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资料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864526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田园综合体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田园综合体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田园综合体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田园综合体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田园综合体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田园综合体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园综合体资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由来和发展2月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献,原文如下: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伙社为重要载体、让农民充足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出于对乡村社会形态,乡村风貌的特别关注,,田园东方创始人张诚结合北大光华EMA课题,刊登了论文田园综合体模式研究,并在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水蜜桃之乡”的阳山镇落地实践了第一种田园综合体项目无锡田园东方。9月中央农办领导考察指引该项目时,对该模式予以高度承认。由田园东方的基层实践,源于阳山的“田园综合

2、体”一词被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献,文献解读“田园综合体”模式是目前乡村发展新型产业的亮点举措。5月,财政部下发有关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告知,明确重点建设内容、立项条件及扶持政策,拟定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进一步推动农业供应侧构造性改革,适应农村发展阶段性需要,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环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加强基本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积极摸

3、索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途径。二、 概念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应侧构造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乡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它是以公司和地方合伙的方式,在乡村社会进行大范畴整体、综合的规划、开发、运营,形成的是一种新的社区与生活方式,是公司参与、农业+文旅地产的综合发展模式。三、 田园综合体构造体系在新型城乡化构架下,田园综合体事实上是由五个部分构成:景观吸引核、休闲汇集区、农业生产区、居住发展带、社区配套网。四、 田园综合体申报1、

4、申报部门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申报部门:财政部农业司(国务院农村综改办)、国家农发办。省级田园综合体申报部门:多为财政厅农发办。2、 国家级试点申报流程总体规划市、省初选报国家财务部农发办实地评估竞争答辩项目公示项目评议批复立项3、申报材料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需要报送试点三年规划及年度实行方案。省级田园综合体:按照各省财政厅文献执行,多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五、重点建设环绕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目的和功能定位,重点抓好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运营体系等六大支撑体系建设。 (一)夯实基本,完善生产体系发展条件。要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运用的原则,集中连片开展高原则农田建设,加

5、强田园综合体区域内“田园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整合资金完善供电、通信、污水垃圾解决、游客集散、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条件。 (二)突出特色,打造涉农产业体系发展平台。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集聚等比较优势,环绕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做大做强老式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推动土地规模化运用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打造农业产业集群;稳步发展创意农业,运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品牌和原产地地理标志管理,推动农村电商、物流服务业发展,哺育形成12个区域农业出名品牌,构建支撑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产业体系。(三)创业创新,哺育农业经营体系

6、发展新动能。积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伙、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增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增长农业效益。同步,强化服务和利益联结,逐渐将小农户生产、生活引入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轨道,带动区域内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四)绿色发展,构建乡村生态体系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优化田园景观资源配备,深度挖掘农业生态价值,统筹农业景观功能和体验功能,凸显宜居宜业新特色。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充足运用农业生态环保生产新技术,增进农业资源的节省化、农业生产残存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再运用,实行农业节水工程,加强农业环境综合

7、整治,增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功能,补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短板。要完善区域内的生产性服务体系,通过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和公共服务平台,汇集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城乡产业链双向延伸对接,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完善综合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六)形成合力,健全优化运营体系建设。妥善解决好政府、公司和农民三者关系,拟定合理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形成健康发展的合力。政府重点负责政策引导和规划引领,营造有助于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公司、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伙组织及其她市场主体要充足发挥在产业发展和实体运营中的作用;农民通过合伙化、组织

8、化等方式,实目前田园综合体发展中的收益分派、就近就业。六、试点立项条件1、功能定位精确环绕有基本、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有潜力的乡村和产业,按照农田田园化、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途径,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区为开发单元,全域统筹开发,全面完善基本设施。突出农业为基本的产业融合、辐射带动等主体功能,具有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和前景。明确农村集体组织在建设田园综合体中的功能定位,充足发挥其在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作用。 2、基本条件较优区域范畴内农业基本设施较为完备,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基本较好,区位条件优越,核心区集中连片,发展潜力较大;已自筹资金

9、投入较大且有持续投入能力,建设规划能积极引入先进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本,发展思路清晰;农民合伙组织比较健全,规模经营明显,龙头公司带动力强,与村集体组织、农民及农民合伙社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3、生态环境和谐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保存青山绿水,积极推动山水田林湖整体保护、综合治理,践行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清洁生产基本较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4、政策措施有力地方政府积极性高,在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有明确举措,水、电、路、网络等基本设施完备。建设主体清晰,管理方式创新,搭建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建设格局。积极在田园综

10、合体建设用地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摸索,为产业发展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条件。5、投融资机制明确积极创新财政投入使用方式,摸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伙,综合考虑运用先建后补、贴息、以奖代补、担保补贴、风险补偿金等,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田园综合体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力度,积极统筹各渠道支农资金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严控政府债务风险和村级组织债务风险,不新增债务承当。 6、带动作用明显以农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伙社为重要载体,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建设管理,保障原住农民的参与权和受益权,实现田园综合体的共建共享。通过构建股份合伙、财政资金股权量化等模式,创新农民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民分享产

11、业增值收益。7、运营管理顺畅根据本地主导产业规划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哺育水平,因地制宜摸索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可采用村集体组织、合伙组织、龙头公司等共同参与建设田园综合体,盘活存量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创新机制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和运营内生动力。七、不予立项的状况不予受理未突出以农为本,项目布局和业态发展上与农业未能有机融合,以非农业产业为主导产业;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违背国家土地管理使用有关法律法规,违规进行房地产开发和私人庄园会所建设;乡、村举债搞建设;存在大拆大建、盲目铺摊子等状况。八、湖南省目前田园综合体国家级试点浏阳田园综合体建设浏阳市通过整合永

12、安镇的湾里片和官渡镇的中州片,创立现代农业示范带、“童话湾里”功能区和“诗画中州”功能区,从而形成“一带两区”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格局。 “童话湾里”突出“中华老种子博览园”特色,建设集老种子保护繁育、生产示范、科普教育、主题民宿为一体的乡村文旅体验基地。“诗画中州”以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4A景区、浏阳河水体资源、官渡古镇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桂园国际美食体验园、浏阳河第一湾观光体验区和客家风情民宿体验园三大板块。 衡山萱洲田园综合体建设 在湘南风光秀丽的千年古镇萱洲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依托华夏湘江国际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全力发挥优质稻、油菜、油茶、桃李、西(香)瓜等老式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生态、康养产业发展,实现以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萱草如茵、渔歌唱晚的“梦里水乡”,稻浪飘香、阡陌花开的“假日田园”和产业昌盛、富饶美丽的“新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