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是创新教育浅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8875682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与是创新教育浅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创新与是创新教育浅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创新与是创新教育浅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创新与是创新教育浅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创新与是创新教育浅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与是创新教育浅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与是创新教育浅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改学习心得北安二中王泽宇新课改学习心得一、对“新”与“创新”的理解众所周知,实施素质教育应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创新和创新教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虽然大家也都认识到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但由于对“新”和“创新”的定位过高,因而对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谈“创新”持怀疑态度。我们在谈创新教育之前有必要对“新”和“创新”有正确的认识。创新是一种使用非常广泛的概念,因其使用领域的范围不同,也因使用使不同,产生各种界说:第一种是指精神,一种意识,如通常所说的“要创新,不要保守”、“要开拓创新,不要因循守旧”等等;第二种泛指一种新生物;第三种泛称科学发明、发现、技术

2、革新等;第四种指人的创造能力。“创新”的概念引入经济领域,西方经济学家熊彼得1912年提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手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那么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来把握“创新”呢?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加以剖析:(一)“新”的不同层面创新的最主要特征在于一个“新”字。而“新”具有相对性,由于相对的参照系不同,其“新”的层面也不同,有一种是相对于整个人类历史而言,其“新”是前无古人的。另一种“新”是相对于特定群体的新,特别是有相对于个体的新。(二)“创新”的不同层面由于“新”的层面不同“创新”的层面也不同。创造出前无古人的新东西,称之为首创或原创,

3、而对于探索,获得相对于群体或个体之新的,不妨称之为再创。在经济领域,将人类发明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应用,引入新产品,采用新工艺,新生产方法,开辟原料新来源和销售渠道,改善管理,提高效益,也称之为再创。由此可见,创新可能表现为新发现(发明),突破(突破常规、习惯、旧思想、旧方法等)重组(对获取各种知识、信息、方法、手段进行新的组合)创新既表现为一种结果,也表现为一种过程。所谓结果,指的是创造出新思想和新事物。新思想包括新理论、新规律、新学说、新方法、新观念,也可以是新发明、新发现。总之是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新事物是以某种客观形式存在的活动成果,包括新产品、新作品、新工艺、新技术等。创新可以

4、看成是超越落后、陈旧的东西,创造出新颖的先进的东西的过程,是对现有要素不断作出新的组合,产生新的突破,提出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三)创新的价值创新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还有发展价值,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项新发明新革新往往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一项新学说、新观念往往会带来社会的大变革,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新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创新本身就表现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进步和发展,对人类整体是如此,对人的个体而言也是如此。一个人的创新过程,也是自身知识、能力、人格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因此,创新的发展价值是不容低

5、估的。(四)创新的教育教学意义尽管上述对“新”和“创新”的剖析还不尽完善,有的观点尚须商榷,但总体而言,给我们进行创新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首先,创新不局限于经济领域,也不局限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在教育领域也应提倡创新,而学校教育中的创新特别是学生中的创新相对于经济、科学、艺术领域的创新而言又有其特殊的意义。中小学甚至幼儿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大部分是原创,是社会化的创新,而学生的创新虽然不排除有原则的可能,但大都属于再创,属个体化的创新。对学生的创新我们看重的不是他们的结果,而是注重他们在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去发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正如有

6、人提出的,让孩子走以前科学家走过的路,尽管学生的发现突破或者重组,不是前无古人的,但只要是他们自主实现的都具有创新意义,尽管他们的结果不一定有多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但我们看重提这个创新的过程对学生心智人格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价值。二、创新素质的内涵人们在深入研究中小学创新时,意识到这种创新大都表现为一种潜在的综合素质,并把这种综合素质概称为创新素质,具有创新素质,是一个人走上创新人生的基本保证。(一) 创新知识(或称为创新性知识)虽然一些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高低与所掌握知识并不成正比,但“无知必然无能,贫乏必然平庸”,这也是有道理的。事实上,上面两种看法都没有对“知识”或“知”

7、的本质加以分析。一个人的创新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积累,关键在于他具备知识必须赋予创新性的特征。让我们通过下表比较知识的两种不同特征: 创新性特征非创新性特征通过自主学习,自己再思考、探索、实践等获取的知识是再创型的知识。纯粹是由外界灌输的,被动接受下来的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和在实践中重组的、活的、有用的知识。纯粹作为被储存的无用的、死的知识。宽博的、开放的、具有时代特征和新颖性的知识。狭窄的、封闭的、落后过时、陈旧的知识。经过内化的、有序的、科学建构的信息库,易于提取、处理加工、处于良好的待激状态。缺乏科学建构,零乱、无序、不易提取和处理加工,不易激活作为可怀疑的、可批判的对象,是可不断发展的。成

