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探析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8843467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探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利益相关者 ”公 司治理模式探析刘黎明 张颂梅摘 要:“利益相关者”治理就是要让所有通过专用性资产的投入,而为企业的财富创造做出过贡献的产权 主体参与到公司的治理中。“公司所有者”理解的更新,人力资本因素地位的提高,社会契约理论,管理的 伦理道德化及社会本位思潮,是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产生的理论基础。比较国际上几种主要的“公司治 理模式”,“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较符合我国的法律选择。“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法律价值是社会正 义和经济民主,“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与公司的社会责任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利益相关者内涵更加明 确的。“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并不是最完善的,它只是在诸多的公司治理

2、模式中的一种,但它顺应了世界 范围内的公司治理模式从单边走向多边利益主体共同治理的趁势。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法律价值 社会责任 职工委员会一、概述 传统的公司理论认为公司是物资资本所有者或股东组成的联合体。“劳动和资本这两个基本的生产要素中, 为公司提供物质资本的资本家的权利是资本所有权,为公司提供劳动的雇员的权利只是一种对资本运用 的他物权。由于所有权主宰所有的他物权(即一切他物权均从属于所有权和体现所有权),就必然要求作 为企业主的资本家控制整个公司,公司作为企业主的东西,在法律上的表现便为所有权确立并被理论 化”1,是为“股东本位”原则,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只有股东有权支配经营整个公司,并对

3、公司具有绝对的 控制权,因此关于公司治理的问题,实际上是围绕如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制度设计问题。然而,随着 公司规模的扩大,股东人数的增多且分散,公司管理日趋复杂,并不是所有的股东愿意并且有能力管理好 公司,因此众多的出资者组成了股东会,选任一部分人(可能是股东,也可能是非股东)组成董事会,由 董事会制定公司的经营决策,并聘任经理人员管理日常事务,由此引发“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才有了 真正意义上公司治理的讨论。本文的讨论也就主要是围绕限制经营管理者权力,保障股东利益进行的。20 世纪 80 年代,在英美兴起一股公司尤其是股份公司的并购风潮,恶意收购者高价收买被收购对象的公 司股票,然后重

4、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改变公司经营方针,并解雇大量工人,公司股东却往往从中获利。 这种恶意收购风潮引发人们对股东、经营者责任的思考,并从深层次的引起了有关公司性质的重新思考。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的过度原子化,要求建立合作包容型的新的社会关系,使每个人、每个团体都 参与到社会之中,其中这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包含的一个方面就是“协调资本与劳工关系,提倡双方建立共担 风险、共享利益的关系”。“利权人”(stakeholders)“stake”,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除了有“赌 注、赌金”的意思,还有“interest or concem(in sth.)”,即“利害关系”的意思,在本文中之权利

5、人(stakeholders) 其实有“利害关系的拥有者”的意思,在本文译为“利益相关者”,而国外和我国台湾的著作中常表述为“利害 相关者”或“利害关系人”。是与“股权人”(stockholders湘对应的,指的是在公司管理中参与公司运行的 各种人员和组织都成为公司风险的承担者和利益的分享者,各方的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在经济学 领域, 1937年美国的经济学家科斯提出了“企业契约的理论”,将企业概括为“生产要素的交易,确切地说是 劳动和资本的长期的权威性的契约关系”3,由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公司理解一个由物资资本所有者、 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及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间的一系列契约的组合,即

6、具有不同资本的个人和组织通过谈 判来分配各自的责任、权利和利益,谈判的结果就是形成一份有约束力的企业契约。可见公司不只有股东 一个人的利益主体,债权人与股东投入了物资资本;经理人员等经营管理者和职工是人力资本的投入者; 顾客、社区等投入社会资本(信誉资产)。作为签约人的企业参与者都必须对自己投入企业的要素拥有利 益请求权,这种利益可以通过经济形式也可以通过非经济形式表现出来。1984年,美国的弗里曼(Freeman)在管理策略(Strategic Management)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利益相 关者探讨(A Stakeholder Approach)的文章,挑战了传统的公司原则,认为股东的利益不

7、应该被看作居 于最高地位,而应是利益相关者网中的一员4。公司实际上影响着比股东范围更大的一批群体,反过来也 受到他们的影响,公司是一个利益关系网,每个关系网中的各个要素都是建立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将公 司仅看作是股东所有的公司是一种狭隘的观点。因此在公司治理中公司的管理者不但要为实现股东利益服 务,也应该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20世纪80 年代后,许多国家开始在公司法中规定,允许经理对 比股东范围更广的利益相关者负责,其实是要构建一种“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和后果具有利害关系的群体和个人,由此可以看出,股东、债权人 雇员、供应商、消费者、社区、相

8、关的社团、社会组织还有政府等都可以视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显然利 益相关者的范围是宽广的。美国的克拉克森认为“利益相关者是对于公司及其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活动享有 或主张所有权、权利或者利益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克拉克森进一步把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两大类: 一级(primary )相关团体,是指那些对于公司的生存不可缺少的人。包括公司的所有者、客户、职员、社 区及政府,也可能还包括其他方面,比如供应商和债权人等。二级(secondary )利益相关团体,包括与公 司的生存关系不大的其他组织和个人,但公司的经营对他们的利益有影响。二级利益相关团体包括有关各 方,比如环境主义者、媒体、学者和批评家、

