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的解剖生理与舌苔看病调饮食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8845114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7.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舌的解剖生理与舌苔看病调饮食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舌的解剖生理与舌苔看病调饮食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舌的解剖生理与舌苔看病调饮食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舌的解剖生理与舌苔看病调饮食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舌的解剖生理与舌苔看病调饮食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舌的解剖生理与舌苔看病调饮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舌的解剖生理与舌苔看病调饮食(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舌的解剖生理与舌苔看病调饮食舌的解剖与生理舌与经络脏腑的关系舌与经络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 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它通过连及舌本,挟舌本,或在经脉循行中虽未系舌本, 但有关舌病者亦属其经脉所主等形式,与舌相联系的主要经络:一、足太阴牌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前 缘,沿小腿内侧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入腹, 属脾,络胃,上穿嗝,挟行咽喉,连于舌本,并散舌下。另一分支从胃腑别出, 上穿隔,注入心中,与手少明心经相交接。当外邪侵犯本经后,可出现循经病变,如舌根强硬,食后呕吐,胃院疼痛、 胀满,

2、时有暖气,便后或排气则觉舒适;亦可有全身症状,全身及四肢沉重无力; 总以脾胃病症状为主。二、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耻下,斜行足心涌泉穴,出舟骨相隆之下,沿内踝 后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绿至胭内侧,沿股内侧后缘上人脊内,贯穿脊 柱,属肾,络膀胱。直支,从肾脏上行,穿肝,过隔,入肺,沿喉咙上行挟于舌 根部。另一分支从肺别出,络心,注胸中,交于手厥明心经络。外邪侵犯本经,可出现循经和全身症状,以肾虚症状为主。三、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趾毫毛中(大敦穴),沿足背上行,过内踝前一寸,向 上八寸交于足太阴脾经后,向后上行至膝关节内侧,沿大腿内侧向前,入阴ma o中,绕阴部,入小腹,

3、上挟胃旁,属肝,络胆,上行过嗝,散布胁肋部,向上 沿喉咙后方。人鼻咽部,向上连接目系,上出前额部,于头顶交汇督脉。另有目 系支脉,从目系分出,下行至额里,环绕唇内。另一肝系支脉,从肝分出,过嗝, 入肺。外部侵犯本经,引起循经和全身症状,多以瘀证,实证为主。四、任脉:任脉起于中极穴下方的会阴穴,向上行经关元穴达咽喉,上结于舌本,出 循面部而络于目。由上述可见,五脏皆系根于心,通过经络,手足阴阳脉气亦通于舌,正如 清代傅耐寒在舌胎统志序中论述:盖舌为五脏六腑之总使,如心之开窍为舌, 胃咽上接于舌,脾脉挟舌本,心脉系于舌根,脾络系于舌旁,肾肝之络脉,亦上 系于舌本。夫心为神明之府,五脏之主;胃为水谷

4、之海,六府之源;脾主中州, 四脏赖心灌溉。是以脏府有病,必变见于舌上也,故舌辨脏府之虚实寒热,犹气 口之辨表里阴阳。舌与脏腑1以五脏划分舌根主肾、命门,大肠,舌中左主胃,右主脾,舌前面中间属肺,舌尖主 心、心包络,舌边左主肝,右主胆。2. 以三焦划分:舌尖属上焦,上焦主心肺;舌中属中焦,中焦主脾胃;舌根属下焦,下焦主肝肾。3舌形色在五脏分居白苔肺经;绛苔心经;黄苔胃经;鲜红胆经;黑苔脾经;紫色肾经,焦紫 起刺或舌青滑均属肝经。舌诊的临床意义:临床实践证明,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地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病位 的浅深、病情的进退,以及判断疾病的转归与预后。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可以作 为辨证的重

5、要依据。正如临症验舌法所说:“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 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 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 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可见,舌诊在临床诊断中实有重要意义。舌质与舌苔的异常,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着病情的变化,因此察舌质与舌 苔,在临床诊断上就有着不同的意义。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内脏的虚实, 察舌苔,重在辨病邪深浅与胃气的存亡。正如辨舌指南所说:“辨舌质,可 辨五脏之虚买,视舌苔,可观察六淫之浅深。”舌质与舌苔相比而论,病浅见于 舌苔,病深见于舌质,故望舌质较望舌苔更为重要。如

