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博与求专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8868174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求博与求专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求博与求专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求博与求专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求博与求专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求博与求专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求博与求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博与求专(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立论:最重要的一点,专不是少,博不是广,区别在与一个精,一个泛,求专就是精益求精的态度!1、人才:有某种特长的人。(97版现代汉语词典1060页)2、全才:在一定范围内各个方面都擅长的人才。(97版现代汉语词典104页) 他要求具有广阔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简单地说就是具有知识综合化、技能多样化、 使用变动能力强等特点。3、专才:专:集中在某一件事或物上。(97版现代汉语词典1649页)专才即 指某一个专业领域内具有较多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4、更:副词,要求一种相对比较。2、个人发展:我们主张的是良性发展 即发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对家庭 有贡献的人 而非单纯的能否赚到钱的人,个

2、人的发展包括了学习、工作和生活三大 基本内容。就学习而言,现代社会的教育制度越来越提倡全面发展,从小学开始直到大学,各 门学科同时教授,这就是在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大学体制本身的不 足,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复合型人才,若你问文科生什么是 “匀速运动”,或者让理工科学生谈谈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多半是得不到准确答案的。 请你不要说他们不需要知道这些,很显然,这些“偏科专才”的人进入到社会大分工中, 他们根本无法与其他行业的人去沟通,而知识不经交流,迟早是要枯竭的,那么又何谈 个人的发展呢?你说现在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呢?没错,不少人批评过我们盲目而疯狂 的学外语热

3、,但事实上,我们的工作往往需要用到外语,难道我们只学好汉语就行了吗? 在学好汉语的基础上,再多学一门或几门外语不是更有利于学习吗?将来不是更有利于 工作吗?不是可以在生活结交一些异国的人士、文化,开阔眼界吗?更何况,全球化的 大趋势下,我们学习外语,也是一种时代的需要。那么,就不能只专于汉语了,还得博 学,多学。就工作而言,不论是从事那一种职业,都不可能不与外界交流,而现代社会, 知识大爆炸,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如果一个人还是整天埋首于专业化的技能,而不平衡 自身能力,迟早是要被社会所淘汰的。“求博”不是要一个人放弃专业的研究,胡子眉 毛一把抓,而是说,既要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又要有其他各方面的

4、能力与素养。打个 比方说,也许你会问,新青年领导阶层从上到下是由具备各种不同能力的人来组成,有 站长,有CE0,有论坛各版块的版主,这不是“术业有专攻”的体现吗?不是“求专”之 重要的明证吗?没错,大家根据能力不同,各司其职,但是你难道没有看到吗,各位领 导现实中的工作可能跟他(她)在新青年担任的网站职位完全没有关联,甚至有的是一 人任多职,如柳如丝,她既负责整个文学部的管理事务,又着重负责文学论坛、写手专 栏、电子月刊的管理!如果不是自身知识技能全面,又怎能胜任这些工作呢?!现实中 也是如此,只有“求博”才能获得多方面的知识能力与素养,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工作机 会,适应人才流动频繁的当代社会就

5、业形势。所以,“求博”才更利于个人的发展。从生活来说,更好理解。一个在生活中懂得一些医术的人,比对此根本一窍不 通的人生活是不是更保险一些?我们不需要人人做医生,但是稍微懂一些基本的医术, 有小病痛可以自己及时解决,不是很好嘛?说什么个人发展,健康是基础,懂得一些医 术不是更有利于健康,以有利于个人发展吗?当然,我只是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其他 如饮食、穿着打扮、礼节等各方面常识性的东西,自然是多知道一些更好一一更有利于 生活和工作,也就是更有利战场:一、社会分工与整合情况:社会高速发展,新兴行业不断崛起的同时也分工越来越严密,整合也是 大势所趋。正方:但我们却知道,无论在哪个领域,复合型人才知

