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发烧常用方对证用法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887140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冒发烧常用方对证用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感冒发烧常用方对证用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感冒发烧常用方对证用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感冒发烧常用方对证用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感冒发烧常用方对证用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冒发烧常用方对证用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冒发烧常用方对证用法 三七生先生所著感冒患者须知主要是针对体较实者的三阳病和三阴病“始得之”病证,小 儿感冒误治恶果及救治方法是针对经误治者。临证常见平素屡用退热剂、抗菌素或市面上 常见的寒凉类中成药或体弱之患者,感冒发烧不论一起病是否经误治,多表现为少阳病或三 阴证。为了方便患家患病求己,求索就证用方,特著此文。1、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感冒发烧,口干而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口苦口臭口粘,颈 肩背部酸痛,恶风畏寒,腰酸,纳呆,可兼往来寒热或胁肋部不适疼痛、头晕目眩,平素大 便溏或食凉则腹泻者。柴胡9 克,桂枝8克,干姜8克,炙甘草5克,菟丝子6 克,黄芩4克,天花粉4 克,生牡蛎3 克。冷水煎开

2、后改用小火煎二三分钟,加盖焖五六分钟。一剂煎二至三次,早七时、晚五 时和晚睡前各服一次或隔三四小时服一次。小儿量:上方一煎分二至三次服或用小剂量。婴幼儿干姜易炮姜,减辛辣味便于喂服, 每服药二至四汤匙。加减法:口干饮水多、咽喉红肿,黄芩、天花粉均用9 克,干姜易炮姜;颈背部酸痛 或恶风畏寒证不显,桂枝减至3 克。如在炎热夏季或患者当下恶风畏寒无汗症不显或有热汗或形瘦体弱、体温不甚高者, 可用小剂量:柴胡4 克,桂枝3克,干姜2克,炙甘草2克,菟丝子2 克,黄芩2克,天花粉2 克,生牡蛎2 克。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睡前各服一杯。注:、此证型为少阳病,类象于湿煤燃烧后冒出的黑烟在狭小不通

3、风的空间里弥漫。正治一方面开窗通风,一方面添材旺炉火。、此方不效可易以当归四逆理中汤。2、附子理中汤(丸)证:感冒发烧,昏睡喜卧,两眼乏神。头晕心慌,恶心欲呕或 呕吐,小便频少,便溏次多而里急。恶水怕触水。舌苔腻。党参5克,生白术5克,干姜5克,炙甘草5克,黑附子36克或用丁桂儿脐帖外 敷肚脐,一日一换。煎法同前,三餐前各服一煎或隔二至四小时服一煎。小儿一煎分两或三次服。加减法:痛则欲便、便后痛减或额热足冷加肉桂36克;腹泻次多量多,加肉桂10克, 兼口干饮水多、有轻度脱水者党参白术用 10 克,加生淮山10 克;浑身酸痛畏寒恶风者加 桂枝 8 克;年高体弱者,不用黑附子。注:、此证型为少阴病

4、的寒水证,类象于阴雨天的烂泥地。正治一方面给予睛天, 一方面筑渠排水。、此方有成药可替代。加肉桂者在南方名为桂附理中丸,北方名为参桂理中丸(北 京同仁堂产,参为人参,药效显)。大人一次服一至二丸,小儿服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丸, 或以丸煎汤饮。3、当归四逆理中汤证:感冒发烧,疲软嗜睡,两眼乏神。浑身酸痛或恶风畏寒,患 者自觉外有寒邪包裹,不得舒张,耐寒能力下降或夏季较平常不畏热。无汗或少汗,胸闷。 体温不甚高。一般无面颊红烫。白术5克,党参5克,炙甘草5克,干姜5克,黑附子36克,当归7克,桂枝8 克,白芍3克,细辛3克,通草2克,大枣2枚(掰开)煎法同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睡前各服一杯。服药前

5、先用药之热气熏脸。 加减法:腰酸者加菟丝子6克,枸杞3克,黑附子用3克;年高体弱者不用黑附子,用小 儿量;黄芪体质平素多汗易汗表现为此汤证之当下虽少汗或不易汗出,可调整药量:桂芍等 量,去通草,细辛减量或予小儿量。小儿量:白术3克,党参3,炙甘草3,干姜3,菟丝子3克,枸杞3克,当归2,桂枝3,白芍2,细辛1,通草2,大枣2枚(掰开)煎服法同前,婴幼儿可减量至一煎分两至三次服。注:(1)、此证型为厥阴病经寒证兼脏寒。类象于穿着不透气的紧身衣,憋闷头晕,汗出不畅快。正治一方面去衣透气排汗,一方面饮热稀粥以助汗源。、方药对证,见有汗、尿、疹为排寒之象。如见汗,汗出由多转少或身由热转凉时 应及时更衣

