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高等教育管理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8873205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高等教育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九章高等教育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九章高等教育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九章高等教育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九章高等教育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高等教育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高等教育管理(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高等教育第九章高等学校管理三、名词解释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是由高等学校领导体制 和内部管理体制构成。领导体制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一部分,在很 大程度上制约和规定着内部管理体制的成分。高等学校领导机制:是高等学校领导活动的内部要素制度化的组 织结构形态,包括高等学校管理中内部决策领导机构的设置、分工与领导关系的规定 科层制模式:是指学校实际决策权力倾斜在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一 侧的一种学校决策模式。管理客体:即被管理者或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它回答“管什么 的问题。学术自由:这是针对高等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而提出来的。 学术自治:这是针对高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提出来的。自

2、治即在行政方面享有充分的办法自主权。学术自治包含在三重含义:一是高等学校充 分的办学自主权;二是一定的学术自由;三是办学中的民主管理。 课程管理:是对课程制定者、课程编制活动及课程实施过程的管 理。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指在高校校园区域内,由广大师生员工 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一种物质形态、精神 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全体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它具体体现在 学风、教风、领导作风等各个方面,是校园文化的灵魂。高等教育大众化:(P304)高等教育国际化:(P306) 高等教育现代化:(P309) 引深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1、

3、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体制(2)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体制(3)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体制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1)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 1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 2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办学3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二)高等学校内部决策与领导体制1、高等学校内部领导层的构成(1)高等学校的校长。(通常也是学校对外的法人代表,负有对 高等学校全面管理的职责)(2)高等学校的决策权力机构。(从国际范围看,常见的有: 1 董事会 2、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 3、学术委员会或学术评议会)2、高等

4、学校的决策模式 (1)科层模式。是指学校实质决策权力倾斜在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一侧的一种学校决策模式。(2)学术团体模式。实际决策权力倾向于学校学术人员一边。(3)双重组织模式。在许多高等学校强调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 “分享权威“,力求在学术人员和非学术人员之间维持一种权力分配 上的平衡。3、我国高等学校的内部领导体制(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演变1、1950-1956年的校长负责制。2、1956-1961 年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3、1961-1966 年党委领导下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4、1971-1976 年的党委“一元化“领导。5、1978-1985 年党委领

5、导下的校长分工责任制。6、1985-1989 年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7、1989 年至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2)对我过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演变的认识 上述演变过程始终与以下三个问题想联系:一是受社会经济形式, 特别是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发展变化的影响,高等学校不可能超出这 种环境之外而生存。二是与如何处理党的领导和行政领导的关系、集 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想联系。对这两个关系的处理,绝对地肯定 或者否定某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在历史上都有一定程度的经验和教 训;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辩证的统一。三是与高等 学校的性质、定位和特点密切关联;只有很好的分析和研究了高等学 校的性质、

6、定位和特点,才能使高等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符合高等教 育的客观规律,才能与社会、经济、科技等运行机制相协调(三)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和系统特征(1)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 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从功能上划分,一般可分为决策领导机构、 职能管理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和有关附属单位。在管理层次上,有的 分为校、系两级,有的则分为校、院、系三级,某些多校区高等学校, 则会在校和院系之间多出分校一级的管理层洗。在管理权力结构上, 较多的高校采用直线-职能制的形式。(2)高等学校的系统特征。任何组织系统都具有三个特性:群体 性和分工性,规范性和约束性,以及目标性和定向性。而高等学校这

7、 一特殊组织还具有一下特点:1、组织目标上的多样性和模糊性2、组织结构上的学科性和国际性3、成员活动上的高智力性和相对独立性4、产出成果上的文化性和效果迟滞性2、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当前依据机构设置合理、权利和责任界限清晰、任务分工明确、 队伍精干等原则进行各项改革。改革的核心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部管理的重心宜放在院(系)一级。2、管理过程尽可能吸收教学、科研人员、学生民主参与。(高等 学校设有许多学科、专业,工作任务复杂艰巨,任何一位校长、管理 人员都不可能样样精通。)3、建立适合高等学校特点的竞争激励机制。(在高等学校中正确 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8、,使高等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4、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在简政放权、把 管理的重心放在院(系)一级的同时,要防止各自为政、只顾部门的利益不顾学 校大局的分散主义。)2、高等学校管理的要素即特性一、高等学校的管理要素1、管理主体(管理主体即管理者,指承接管理责任、具有管理能 力和从事管理能力的人或一定的组织机构,它回答“谁来管”的问题)2、管理客体(管理客体即被管理者或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它回 答“管什么”的问题)3、管理方式(管理方式指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 作用方式,或者说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各种中介的总和,它回答“怎样管” 的问题)4、管理目的(管理目的指