6、诊家直诀)说:“凡察舌, 须分舌苔舌质,舌苔虽恶,舌质如常,胃气秽浊而已。综合舌诊的临床意义可 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判断正气的盛衰脏腑气血之盛衰;可在舌上反映出来,如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 为气血虚衰,苔薄白而润,是胃气存在,舌光无苔,为胃气衰败,或胃阴大伤。2、分辨病位的浅深在外感疾病中,舌苔的薄与厚,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如苔薄,多为疾病 的初期,病位尚浅;苔厚,则为病邪渐入里,表示病位较深。一般地说,舌尖红 起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边红多属肝胆有热,舌中苔黄厚腻,多属脾胃湿热。 如舌质绛,则为热入营血,病位更深,病情亦较严重。3. 区别病邪的性质不同性质的病邪,在舌象上能反

7、映出不同的变化。如黄苔多是热,白苔多是 寒,腐腻苔多属食积痰浊为病。舌质有瘀点或瘀斑者,则是瘀血的表现。4推断病势的进退由于舌苔的变化,反映着正邪的消长与病位的浅深,所以察舌苔可以推断病 势的进退。这在急性热病中尤有其特殊的意义,如舌苔由白转黄,变黑,多是病 邪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寒化热;舌苔由润转燥,多是热盛而津液渐伤;若舌 苔由燥转润,由厚变薄,往往为津液复生,病邪渐退的表现。5 估计病情的预后通过舌质与舌苔的望诊还可推断病情的预后。如舌苔厚而退,且复生新白薄 苔,是邪去正复,预后良好;病人本有厚苔,突然苔退,且舌光而燥,复不生苔, 多为胃气渐绝,预后不良。如舌象似去膜猪腰;或舌如镜面;

8、舌糙刺如砂皮而干 枯燥裂等现象,均属危候。正如形色外诊简摩说:“舌苔无论何色皆属易治, 舌质既变,即当察其色之死活。活者,细察底里,隐隐犹见红活,此不过血气之 有阻滞,非脏之败坏也。死者,底里全变,干晦枯萎毫无生气,是脏气不至矣, 所谓真脏之色也。故治病,必察舌苔,而察病之吉凶则关乎舌质也。”说明望舌 质对于诊察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应该指出,在临床上有时亦可见到病重而舌象变化不大,或正常人竟出 现异常舌象,如无病之人苔常厚腻,或齿痕明显,此因无病时各有其禀赋不同之 故。因此,望舌的同时还必须联系病史,及其它方面的症状、体征,互相参照, 全面分析,才能做出确切的

9、诊断。舌诊主要观察舌体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望舌体包括舌的颜色、形态和动态, 以侯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望舌苔包括诊察苔质和苔色情况,以分析病邪的深浅, 邪正的消长。医门棒喝说:“观舌质可验其正之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邪之寒 热浅深”。舌体和舌苔必须综合分析,才能对病情全面了解。舌诊观察方法1光线:充足柔和的室内自然光线,伸舌时可面向光亮处,使光线直射舌面, 避开有色的墙壁、窗帘等物体反光干扰。2姿势:患者坐位,重病卧位亦可,自然伸舌,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自 然下垂,充分暴露舌体,不可过度用力伸舌,伸舌时间不应过长,可令患者稍事 休息,重复观察。3.顺序:舌尖一舌中一舌根一舌两边。看舌八法:一

10、看舌苔,二看舌质,三看 舌尖,四看舌心,五看润燥,六看舌边,七看舌根,八看变换。祖国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许多脏腑的精气上营使之灵活, 所以脏腑的病变,往往能从舌象上反映出来。观察舌质和舌苔是中医诊断的主要 方法手段之一。家长如果能经常观察孩子舌苔的变化,及时调整饮食,就可以防 患于未然。正常小儿的舌象应该是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有干湿 适中的薄苔。一旦患病,舌质和舌苔就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当出现以下几种变化, 应及时调整饮食,并仔细观察是否有病态,是否要去医院诊治。舌苔是胃之生气所现。章虚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而胃气由心脾发 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

11、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 土无生气矣”。吴坤安说:“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 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故曰苔。”现代医家认为舌苔的形成,主要为丝状乳 头之分化。丝状乳头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树,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脱落 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正常的舌苔。正常 的舌苔为薄白一层,白苔嫩而不厚,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 颜色、厚薄及润燥。舌苔是舌体上面所散布的一层苔垢。正常人的舌苔为薄白而湿润,乾湿适中, 不滑不燥。由於病人的胃气有强弱,及机体的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舌 苔。观察舌苔的方法分为望苔色和望苔质。首先

