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8802646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7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长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长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长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长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出题人:张 超 审题人:王凤娟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 本试卷分第卷、第卷和答题卡,共5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存。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考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高考资源网4保持答题卷清洁、完整,严禁使用涂改液和修正带。第卷 阅读题一、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义 田 记(北宋)钱公辅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

2、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新*

3、课*标*第*一*网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日:“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馀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注释】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负郭:距

4、城很近。屏(bng):弃,指丢了官。服义:在正义或真理面前,表示心服。这里指桓子受觞而不辞。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沛然有余而无穷。(充足、丰盛的样子)B、而终其志。(完成)C、而力未逮者二十年。(趁着) D、是隐君子之赐也。(隐藏,隐瞒)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义田”制度规定的一项是( )(3分)A、范氏家族中,在外为官的人如果只是退职回家,等待缺额,那就无法获得“义田”的资助。B、“义田”的“养济”标准规定:每天每人一升米,每年每人一匹绢绸。C、按“义田”的“养济”标准,丧葬费和再嫁费是一样高的。D、主管“义田”具体事物(如结算收支账目类)的是范氏家族中年长

5、而贤明的人,而不是范氏家族以外的长者。3.下列各项分析中,对原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文章首段用一系列数字详尽地说明了“义田”的“养济”之法,其用意在于表现范仲淹设置“义田”时的慎重其事和尽心尽力。B、文章第二段说范仲淹自己“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其目的在于同族人受到“养济”的待遇形成对照,以此来衬托出范仲淹“好施予”的品行,彰显了他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C、开始,桓子认为晏子的做法不正确,但经过晏子的解释,桓子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此外,齐侯为使二人彻底消除心结,还特地用晏子的酒杯来罚桓子喝酒。D、作者虽然赞赏晏子那种“仁有等级”“言有次第”的作为,甚

6、至认为晏子的做法近于孟子的主张,但他更推崇范仲淹的做法,因为“义田”面积大、收入多,这比晏子要多“养济”好多人。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

7、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来源:Z+xx+k.Com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举酒属客 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8、B.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 C.正襟危坐 危:高。 D.知不可乎骤得 骤:屡次。5.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何为其然也?A.客有吹洞箫者 B.月出于东山之上 C. 渺渺兮予怀 D. 而今安在哉6.对文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D.作者

9、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7.翻译下列句子(6分)(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分)(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w w w .x k b 1.c o m村 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8.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9.诗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10分)(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氓(2)还顾望旧乡, 。同心而离居, 。涉江采芙蓉(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 _,_ _。短歌行(4)_ _,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其一)(5)是日也, , 。兰亭集序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故乡的槐树孙守名再过几个月,絮暖的春日就会蹒跚而至。站在逼仄的庭院中,留恋地打量着这棵虬劲苍然的古槐,一片茫然;我决计在冬末春初开解她。古槐移栽至此已有百年历史,沧海桑田,犹然春萌夏华,枝叶丰茂。槐根盘根错节,破土兀立,穿屋基而出。枝干侧仰,右侧有碗大空洞;枝条旁逸斜出,贴墙而上。槐体枯干葱茏,枯干处,树洞

11、存贮清水斗许,澄澈可鉴,至冬日而不枯;葱茏处郁郁苍苍,参天而立,槐叶随风飘逸可人,花朵串串,清香四逸,满园春色。秋风萧瑟处,遍地秋叶秋蕊,脚踏上去,松软沁骨,心神俱静,秋的韵致便清清爽爽地驶入眼底。这时,泡一壶酽茶,夜坐槐树下,听秋风穿墙而过,听槐蕊落地有声,听秋虫鸣唱心曲,仿佛进入一个通灵的天地。庭院暗狭,前后被大伯、二伯两家院墙夹堵,拘谨而急促。父亲几欲搬迁,但又对老屋恋恋不舍,安土重迁。后来家中人口渐次增多,院落更显得捉襟见肘。最后,家人反复磋商,决定伐掉古槐,挪开一片天地,备兄弟姐妹舒腰展足。不过,父亲后来还是改变了初衷。父亲讲,就在当晚,一位布衣布袍、手拄龙头木拐的老者进入他的梦乡。