9、管理主体通过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 果,它回答“为什么管”的问题)5、管理环境(高等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反映在两方面,一是 高等学校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之间的关系,二是高等学校与整个社会系统之间的 关系。)二、高等学校管理的特性1、管理组织的松散性。(与高校内部各部门、各职工的独立性相 适应,高校内部需要实行一种相对松散的管理。)2、管理权威的双重性。(由于高校即是学术机构又有行政职能, 因而学术权威与行政权威往往交织在一起,高等学校管理的权威具有双重性。)3、管理结构的多样性。(一是指不同高校的结构不同,呈现多样 性;二是指同一高校内不同部门的结构呈现多样性的特点。)4、管理准则、规范的矛盾

10、性和含糊性5、管理主客体的相对性。(通常认为,高等学校管理的对象主要 是教师和学生。其实,在高等学校里,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既是管理主体,又是 管理客体,即管理对象。)三、高等学校管理的目标1、管理的内部目标(反应了高等学校对自身价值的追求)2、管理的外部目标(高等教育活动在其他活动领域所呈现出来的 价值属性即高等教育的外在价值,即由于高等教育通过人才培养而促进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所呈现出的价值属性)3、高等学校管理的内容与原则 一、高等学校管理内容的传统分类 1、人力资源管理。(高等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科学的原 理,原则和方法,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校的性质、任务,对学校各 级各类人员进行

11、规划与组织,对人际与人事关系进行指导、协调和控制,以达到高等学校人力资源 充分利用的高效率、高效益之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关键,需以调动全体 人员的积极性为重点,以分析和研究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的现状与特点 为前提。)2、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 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教学管理的实质就是设计和保持 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3、科研管理。(高校的科研管理主要包括科研规划和计划管理、 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科研资源管理以及科研成果管理等方面的内 容

12、。)4、财力和物力资源管理。(如何配置好高等学校的各种资源,以 保证教育和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是高等学校管理的基本任务。) 二、高等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一)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1、高等学校需要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教师队伍结构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到教师整体功能的发挥。)(1)切合实际的职称结构。(指教师队伍中教授、副教授、讲师 助教的职称比例。)(2)多样动态的专业结构。(教师的专业结构指教师队伍中不同 专业教师的学科构成情况。高校教师的专业结构反映高校在培养专业 人才的范围和实力。高校需要建立门类多样的专业结构一方面因为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 的,另一方面,多学科的交融与碰撞可以促进教学

13、科研的发展。)(3)充满活力的年龄结构。(教师的年龄结构指教师队伍的平均 年龄及各年龄段教师的分布状况。高校教师年龄结构优化就是要逐步 形成年轻化、充满活力的年龄结构。)(4)不断优化的学历结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是教师队伍的 最后学历状况构成的比例情况。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教师队伍的 业务素质。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就是要使教师整体在学历层次上有所提升,以适应社会发展和高 校教学科研的需要。)(5)多元互补的学源结构。(教师队伍的学源 结构指高校教师获得最高学历的高校的构成情况,主要指高校教师中 从本校毕业后留校工作的教师与外校毕业生的构成状况。高校尤其是 综合型研究大学,在引进教师的时候

14、,有时特别需要引进本校本学科力量较薄弱的专门人才,对本校的学科力量进行补充,从而达到 学科的全面发展。)(6)凝聚人心的团粒结构。(团粒结构是从学科 的角度来考察的。一所大学不是所有的学科都能聚集到很强的力量, 但是作为一个有较大影响的大学,则需要若干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众望所归的优势学科,形成自己的品牌,这些 就需要教师队伍有好的团粒结构。)2、确立三大观念: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前提(1)确立“教师为本”的办学观,鉴定教师的主体地位。(高等 学校应以制度为保障来坚定教师的主体地位,通过健全和完善教师参 与学校管理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2)确立“海纳

15、百川”的师聘观,广延国内外名师。(要动员全 社会举贤纳才,让有经验、有学识的人都来当教师或兼职教师,也要 竭力创造宽松、民主而优越的环境,吸引外国的高科技人才和我们的 店铺生,共同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最新的实践经验,不失时机地传授给我们下一代。)(3)确立“中西交融”的师培观,提高队伍整体素质。(面对经 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除了在本 国进修、加强校本培养外,还需走出国门,扩展学术视野。鼓励教师自觉进行终身学习与终身发 展。)(二)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高等学校的建设主要就指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区别 在于:讲学科建设,主要是从科学学和学术意义上说的,而专业建设 是教学意义上的说法。课程建设是专业(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涵盖两个方 面:一是课程结构,二是单门课程建设。1、抓好学科、专业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几点:(1)合理规划,确立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高校学科建设的 定位应根据整个学校发展的定位确定。学科建设的定位决定学科建设 的目标。)(2)理顺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高 校的学科体系主要由基础学科、主干学科及交叉学科三个部分组成。 这三个部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重点建设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