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教合一常态化的实践探索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8796307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展教合一常态化的实践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展教合一常态化的实践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展教合一常态化的实践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展教合一常态化的实践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展教合一常态化的实践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展教合一常态化的实践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展教合一常态化的实践探索(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展教合一”常态化的实践探索 以上海儿童博物馆依托常设展开展教育活动为例 郑瑛 上海儿童博物馆,上海22X36 摘要 常设展是各类博物馆的立身之本,然其相对固定的特征,使得它们培育忠诚受众的向心力不足。而依托常设展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如设置在常设展氛围中的“动手做”工作坊、在可控环境下的触摸示展示体验、博物馆环境下的学习游戏、博物馆剧院、博物馆教学“工具包”等,都是展与教有机结合的形式,也是本文所指的“展教合一”。上述“展教合一”的模式,不但拓宽了常设展的内容,更极大地丰富了受众的参观体验,成为博物馆吸引回头客的有效方式。相对临展的不确定性,依托常设展的“展教合一”服务形式理应成为常设展的有机构

2、成,实现常态化。 就每家科学博物馆而言,努力使“展教合一”常态化,并彰显常设展独一无二的特征,才不辱其向民众传播科学的社会使命。 关键词 常设展教育活动展教合一 前言 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有如下描述。“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研究、教育、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国际博协章程,02X年版)第三条第1款),而美国博协在1906年成立时就宣言“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段勇,20X)。教育是博物馆服务公众的核心职能,作为一类非正规的教育机构,博物馆区别于其他非正规教育机构的核心特征应该是展览,包括常设展和

3、临时展。常设展通常代表某类博物馆的基本特色,主题相对固定,而临时展则是吸引受众反复来博物馆参观的有效途径。 常设展相对固定的特征,制约了受众“求鲜、求新”的心理需求,缺乏吸引忠诚受众的向心力。本文旨在结合个人在上海儿童博物馆的实践积累,着力围绕科学类博物馆如何立足常设展开展常态化的教育活动,以培育忠诚受众这一终极目标,作初步的理性探讨。 一、“展教合一”是博物馆的“本份” 相对于临展的灵活性和短期的热效应,常设展以其相对固定的内容和陈展时间的长久,成为每一家博物馆馆彰显其个性特征的立身之本。无论是展览主题的确立、展品的遴选、展览效果的设计都是围绕既定的建馆目标和宗旨的。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

4、同的树叶一样,每一家博物馆的常设展都不是也不应是其他馆的简单复制,常设展的独特性或唯一性,是建馆必要性的核心体现,也是它吸引受众的法宝。 如何使“绞尽脑汁”的常设展达到策展时的定向和期望的目标呢。传统方式是通过观看实物辅以人工讲解(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设立讲解员的博物馆)及说明牌等形式来实现基本的目标(段勇,202X)。随着教育理念由“单向传授”向“双向交流”的更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展品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成为策展必须关注的形式。各类电子导览设备亦成为理解展品内涵的辅助手段。 无论常设展的内容和形式如何抓住受众的心,其相对的稳定性仍无法满足受众求新、求变的需求。特别对立足社区的中、小型博物

5、馆而言,忠诚受众应是其主要的服务对象,而“粉丝”们的这一需求更为迫切。 如何提高常设展的吸引力乃至培育忠诚受众。依托常设展开展受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是有效手段,我们称之为“展教合一”。如设置在常设展氛围中的“动手做”工作坊,在可控环境下的触摸示展示体验,博物馆环境下的学习游戏,博物馆剧院、博物馆教学“工具包”等都是展与教有机结合的形式。与其他类似的有开展教育活动条件的机构相比,各家科学博物馆常设的展览环境是别家无法复制的“脸庞”,也是我们为实现预期教育目标而策划内容独特、形式各异的教育活动的依托。这样的“展教合一”应是各馆的看家本领。 二、“展教合一”需要常态化 得益于技术进步,电子导览等辅助

