指称绝。我们时常能聆听到常、崔、 马、闫流派的声腔风韵,而

12、桑派的绝妙音调却难有耳闻,原因一是桑振君离乡过久,她离开 河南故土到了河北邯郸,这一走就是将近40个春秋。二是桑振君的唱腔以字乖音巧见长, 她的偷、闪、滑、抢之技绝非信口能来。她在投衙一折中饰胡凤莲,唱道:“自从公子 惹下了祸,官府里派人五百多。”其中的“多”音,“爬上了坡”的“坡”音,似说似唱,上扬而 止,动听妙极。她慢唱时如泣如诉,唱快时如珠落玉盘。她在对绣鞋中的一段唱,更是 让人如醉如痴,欲罢不能。她善于博采众长,又不拾人牙慧,刻意固本求新。从她演出的几 个大戏里,细心人都能窥见京剧四大名旦的色彩。如打金枝中有梅派的雍容富丽,桃 花巷有程派的深沉委婉,对绣鞋有荀派的俏丽清新,大狼山有尚派

13、的刚健洒脱。她 的弟子胡小凤、牛淑贤获得了“梅花奖”,苗文华、郭应丽等4人成为国家一级演员。除了旦角,生角和丑角著名演员也很多。生角中,唐派代表人物是唐喜成,河南尉氏 人。是豫剧沙河调的主要演员,也是著名的豫剧二本腔”(假声)演员。他幼年唱男旦,17 岁嗓音失润,遂苦练武功,改演武生和花脸,同时悉心钻研假声唱法,终于练出了很好的二 本腔,成为唱做俱佳的生角演员,人称响八县,一拿三”(即生、旦、浄三者皆能)。他的 演唱虽以假声为主,但音域并不窄,而且声音宏亮,高低音衔接自然,控制自如。特别是吐 字清晰,唱高腔也能保持音色的柔和悦耳,这在梆子戏二本腔演员中是很难得的。在50年 的舞台艺术实践中,他

14、创造性的以宏亮、委婉的,二本腔”和细腻、真实的表演,塑造了众多 正直、廉明、潇洒的生角形象。代表剧目有三哭殿南阳关和血溅乌纱他在三 哭殿里扮演唐王,在南阳关里扮演伍云召,在血溅乌纱里扮演严天民。他在三 哭殿中下位去劝一劝贵妃娘娘和南阳关中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两段唱广为流 传。大弟子是贾廷聚。牛得草是著名豫剧丑角演员。他创立了豫剧牛派唱腔,主演唐知县 审诰命(又名七品芝麻官),其中锣鼓喧天齐把道喊最为著名。牛派传人是金不换。 李斯忠是著名豫剧净角演员,在下陈州跪韩铺中饰演的包公尤见功底。刘忠河被誉 为豫剧“红脸王”,在长期的舞台生涯中,注意学习和借鉴豫东“红脸王”唐玉成的演唱方法, 逐步形成了激昂

15、高亢、强劲有力、以情带声、自然流畅的表演风格,又因擅长在传统戏中扮 演帝王形象,被戏曲观众誉为“小红脸王”,被戏曲评论家赞为一腔清音,半壁河山”。代表 剧目是打金枝,他和黄爱菊饰演的唐王和国母可谓珠联璧合。在商丘、周口以及与商丘 接壤的山东荷泽、安徽宿州等地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宁可三天不吃馍,也要去看刘忠 河。”足见当地戏迷对刘忠河的喜爱。说起豫剧,不能不提“豫剧十八兰”。豫剧十八兰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大意是说,早 期有18个兰字辈的女演员跟豫西名须生周海水的大乙班学戏。因为当时女演员较少,一时 在西部山区引起轰动,中途不断有人退出或者改行,又不断有人补充近来,人数已经不绝对 是18个了。解

16、放后整理戏曲史的时候,连周海水本人也已经记不清楚前期的十八兰究竟都 谁了。因此,后来的十八兰有多种说法。毛兰花、崔兰田、罗兰梅、周兰凤、李兰菊、范兰 荣,车兰宝、汤兰香都在豫剧十八兰之列。后来,崔兰田改唱旦角,李兰菊技艺也日益成熟, 遂有了“提起豫剧十八兰,就数小菊和大田”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豫剧新秀辈出,其中 张宝英、王清芬、虎美玲、牛淑贤、李喜华、菅爱梅、朱巧云、李金枝、陈淑敏、马莉、胡 小凤、章兰被称为豫剧十大名旦(意指豫剧十大名旦不止十人)汤玉英、李金枝、王清芬、 虎美玲、谷秀荣、陈淑敏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被称为“六朵梅花”。豫剧界所谓“郑州三玲” 的提法始于20世纪7 0年代的中后期,系指原郑州市豫剧团的三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