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学设计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8803509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诫子书》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诫子书》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诫子书》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诫子书》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诫子书》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诫子书》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诫子书》教学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诫子书教学设计诫子书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诫子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诫子书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2.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3.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难点: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创

2、设情境,导入新课“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停顿和字音。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

3、/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3.诸葛亮写诫子书用意是什么?明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培养自己的品性,字里行间透露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明确:阐述静的价值和作用。3.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明确:正反两个方面。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

4、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反面论说:从“淫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4.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5.回顾整篇文章,诫子书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些方面中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么?为什么?明确:修身、治学、惜时,静、学、才、志。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所以要先修身养德,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四)拓展延伸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

5、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五)小结作业请学生思考并总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有何影响和借鉴。作业: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谈论修身治学道理的家书,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希望。文章具有较强的论说性,所以本课着重向学生讲解了“静”的重要性,以及“学”“才”“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并在学习生活中以此来要求自己。诫子书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掌握下列字的读音:澹泊(dnb) 淫慢(yn) 险躁(zo)、理解下列掌握词语:君子、行、澹泊

6、、明志、宁静、致远、志、淫慢、险躁治性、驰、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全文。、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弄清文章的层次关系。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教法、学法设想:、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置换法。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

7、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二、初读课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注意()生字:澹泊、淫慢、险躁()停顿: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学无以广才、集体朗读课文。三、疏通文意、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

8、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师强调重点词(见前面的教学目标)、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四

9、、研读赏析课文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明确:()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关系,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弄清本文的逻辑层次。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

10、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

11、发言。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五、背诵积累。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六、谈感受,说启发。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六、布置作业、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背默课文。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页 共1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