8、为绝对化、标准化的,停滞不变的教条。通过上述比较,就可以看出,具遥创新素质的人,必须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在知识的选择、获取、建构、激活应用、发展等方面赋予创新性的特征。(二)创新精神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其实这种激情源于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是进行创新的价值追求与动力。在传统教育下,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令人担忧,如过分地服从权威(包括教师、教科书、已有的知识理论)只能在现成的问题下写出答案,而且符合“权威”要求的标准答案,只会记题型、解题的套路、方法不敢怀疑,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僵化,想象力差,不善于发散求异思维;偏重书本知识

9、,很少或不善于从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实际生活、大自然中探索知识等等,这些都是缺乏创新精神的表现。创新精神主要包括远大的创新理想,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革新精神和浓厚的创新兴趣。(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元认知监控能力等。1、创新感知能力:表现出感知敏锐性,能见微知著,深刻洞察,能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找出突破点。这与那种“熟视无睹、司空见惯、充耳不闻”的感知麻木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2、创新想象能力: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3、创新思维能力:这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10、创新思维区别于一般性的思维,表现在强调发散思维,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等,但也必须与其思维相结合,达到求异求优。4、创新实践能力:包括信息处理加工能力,动手操作实验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表达,物化能力,熟练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等等,事实上这也是陶行知所倡导的“六大解放”能力,即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时间,解放空间的能力。5、元认知调控能力: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善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适,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能及时地发现自己在学习、创新活动中的优点和存在问题,及时地加以调整选择最佳策略。元认知调控能力是取得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三、创新教育1、对创新教育的理解 什么是创新教育?如果

11、我们把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称为创新性人才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给创新教育下一个定义:创新教育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内涵上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创新教育不离开提高全面素质去专门培养创造发明能力的另一套教育,事实上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就说明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创造性素质是最高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内涵特征的逻辑提升和延伸,创新教育贯穿于实施素质教育整个过程中并得到体现。完整、准确地理解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抓住创新教育的时代特征,即它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涵义。相对于传统

12、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性教育,从价值取向上审视,传统教育坚持的是以追求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及其历史价值的“昨天”教育价值,教育只是在发挥着一种“复制”继承前人的功能。而创新教育坚持的是以追求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以培养真正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为己任,这种新人不但能以批判的精神继承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果,从容不迫地适应现存世界,而且能以强大的创造才能主动积极地丰富,发展和超越历史和现实,从而使人类文明长河以鲜活的生命力滚滚向前。2、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是转变教育观念一是树立创造价值观,首先要使创造力的伟大价值深入每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及至全社会每个公民的心,创造是人类文明之源泉,

13、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是个人成才的基础,创造是人的本质的最高体现和特征,开发人的创造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首要任务。创新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将来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而不是“消费能手”和“文明享客”。二是树立正确知识观。知识可以成为创造力的翅膀,又可以成为创造力的羁绊,要破除静止不变的知识观,形成动态知识观。三是实现学习观的转变。由依赖型向自主型转变,改变依赖课堂和老师,依赖书本和标准答案,依赖死记硬背的方式。由传统型向发展型创造型转变;由学会型向会学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知识型向人格型转变;四是教师观和学生观的转变。教师应当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全体作者,是课堂

14、资源的开发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学习潜能和可发展的学习主体,师生角色的转变必然带来平等、民主、和谐、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此外深入到具体教学活动,我们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评价等方面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这里不一一阐述。3、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良好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提供赖以滋生的土壤、条件、氛围、环境。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是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核心,营造适宜学生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精神环境。营造这样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个

15、方面。要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理念上应当坚持多元文化的开放性,容纳不同的观点、兴趣,必须强化独创性和多样性,注重个性发展要承认失败的价值,应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 (1)营造宽松和谐积极进取的学校人际环境从全员育人的观点看,学校的人际环境包括校长、教师、全体职工与学生之间互动形成的。首先,校长应当是创新型的校长,一位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这样的校长才能在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管理乃至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为全体师生提供宽松和谐,积极进取的人际环境,而且校长本身应当以较好的民主作风体现人格的魅力,率先垂范,感染和带动全体师生为学校的创新目标而努力。在学校中创新型的师生关系对

16、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这种新型号的师生关系概括起来就是平等、民主、宽松、和谐、合作、教学相长。而起主导作用的还在于教师,教师应当全面更教育观念,并把这些观念付诸于师生双边教育教学互动和交往的全过程中,体现在教师一言一行的好恶态度上,学校无小事,师生任何一个交往互动的细节都会影响人际氛围,都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2)创设主体参与,民主交往,自由安全的教学环境。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教学环境是学校大环境中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环境是个综合的系统的东西,它涉及到内容、模式、方法手段、师与生、生与师、师生与课堂资源关系等问题,对每个方面,我们都可以挖掘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创设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