6、识全面,与各方面沟通 都容易,显然比专才有优势得多。一位优秀的企业领导,他更懂得只有能为企业的 发展带来整体效应的员工才是企业更需要的人才。一个工程师在开发新产品上也许 会有卓有成效,但他并不一定适合当一名推销员;反之,一个成功的推销员在产品 促销上可能会很有一套,但他对于开发新产品却一筹莫展。聘请这样的人对公司无 疑是一种损害。而知识全面的人不一定就胜任于企业的所有角色,但综合素质的全 面势必让他在各个领域都如雨得水,给企业带来更广泛的整体效应。因此通才的作用更体现出来了,比如现在的信息行业,你能说一个熟练掌握信 息系统或 IT 技术研发的“专才”就可以支撑起一个信息企业的发展吗?不能,但“

7、通 才”能,现代的CIO基本上就必须是“通才”,因为作为信息管理的新职务,CIO同 时扮演着三个角色,第一是商人,第二是管理者,第三是工程师。无论社会或者具 体的信息行业分工多细致,企业的协调管理者和技术的领导者这样的角色都是重要 的。反方:流水线模式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不是通过专业化的人才来实现的吗? 那我就不明白了,专才为什么就不能整合了呢?专才和专才之间通过合作可以 使整合效率更高,而且还能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看过动画片变形金刚吗?你是手, 我是脚,组合起来就是巨无霸!现代社会要求分工,当然也要求整合难道专才就做不到整合吗?我们说分工 不等于分裂分工要求的是更加有效的合作,大家想到整合,

8、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 合作,而合作谁更有效率?当然是专才了,专才和专才之间通过合作可以使整合效 率更高,而且还能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现代社会当然更需要专才了驳斥:精细化分工与精细化管理 是生产过程中流水线模式的进一步延伸 与发展,而不 是个人发展。高度分工指的是职位、岗位精细化流水线模式的进一 步延伸与发展,是需要博学的知识来实现的。精细化是对岗位进行综合之后细分的, 所以其表现为岗位复合化二、教育问题情况:现在大学开展专业课外,还开展了选修课,有辅修和双学位 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这样的过程看似越来越专,越来越狭窄 大学生考研越来越多,越来越追求专。文理分科正方:(现在大学开展专业课外,还开展了

9、选修课,有辅修和双学位)现 在的教育体制提倡通识教育,体现了“求博”观念。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学校丰富 多彩的通选课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拓展见识、增强能力的平台,校长长期以来也一 直倡导教育中要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现行的教改更是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多方位 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内容。这些不是都让我们获益匪浅吗?闲暇时,大学生更 愿意多去学习本专业以外的东西,比如电脑技术、双学位、辅修外语等,都是为了 今后发展时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和前途。由此可见,求博更有利于个人发展这一点是 被公众认可的,也是符合社会现实的。就学习而言,现代社会的教育制度越来越提倡全面发展,从小学开始直 到大学,各门学科同时教授,这就

10、是在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大 学体制本身的不足,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复合型人才,若 你问文科生什么是“匀速运动”,或者让理工科学生谈谈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多半 是得不到准确答案的。请你不要说他们不需要知道这些,很显然,这些“偏科专才” 的人进入到社会大分工中,他们根本无法与其他行业的人去沟通,而知识不经交流, 迟早是要枯竭的,那么又何谈个人的发展呢?你说现在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呢?没 错,不少人批评过我们盲目而疯狂的学外语热,但事实上,我们的工作往往需要用 到外语,难道我们只学好汉语就行了吗?在学好汉语的基础上,再多学一门或几门 外语不是更有利于学习吗?将来不是

11、更有利于工作吗?不是可以在生活结交一些异 国的人士、文化,开阔眼界吗?更何况,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们学习外语,也是 一种时代的需要。那么,就不能只专于汉语了,还得博学,多学。最后我想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来结束我的发言,那就是美国 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效应”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 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无博识而守精专,就如自留短板,在人生的 发展之初,需要应对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之时,无异于自断生路。为了自己的未来, 让我们大家一起踏上“求博”之路吧!谢谢!)(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这样的过程看似越来越专,越来越狭窄,)反方 对中国学制教育显然缺乏一定的了解,但是