12、了解苔色:正常舌苔(一)苔色:有白苔、黄苔、灰苔、黑苔等。(1)白苔:白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其它颜色的苔可以认为是白苔基础上转 化而形成的。白苔一般属肺,主表证、寒证,但临床上也有里证、热证而见白苔 者。如薄白而润为风寒;薄白而燥为风热;寒湿之里证可见白而厚腻之苔。 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裏。舌苔 薄白而过於润滑,多见於表寒证。苔薄白而乾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舌苔白 厚而乾燥,代表湿浊化热伤津。舌苔布满白苔,摸之不乾燥,称为“粉白苔”,表 示得瘟疫病。苔白且乾燥,称为“糙裂苔”,多见於温热病。舌淡苔白而滑润,代 表寒证或寒湿证。舌苔白滑而粘腻,见於体内

13、有痰湿或湿困於脾。舌苔白滑而腐, 为胃腑蕴热。如果苔白如雪花片而质乾枯者,称为“雪花苔”,表示脾冷。舌及满 口生衣,出现霉苔或生糜烂点,为胃气衰败,脏气将绝之危候。黄苔的颜色越 深,则热邪越重。淡黄为微热;嫩黄热较重;深黄热更重;焦黄则为热结;黄而 干为热伤津;黄而腻则为湿热。黄苔黄苔:黄苔主里热证。舌苔薄黄而干燥,则里热盛,津液受损。苔黄干燥生刺, 舌有裂纹,为里热极盛,津液大伤,脏腑大热。舌苔黄厚而腻,多为痰热、食积 或湿热内蕴。舌苔黄滑而润,为阳虚表现。(3)灰苔:主裏证。苔灰薄而润滑,多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苔灰而乾燥,为热病或阴虚火旺。(4)黑苔:黑苔大多由黄苔或灰苔转化而成,表明

14、了病情极其严重。苔黑而 乾燥,为热盛津亏。舌尖苔黑而乾燥,为心火盛。苔黑而润滑,为阳虚阴寒极盛。灰黑苔多主热证,亦有寒湿或虚寒证。舌苔灰黑而干,为热盛伤津;舌苔 灰黑而湿润,多属阳虚寒盛。灰黑苔多见于疾病比较严重的阶段。最后讲述望苔质的知识。望苔质即望舌苔的形状质感。主要观察苔的厚薄、 润燥、腐腻、剥落、有根无根及偏全等情况。(1) 厚、薄苔: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透过苔质能见到舌体,称之薄苔,否 则为厚苔。舌苔薄,病情一般较轻;舌苔厚,表明病情较为严重。在疾病发展过 程中,舌苔由薄变厚,表明病邪入裏,病情由轻变重;若舌苔由厚变薄,表明病 邪外透,病情好转。(2) 润、燥苔:燥苔:

15、舌苔润滑多津液,为津液未损伤,称为润苔。舌苔干燥缺少津液, 称为燥苔。舌苔干燥而色黄者,为胃热炽盛,损伤津液。舌苔干燥而色黑,为热 极阴伤。若舌苔干燥色黑而且有刺,则属热极津液枯竭。燥苔(3) 腐、腻苔:苔质颗粒细小致密,中厚边薄,刮之易去者,称为腻苔。苔 质颗粉较大,疏松而厚,形状似豆腐渣堆积於舌面,刮之易去者,称为腐苔。腻 苔常见於湿浊、痰饮、食积、湿温等。腐苔为食积肠胃、痰浊内蕴及溃疡之证。 舌苔白腻,多为湿痰,或胃阳虚。舌苔黄腻,多为痰热,食滞化热。舌苔厚腐, 多为饮食停积胃肠。舌苔布满白衣,称为口糜,表明胃气衰败。(4) 剥落苔:舌上原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称为剥落苔。如果苔全

16、 部脱落,表明胃阴枯竭,大伤胃气。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表明胃的气阴两伤。如果舌苔剥落处不光滑,有类似新生颗粒,称为类剥 苔,表明病人血气不连续。若舌苔大部分脱落,仅留下一小块,称之鸡心舌,则 为胃气阴亏损之证。另外,舌苔从有到无,为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如果舌 苔从无而逐渐变薄白苔,表明病情好转。剥落苔草莓舌辨病法:患者出现舌面乳头增大、红肿,样子像红色的草莓即称作草 莓舌。此刻如伴见高热及皮肤生出猩红色密集细小疹点等症,很可能患上了猩红 热病。草莓舌中医看舌苔调饮食1、舌质淡白,舌苔薄白:多为寒证,见于感冒早期,可选择性质偏温的饮食, 如红枣糯米粥等,以软食、羹食为宜。副食选择清淡性温的牛肉汤、羊肉汤、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