9、贸易组织,甚至竞争者5。然而二级相关团体更多的是个涉 及影响企业外部环境的力量,我们关于公司治理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从影响公司制度安排的各种内部因素出 发的。 “管理者们也基本都同意,他们主要对五大利益集团负责,这些集团可称之为主要的相关利益者:消 费者,股东,雇员,政府和社区”6。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利益相关者”指的是“通过专用性资产的投 入而为企业的财富创造做出过贡献的产权主体”7。 “利益相关者”治理就是要让所有这些通过专用性资产的 投入,为企业的财富创造做出过贡献的产权主体参与到公司的组织机制、决策控制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中 去。二、“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

10、理不是在空白的状态下出现的,它的产生、发展并得到认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 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显的分析。第一,有关“公司所有者”理解的革新。公司不只有股东一个人的利益主体,在市场资本模型中将股东看作 为公司唯一所有者就是一种误解,布莱尔指出:“企业并非简单的实物资产的集合,而是一种法律框架,其 作用在于治理所有在企业的财富创造活动中做出特殊投资的主体间的关系”8。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供应 商、债权人、雇员、顾客等都对公司进行了资本投资,这些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与该公司的持续 长久的关系。在公司中,一些资源的价值总是依赖于其他的相关资源的,任何一方的随意退出,或实施机 会主义如短期行为

11、,都可能使地方的利益遭受损失。因此,为保护依赖性的资源免于受损,公司中的缔约 各放必须缔结长期合约,以确保一个可预期的补偿。 “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与“股东中心主义”治理模式相 比恰恰有助于保持投入公司的各要素主体的长期合作。第二,人力资本因素地位的提高。由工业社会发展到知识社会,人的因素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因为知 识经济应该是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经济。在公司投入中, “首要的资本由物资资本转向人力资本”,事实上, 30 年来在人力资本的总投资已超过物资资本9。我们知道公司的主要创新能力来自人力资本,股东对企业 的控制正越来越弱,人力资本实际享有企业所有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的经营者与广大职

12、工向企业投 入了大量的人力资本,一旦企业被接管或破产倒闭,人力资本随着其所有者的失业会大幅贬值,因此让利 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可能会比“股东中心主义”的治理更有助于追求公司的长期发展。第三,根据社会契约理论,企业是参与缔结社会契约的一方,在“契约主义”看来:企业有义务在企业与社 会这一广泛的社会契约中得到详细的解释它被定义为企业与其他的集团之间自愿同意并相互受益的一 系列安排。这些集团,比如雇员和股东也参与到一些与企业之间的特殊合同中,按这个理论,履行与各种 利益集团的合同义务是企业的责任10。社会契约理论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暗含着企业必须符合公众 的期望,社会契约理论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扩展

13、概念,它不加严格限制地增加了企业对许多因素的义务。第四、管理的伦理道德化。契约它产生于强盗们的交易行为中,也起源于人们为抵御强盗而自发地组织起来 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体(城邦)之中,契约是一种权威,可它是有限的权威,只有效于当事人之间。而且一项 契约效力的范围、质量,并不能由契约权威本身来决定,它必得祈求其他权威的支持,伦理正是这样的权威 11。与契约相比,伦理具有自发性和自觉性,使得伦理可以成为补充契约权威的一种权威。现代社会的 人本位,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人性化、伦理化的要求,要求管理者关注参与到公司行为中的更广泛的 利益相关者。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是有道德感的动物,公司法不能要求经理忽视他

14、们的道德直觉。由于存 在法定的信托义务,法律禁止管理者将他们个人的利益优先考虑,但是在实践中管理者在做决策时肯定会 部分的考虑道德因素。“管理者被雇用是因为他们的决策能力,他们的技术,以及他们作为一个个体所具有 的能力。他们处于一个难控制的地位,仅仅简单的以股东为首位原则的命令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如果股东 赢利是唯一的考虑,那么担任领导就可以是一个管理程序,不是一个人。”12。第五,社会本位思潮的影响。就根源而言,本位主义产生于利益冲突。19 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了各种严重 的问题如劳资对立,贫富悬殊等,经济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私权绝对自由的思考及检讨,民商法的 价值也由私权神圣、对个人自由的

15、放纵,走向对团体、社会利益的优先推崇。从身份到契约是人类历史发 展的第一个台阶,从契约到制度是第二个台阶,所谓“制度”,就是在市民社会中,社会本位成为最高指导 原则,在私权利与公权力的矛盾统一、相互磨合中求得秩序、公平与发展13,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这 样一个发展阶段。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公司人格表现出明显的双重性,即经济性和社会性14,公司在 自然属性上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人,自然属性的“扩张性的或自我主张的本能使他只顾自己的意愿和要 求,不惜牺牲别人来设法满足这些欲望和要求,并克服一切对这些欲望和要求的阻力”15,而公司的社会 属性要求公司作为社会成员,更多的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传统的

16、公司法是以股东的利益为优先考虑 的,是与个人本位相一致,而“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就是在股东之外,还要考虑到社会利益,它是与社会 本位相协调的公司治理模式。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可使公司符合公众对公司的期望,成为还具有社会性 目的的组织。三、公司治理模式及我国的法律选择 关于企业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是我们思考公司治理模式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根据企业在社会中的势力 范围、企业决策的主要标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管理决策的道德尺度以及企业对政府干预的需要 等不同,美国的乔治•斯蒂纳和约翰•斯蒂纳提出了四种基本模型:1、市场资本主义模型,这种模型认为企业位于市场环境的中心,市场环境是影响企业的重要力量,社会、 政治环境是通过作用于市场环境再影响企业的,因此力量相对而言比较微弱。它的理论基础就在于在自由 资本主义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不仅不合适,而且不必要。企业在市场规律的引导下自由 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