12、那只是你个人认知,事实情况是,硕士 博士的课程很多,除了本专业的课程,他们还要有其她的课程可以选择,目的就是 培养更多视野开阔的学生,而不是本专业的书呆子。看看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哪一 个不是学识渊博之人?曹雪芹、钱衷书,鲁迅,郭沫若,吴冠中,陈逸飞等等,他 们都是学贯古今,融会中外的博学之人。因为知识的丰富,开阔的视野,促进了他 们在事业上的多面和超人的发展。如果曹雪芹不知道民俗典故,不知道药方病理, 那么红楼梦就大为逊色了。如果鲁迅不是医生,他如何在笔下对病人做一细致 的描述?如果陈逸飞不是对建筑、雕塑情如独钟,他的建筑油画又如何能画出妙处。(对方纠结于大学生的考研问题) 对方辩友问我们为什

13、么毕业的大学生要考 研,而不是留在大学多读几个学位,那么我想问,是否所有的大学生都去考研了? 毕业学生和考研学生的比例是多少?而且大家都明白,现在相当多的大学生考研, 为的只是一个学历。况且,从大学生考研热这样一个阶段性、非常态的现象来考虑 求博和求专哪个更重要,本就是不合理的。另外,我很想提醒对方,求博不是什 么素质,而是社会发展对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要偷换概念。反方:中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大学的教育是培养创新性实践性的高级专业人才对方辩友可能是没搞清楚学校开设选修课的意图吧。大学开设选修课意在培养我们的兴趣,开拓视野,丰富课余文化,并非要我们把精力投入到选修课的 领域。如果按对方辩友

14、的意思,我们还修什么专业课,干脆天天上选修课算了,这 样不是要“求博”了吗?我觉得第二专业、选修课这些恰恰说明了,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没 有办法把专业课外的所有学科都学的精通,然后成为一个博才,这些专业只能成为 一种辅助,不然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不直接设立博学专业呢,什么都学,什么都博呢?三、创新问题情况: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正方:创新是社会原动力,而创新来自于各个学科的综合,而各个学科的综合 来自于有综合知识的博才,所以博才更适合社会的要求和人的发展反方:然而我们说创新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三的游戏,不是这个学科和那 个学科来一个亲密接触就能相击而生灵光的!我们说创新缘与置疑,只有对本专

15、业 有着非常精神的研究你才能知道什么需要的创新,怎么去创新,创新之后又该怎么 样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创新需要专!(人的创造性思维一定要对本领域有专厚的认识,如果对这个领域不够了解的话,又谈何创新?!)四、广博的人是万金油情况:当代社会是经济全球化、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跨行业、跨领域的人才流 动日益频繁,各领域之间不断发生交流与整合,那么知识广博、一身多技的复合型 人才难道不比只掌握一门技能的人更符合社会的需要吗?找工作时,企业倾向综合性求职者,求职者拥有更多的机遇正方:(广博的人只是万金油的观点)“如果这个社会到处都是万金油,那它永远别想求得发展。”对方这句话未免说得 太绝对了吧。社会分工越来越

16、细致这是对方和我方都承认的一个事实,但是大家要记住 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周期,是及早掌握多方面知识在行业分工后迅速适应新部门工作的 人还是在新部门衍生出来后再忙不迭得去调整知识结构甚至由零开始学习专业知识的 人更受社会欢迎呢?毫无疑问是具有“万金油”潜质的人!而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万金油”比单纯的“跌打损伤膏”显然也 更受欢迎,知识结构从来就不是单一的,语文老师不仅要懂得文学更要有一定的数学推 理能力、历史宏观把握能力,政治上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样,一名幼儿园园长更希望她 所招聘的是舞蹈、音乐、绘画、教育、文学诸方面都通晓的人才,毕竟职位有限啊!至 于对方还举到的鲁迅和曹雪芹的例子,虽说他们都属于“术业有专攻者”,但大家都明 白作家如果知识面狭窄,他是没法写作的;医生也要懂数学,要懂语文。联合以上观点, 我方认为从宏观上来说,社会有各行业的人才,但是从实际具体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