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与数据的分析》教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840778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梯形与数据的分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梯形与数据的分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梯形与数据的分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梯形与数据的分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梯形与数据的分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梯形与数据的分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梯形与数据的分析》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 案施教时间: 八年级 班 教师: 总第课时课题:193 梯形(一)课时: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探索、了解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2: 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3: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教学重点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教学难点: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 学 过 程教学板块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新课导入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梯形概念2【思考】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梯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强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

2、是指位置来说的)(1)一些基本概念(如图):底、腰、高(2)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3)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学生认真看题,然后回答问题。目标展示1: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探索、了解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2: 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3: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学生认真阅读自学指导做做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引入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思想)在一张方格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问题一】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有哪些相等的角?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画图并通过观察猜想;【问题二】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

3、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结论: 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归纳总结出方法和规律。学生分组解题,进行回答。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自学检查例1(教材P107的例1)略(延长两腰 梯形辅助线添加方法三)例2(补充)如图,梯形ABCD中,ADBC,B=70,C=40,AD=6cm,BC=15cm求CD的长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总结、回答。讨论切磋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90,CABABC, BEAC于E求证:BECD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定义解答。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能够做加深题。达标检测1填空:已知直

4、角梯形的两腰之比是12,那么该梯形的最大角为 ,最小角为 2已知等腰梯形的锐角等于60它的两底分别为15cm和49cm,求它的腰长和面积3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CD/AB, 求证:AD=ABDC4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DECE,求证:AD+BC=DC(延长DE交CB延长线于点F,由全等可得结论)学生分组做题,然后各组展示自己的成果。生课堂练习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能够做加深题。作业设计教学反思教 案施教时间: 八年级 班 教师: 总第课时课题:193 梯形(二)课时: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同一底上两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个判定方法。2:

5、 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3: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教学重点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教学难点: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 学 过 程教学板块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新课导入(1)什么样的四边形叫梯形,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2)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它的性质定理是怎样证明的?(3)在研究解决梯形问题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什么?常用的辅助线有哪几种?学生认真看题,然后回答问题。目标展示1:掌握“同一底上两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个判定方法。2: 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3:使学生体会图形变

6、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学生认真阅读自学指导前面所学的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基本上是性质的逆命题等腰梯形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逆命题是什么? 命题: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问:这个命题是否成立?能否加以证明,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求证:AB=CD通过证明:验证了命题的正确性,从而得到:等腰梯形判定方法 等腰梯形判定方法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几何表达式:梯形ABCD中,若B=C,则AB=DC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归纳总结出方法和规律。学生分组解题,进行回答。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自学检查证明: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已知:

7、如图,梯形ABCD中,对角线AC=BD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证明:过点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又 ADBC, 四边形ACED为平行四边形, DE=AC AC=BD , DE=BD 1=E 2=E , 1=2 又 AC=DB,BC=CE, ABCDCB AB=CD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总结、回答。讨论切磋已知:如图,点E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CFBE交BD于G,F是垂足求证:四边形ABGE是等腰梯形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定义解答。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能够做加深题。达标检测1等腰梯形一底角,上、下底分别为8,18,则它的腰长为_,高为_,面积是_2梯形两条对

8、角线分别为15,20,高为12,则此梯形面积为_3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AB与CD不平行,且AB=CD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4如图,梯形ABCD中,ABCD,AD=BC,CEAB于E,若ACBD于G求证:CE=(AB+CD)学生分组做题,然后各组展示自己的成果。生课堂练习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能够做加深题。作业设计教学反思教 案施教时间: 八年级 班 教师: 总第课时课题:平均数(第一课时)课时: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 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权和加权平均数

9、的概念。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 学 过 程教学板块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新课导入1、若不选择教材中的引入问题,也可以替换成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下举一例可供借鉴参考。某校初二年级共有4个班,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参考人数和成绩如下:班级1班2班3班4班参考人数40424532平均成绩80818279求该校初二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学生认真看题,然后回答问题。目标展示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 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学生认真阅读自学指导例1和例2均

10、为计算数据加权平均数型问题,因为是初学尤其之前与平均数计算公式已经作过比较,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搞明白问题中是否有权数,即是选择普通的平均数计算还是加权平均数计算,其次若用加权平均数计算,权数又分别是多少?例2的题意理解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好这里的几个百分数在总成绩中的作用,它们的作用与权的意义相符,实际上这几个百分数分别表示几项成绩的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归纳总结出方法和规律。学生分组解题,进行回答。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自学检查1、为了鉴定某种灯泡的质量,对其中1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单位:小时)寿命450550600650700只数2010301525求这些

11、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总结、回答。讨论切磋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定义解答。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能够做加深题。达标检测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次,3出现了x次,4出现了x次,5出现了x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2、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环,b次打中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 环。3、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各项成绩如表所示:应聘

12、者笔试面试实习甲858390乙808592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学生分组做题,然后各组展示自己的成果。生课堂练习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能够做加深题。作业设计教学反思教 案施教时间: 八年级 班 教师: 总第课时课题:平均数(第二课时)课时: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 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教学重点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 学 过 程教学板块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新课导入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1)、请同学读P128探究问

13、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学生认真看题,然后回答问题。目标展示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 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学生认真阅读自学指导1、教材P128探究栏目的意图。(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2、教材P128的思考的意图。(1)、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归纳总结出方法和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