6、讲解已在不少馆成为常态。而“展教合一”似乎还未成为国内科学博物馆日常的教育服务形式之一,它更多以客串的形态临时推出。这显然与我们重要的服务对象儿童的学习需求不相符。相对于有限的正规教育年份,儿童接受非正规教育时间占其成长中的大部分,科学博物馆理应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学习场所。 今天,在各类科学博物馆中,除了将儿童作为中心的儿童博物馆,综合性的科技馆都有类似“儿童中心”的馆中馆,并开始在策展中特别关注儿童这一群体的认知需要。1964年在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举办的首次“互动展览”,颠覆了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模式,鼓励受众成为博物馆展览的参与者,馆方工作人员亦不仅是展览的解说者,也是鼓励受众与其一起“动手”的

7、参与者。这也是“动手”这一儿童心理学理论在博物馆界的最早实践。 互动展览应是科学博物馆的普遍特征,这一互动性不但指向展品本身的互动,还指向与展览相关的教育活动。不论是临展还是常设展,附设类似“互动学习站”这样的活动空间及形式都应成为展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相对临展的不确定性,依托常设展的“互动学习站”可以是各馆日常教育服务的形式之一,是常设展的有机构成,“展教合一”应该常态化。 三、上海儿童博物馆“展教合一”常态化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儿童的学习认知特点,儿童博物馆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展览和活动的有机结合视为其全部工作的基础。各类实验室、活动室等“互动学习站”随同常设展同步开放,是如今全球00余家儿童

8、博物馆的共性。以笔者在职的上海儿童博物馆(简称儿博馆)为例,在“一座试图影响孩子一生的博物馆”终极目标的引领下,营造“鼓励学习”的展览环境,策划“激励好奇”的展教活动是上海儿童博物馆的基本使命。 由于学习环境即常设展的相对固定,要持久激励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培育馆的忠诚受众和好口碑,展教活动的品牌化、常态化变得无可选择。于是以“动手做课堂”为核心品牌的教育活动平台于两年前在儿博馆诞生了。 建立在常设展参观体验基础上的临时性教育活动,每年组织若干次可能不难,难在把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服务承诺向受众常态化推出。这里不仅涉及到办馆理念的更新,也涉及到办馆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常态化的基础上如何保障教育活

9、动的实施方和受益方两大主体双赢。这是教育活动常态化可持续的保障。为此我们从活动的宗旨、选题、对象、机制、目标个角度作了如下探索,以期达成“教学相长”的双赢目标。 1、宗旨“受众体验至上”的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需遵循客观教育规律,因为其本质是一种教育行为,而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必须分析受众的类别和需求,并将“受众体验至上”作为活动策划的宗旨。观众调查是了解受众活动需求和体验的主要方式。这类调查包括针对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需求调查,针对活动效果评估的体验调查等。这样的调查每月各一次,样本35不等,它是儿博馆不断调整活动内容、方式和频率的主要依据。 2、选题拓展常设展内容的教育活动 收集并读透受众

10、对常设展的参观体验是一项日常工作,在此基础上将受众意犹未尽的兴趣点作为教育活动的主题选择的主要依据,它主要来自一线导览员的信息反馈,辅以不定期的“博物馆之友”交流会,抓住这些兴趣点就能激发受众对未知的探究热情。受众就一次参观之旅的信息获取是有限的,而引导并保持他们无限探究的兴趣才是非正规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以儿博馆首套“动手做课堂”课件“探索空气的力量”为例,在选题前置阶段,我们分别召集了专职导览员及志愿导览员的恳谈会,由他们例举在导览过程中感受到的“受众最好奇的展品”名录,在此基础上设计、发放并回收观众问卷“你最想了解背后故事的展品是哪些。”50份,其中4%的受众选择与航天技术有关的展品,

11、在随后召集的“博物馆之友”交流会上,受众对此类主题展品以静态实物陈列为主的陈展特点,提出了“说明牌太笼统,解说过于抽象”等意见。,综合上述反馈结果,我们的活动策划团队最终将活动主题聚焦到“空气力量无处不在”这一概念上,依托馆内3件静态航天科技实物、1个火箭发射模拟演示展项及1个风动力演示展项,通过互动授课、实地参观、ppt演示及手工制作等四种形式,拟让6-9岁儿童在利用吸管制作大象并吹气球的实践中“直观了解空气的客观存在”,通过制作简易降落伞环节拟引导他们“有兴趣去主动认识和探究身边关于空气力量的实例”。为了让活动名称更上口和达意,最后将活动名确定为“探索空气的力量”。 首次活动有2户入馆受众