6、,以防病复。、年高体弱者者,主诉证缓解当及时停药或易方,继以静养,饮食调理,否则过犹 不及。、当归四逆理中汤证体质患者,因外感或内伤杂病所现病症大多可以之为应急之需 首选。事实上,不少患者依我之嘱家中常备当归四逆理中汤,在秋冬季和初春,孩子或自已 有不适,自行煎服,不效时再就医。、秋冬季和初春当归四逆理中汤证最为常见。季春、夏季慎用当归四逆理中汤,确 为此证者,用小儿量,中病即止。、女性经期受寒感冒、发烧、咳嗽、腹痛、痛经等或迁延至经期仍不解者,多见此 方证。4、四逆汤加味证:感冒发烧,疲软嗜卧,两眼乏神,浅睡易醒,时烦躁者。体温高低不限,但上午高于下午,傍晚略降,晚九时后复升。面颊红烫或自觉

7、烫而不红,唇干喜舔。 口干口淡并存,口干饮水多少均可,但未至大量饮水或喜凉者。无恶风畏寒,反畏热,手足 身热或额热手温足冷。可伴热汗,汗出热不退。舌质淡、胖、嫩。炙甘草10克,干姜5克,黑附子6克,菟丝子6克,生龙骨4克,生牡蛎4克。煎法同前。隔二至四小时服一煎,体温渐降延长服药间隔时间。小儿量:炙甘草5克,炮姜4克,黑附子3克,菟丝子6克,生龙骨4克,生牡蛎4 克。煎服法同前,婴幼儿可减量至一煎分两至三次服。加减法:额热足冷温差大或手足身热却口淡不欲饮水者,加肉桂3至6克或丁桂儿脐 帖外敷右足底涌泉穴或热水泡脚二十分钟;春夏季以加肉桂为妥,秋冬季不加肉桂为宜。注:、此证型为厥阴病的虚寒证,类

8、象于夏天的防空洞或农村的地瓜窖,里寒(凉) 外热。正治当将被格拒在外的热量收归入内,以恢复里热外凉或温的常态格局。、此证型如方药对证,服药后体温会在较短时间内明显或逐步下降、脸颊红烫减轻或消失。、如服用未加肉桂的四逆汤加味方,体温未如愿下降反升得更高,且患者未出现口 干饮水较服药前加重或仍口淡,为潜降收降之力不足,应及时加肉桂或将丁桂儿脐帖外敷右 足底涌泉穴或热水泡脚十至二十分钟,至额或背见汗。5、大衍方证:感冒发烧,疲软嗜卧,两眼乏神,浅睡易醒,睡不踏实,多梦(话), 烦躁者。头脑昏沉,反应较迟钝。体温高低不限,上下午和昼夜无明显波动。晨起或睡醒时 两颊红烫或烫而不红。口干饮水多,喜凉饮。热

9、汗,汗出热更高。畏热不畏寒,可伴恶风。 喜揭被去衣近凉,手足身热。腰酸。炙甘草10克,干姜或炮姜5克,党参9克,麦冬4克,菟丝子6克,黑附子1 克, 山茱萸8 克,酸枣仁2 克(杵)。冷水煎开后改用小火煎十分钟,加盖焖五六分钟。一剂煎二至三次,早七时、晚五时 和晚睡前各服一次或隔三四小时服一煎。口干饮水多者可增加煎水量以之代茶,少量多次饮。加减法:口干热汗明显者或夏季气候炎热时,党参、麦冬易为麦冬9 克、五味子4 克 (杵);腰酸明显者,菟丝子易为熟地。注:、此证型为厥阴病的精虚证,类象于开水瓶的瓶盖打开后,热气外冒了,不仅 能量藏不住,而且瓶中的水也渐少了。正治一边将瓶盖塞紧,一边适量加水不

10、让水汽外冒。、北方冬季室内供暖,要调低室温至200C以下。无法调节者,在另一屋开窗通风 降低室温。夏季不可因患者喊热而开空调,可开窗通风降室温。、此证型如方药对证,服药后体温会在较短时间内明显下降、口干汗出明显减轻。6、上述五证型症缓烧退后调理方:原则上服药至便溏或便溏腹泻者转为大便成形或 一日未排便时,大多兼口中津液上承、味甘喜吞咽或口干转不干时,应及时换理中汤:党参、干姜或炮姜、白术、炙甘草各2 至 5 克。三餐前各泡服一次。日一剂。连服三 至五剂以善后。注:此文是针对现今少明医慧眼识机,使得众多患者未得正治,转投西医或伪中医屡 受戕伐而作,以期患家得一简便之法自医,同时补三七生先生所列治感冒发烧诸方证未及之 处。得正治,非排陈寒者大多一至二剂缓症,三剂就需更方收功。但医道非简单至此,故如 有不效者应及时就近找明医以得正治。恢复中气的轴转趋向圆运动。进入春天和初夏,气温渐热予理中汤如在北方,气温仍寒凉予当归四逆理中汤。先疏通胃肠道为农历六月服生化汤或四君子汤益气生精作好辅垫进。入秋天转用当归四逆理中汤断续服用,然后再经过一个冬天的收藏,可予桂附地黄丸助之。待 来年的春天必有可喜的变化,或发烧或咽痛复发,之后以咳嗽的形式 排陈寒,五行顺生,精气神貌焕然一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