12、老人神情黯然,面容憔悴,自言身为槐神,历陈功过是非,只说得父亲心酸凄怆,欷歔不已,难以自持。飒然惊觉,竟是南柯一梦。父亲披衣出户,但见月色如洗,清幽苍凉,古槐枯叶,飘落满地。自此,父亲打消了开解它的念头。古槐屡遭困厄祸灾,想来令人凄悲。日军入村,各家搜寻,凡能值钱的物品尽被掠夺。祖母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一个军官模样的人挥舞着军刀向槐树猛砍,借此恐吓祖母。日军离去后,浑身颤栗的祖母用厚厚的棉布把槐树的伤口裹了又裹,心疼流泪,担心她会枯萎而逝。国军驻扎在离村子不远的高山上,经常进村骚扰。母亲养了几只下蛋的老鸡,国军饿虎扑食,进家猛追,可鸡偏偏飞上了槐树,几个兵端起步枪一阵猛扫,那只母鸡自然难以幸免,

13、就连槐树也枝断叶残,伤痕累累。母亲急得哭天抹泪,对槐树全然是内疚和心疼。破四旧那些年,村里揪人批斗,斗来斗去,没有什么花样,不知怎地就扯到我家的百年古槐。队长出语惊人,没有比这更旧的了,不破它破谁?天才的构想自然是悲苦的结局,一村人将我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槐树被用粗麻绳捆绑起来,村长拿着几张破纸煞有介事地胡说了一通,三十八条罪状成立,随之,山呼海啸,三五个彪形大汉用粗壮的狼牙棒对树猛击,可怜那棵古槐转眼间皮开肉绽。我就站在惊魂中的母亲背后,满眼含泪地看着这惨烈的场面,脑中一片空白。对于这棵槐树,我觉得它对尘世已然倦怠,必不会复活。谁知,来年开春,嫩芽从枯枝下悄无声息钻出,绿油油,嫩青青,给这尘

14、世顿时带来些许暖意。对这棵百年古槐,我充满万千感激。艰难岁月,她向困窘中的全家无私地献出槐叶槐蕊,让我们渡过难关;在我精神极度消沉时,她以昂然的姿态和溢眼的绿意给了我精神的慰藉。新|课 |标|第 |一| 网我的决计开解古槐,其实是私心在作祟。古槐百年,天灾人祸,沧桑岁月,磨折不断。千难万险中,她可曾有过伤心苦痛的泪水?可曾想寻得一丝温馨的安慰?可曾有清风细雨、雨露甘霖?我将以刀砍斧削这种最残酷的方式让她得以解脱对今世的愁肠百结,或许,她将在春意盎然中像凤凰涅槃般获得永生。站在院落里,仰望古木参天,肃然中有点愧疚和不安。再过几个月,又会春意浓浓,对这棵生死相依相伴的古槐,我会改变开解她的初衷吗?

15、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A文章中多次提到“开解”一词,如:“我决计在冬末春初开解她”“父亲打消了开解它的念头”“我会改变开解她的初衷吗”等等,从全文看,这个词的意思应理解为“砍伐”。B古槐移栽至“我”家院中已经百年,枝繁叶茂、郁郁苍苍,已经含有“灵气”,父亲最终没有砍掉它,就是因为古槐通灵。C古槐屡遭困厄灾祸,抗战时期受日军残害,后又遭国军骚扰,最严重的是破四旧那些年,古槐最终被狼牙棒猛击致死。D故乡的槐树对我们一家三代都有特殊的意义,它无私地奉献自己,不求回报,并且在精神上鼓舞着家人。E古槐和“我”“生死相伴”,因此,“我”一定会“改变开解她的初衷”。1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在全文当中的作用。(3分)13.简要分析本文塑造的槐树形象,“我”全家对它的情感又是怎样的?(3分)14.这篇文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