12、家庭参与,如果说孩子们在前三个环节的神态还是懵懵懂懂的话,到了用吸管制作大象并让大象顶气球的环节,则大部分孩子有了强烈的参与欲。通过吸管吹气球,他们竞相比谁的力气大。而在活动专员的引导下,充当象鼻子的吸管内卡入了硬物,此时有孩子说:“大象鼻子被老鼠塞住没气了。”也有孩子说:“不就是一颗鼻屎吗。挖掉它就通气了。”而在简易降落伞制作及下落环节,孩子们问的最多的是:“怎么才能让降落伞在空中多飘一会呢。”类似这样的对话和提问,正说明活动过程中伴随着孩子们的联想和好奇。在活动的尾声,孩子们手捧“杰作”意犹未尽,而在大部分家长们“回家做更好看好玩的。”承诺下,活动才逐渐“散席”。 该次活动的气场让我们感受

13、到活动选题抓兴趣点的重要性,而家长们的“被动”承诺亦让我们感受到引导孩子们无限探究的可能性。 3、对象有教无类的教育活动 科教活动不设参与门槛,让所有的入馆受众(散客)按需选择参加与否是我们始终坚持的一条原则,切实体现“让每个孩子接受公平和快乐的教育”总则。受制于场地、人员的限制,目前我们只能按“先到先得”的游戏规则,有序组织开展各类常态科教活动。 为了缓解活动需大于供的状况,202年我们在常态活动的单日场次上增加了密度,由原来的每日2场,受益面为当日入馆观众的12%上下,增加到每日3场,受益面为当日入馆观众的1%左右,并将原来的仅在节假日提供服务延伸至寒暑假全覆盖。近阶段,我们还尝试了将这一

14、服务从仅面向散客延伸至平日的学生团队(学校自行组织,20人以内,预先有深入的需求沟通),通过活动频率的增加和活动对象的扩大提高常态活动的受益面。 、机制常态化的教育活动 把科教活动常态化,需要运行机制的保障和具体举措。从机制上说,首先是建立专属的策划组织团队,包括活动部主任1名,专司全馆年度活动规划及目标的制定、推进及管理控制;活动专员3名,专司活动具体策划、教案撰写、教具准备及现场组织执行、文教专员名(兼职),负责观众调查项目的实施及员工业务培训;信息专员1名(兼职),负责活动信息的美术设计及运用不同载体预告活动信息、传播活动效果等。其次是明确活动参与主体是所有入馆受众并配套相应的活动专项经

15、费,再次是将此列入场馆的固定服务项目并对外公示。目前固定的公示载体包括馆网、官方微博、馆内视频及宣传折页。 在此基础上的具体举措有,包括专属场地在内的活动硬件配置,目前共有三间不同环境、设施及大小的活动室,定时活动表的排定及预告,每月更新一次,通过固定载体发布,活动组织流程的合理规划,不同团队的组织流程因留驻时间差异而不同,活动教案的定时更新等,目前已累积“动手做”教案93套,“科学小讲堂”教案3套。 5、目标培育忠诚受众的教育活动 作为向公众开放的科普场馆,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忠诚受众,这是一个双赢的目标。对受众而言,科普场馆是他体验愉悦的经常性场所,对场馆而言,忠诚受众是场馆良好口碑的传播者,而不断壮大的“粉丝“更是场馆价值的最高褒赏。 令人欣喜的是,儿博馆近两年来,虽未能有常设展的大面积更新,却保持了入馆观众每年超10%的递增。而在今年上半年,一项关于“常态活动观众参与频率的调查”中,在收取的65份有效样本中,有1的受众参加过3次以上活动, 191%受众参与过2次活动,表示还有意愿参加活动的比例为5。而在官方微博的粉丝评论中,对常态活动有“期待中”、“这个要转”、“特别喜欢”、“这是个亲子活动的好去处”等褒赏性留言数百条。而开通不足半年的儿博官方微博的粉丝数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