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应急预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795521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安全应急预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公共安全应急预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公共安全应急预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公共安全应急预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公共安全应急预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安全应急预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安全应急预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景民中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滦镇街道景民中学2009年2月景民中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置我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加强和规范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工作管理,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教育厅制定的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西安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长安区教育局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景民中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学校发生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

2、工作。 本预案指导我校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工作。 14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分类与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突发公共安全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请愿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群体事件,各种非法传教活动、政治性活动,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师生非正常死亡、失踪等可能引发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 (2)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事件。主要

3、包括食物中毒、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3)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建筑物倒塌、火灾、拥挤踩踏、校园重大交通事故、大型活动安全事故及其它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突发事故。 (4)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其他事件。 上述突发公共事件往往相互交叉和关联,某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对此,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按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 15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工作

4、中,学校要高度重视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把保障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人身健康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危害,并切实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学校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常抓不懈,并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预防工作作为应急工作的重要环节,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认真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景民中学成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级负责,各个办公室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实

5、行行政领导责任制,校长是维护安全稳定的第一责任人。 (4)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主抓副校长为主的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各年级组教研组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健全各年级组、教研组联动协调制度,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5)区分性质,依法处置。要坚持从保护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角度出发,按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分不可结”的工作原则,及时化解矛盾,防止事态扩大。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做到合情合理、依法办事,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6)加强保障,重在建设。从法规上、制度上、组织上、物质上全面加强

6、保障措施。在领导精力、经费保障和力量部署等方面加强硬件与软件建设,增强工作实力,提高工作效率。 2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刘向前(校长)、 副组长:杜建民(书记)、童尊建(主任)王占浩 (教导主任) 李进宏(副教导主任) 成 员:田志平 白继军 马成权 袁春来 姜明选 徐新波 张军强以及各班主任组成。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负责统一决策、组织、指挥学校内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行动,下达应急处置工作任务;负责向学校通报情况,协调、协助学校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重大问题及时向中心校、区教育局请示报告。 22 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主要职责领导小组办公

7、室的主要职责:承担日常工作,负责及时收集和分析相应的数据和工作情况,提出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报领导小组;及时总结和推广学校处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经验和做法。23 设立应急值班: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24小时值班电话:85864156)。 3 应急处置 建立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快速反应系统、信息报告、应急处置、善后恢复及调查评估等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指挥水平。 31 信息报告要求 (1)迅速:最先发现或接到发生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办公室和个人应在第一时间内向学校领导小组报告,不得延报。领导小组在事件发生后立即报告中心校、教育局,最迟不得超过2小

8、时。 (2)准确:信息内容要客观详实,不得主观臆断,不得漏报、瞒报、谎报。(3)直报:发生I级事件,可直接报区教育局。 (4)续报:事件情况发生变化后,应及时续报。学校发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后,在向区教育局报告的同时,应向当地公安等部门报告。 32 信息报送形式 (1)紧急电话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电话报告各工作组组长、副组长,同时报区教育局办公室,并按领导要求开展工作。同时与事发人保持联系,进一步核实情况。办公室接到信息后,尽快通知各办公室和工作组办公室。 (2)紧急文件报送。突发公共事件执行电话报告后,接报人应当立即书面正式报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

9、同时报区教育局办公室,并按照相关预案和领导要求开展工作。重大信息,由学校根据局领导意见,报告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领导意见,编发信息专报,报告区稳定办公室、区公安局等相关部门。 33 应急信息的主要内容 (1)事件发生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规模、涉及人员、破坏程度及人员伤亡等情况; (2)事件发生起因分析、性质判断和影响程度评估; (3)事发学校、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和教育部门已采取的措施; (4)校内外公众及媒体等各方面的反应; (5)事态发展状态、处置过程和结果; (6)需要报送的其他事项。 34 预防预警要求 341 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各办公室应相互支持、相互配

10、合,细化工作措施,落实人员,明确责任,把各项工作和要求落到实处。 342 加强应急反应机制的日常性管理,在实践中不断运用知识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人员培训,开展经常性的演练活动,提高队伍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指挥能力和实战能力。 343 做好应对学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储备工作,保障突发公共事件预防、现场控制的应急设施、设备和必要的经费。 35 先期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并及时向教育局党委报告。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按照职责和规定的程序启动相关应急预

11、案,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6 应急响应 对依照本预案和有关专项应急预案的规定需要由学校负责处置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根据学校主要负责人或主管负责人的批示,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处置建议,经学校主要负责人或主管负责人批准后,启动学校相关专项应急预案。 37 信息发布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各个办公室个人不得发布、散布未经核实或没有事实依据的有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和传言。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由区教育局组织发布。 4 应急保障 41 信息保障 学校建立健全并落实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信息收集、传递、报送、处理等各环节运行机制,完善信息

12、传输渠道,保持信息传输设施和通讯设备完好,保持通讯方便快捷,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安全畅通。 42 物资保障 学校建立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物资储备,保障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的物资充足。特殊应急物资应由专人保管,保证物资、器材的完好。物资存放合理,保持通道畅通,物资运输便利、安全。 43 资金保障 学校应急资金纳入财政统一预算。 44 人员保障 学校组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备队,一旦启动预案,立即投入使用。应急预备队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情况和指挥部门要求及时调整成员组成。预备队主要由学校的各个教研组工作人员组成,学校由安全保卫、医疗卫生和维护稳定工作等部门人员组成。 45 培训演练保障 学校积极开展应

13、急处置工作队伍的技能培训,定期进行应急模拟演练,提高协同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 46 其他保障 涉及到医疗卫生、交通、治安维护等方面的保障,请示区教育局调各有关部门支持。 5 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51 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等级确认与划分 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的等级标准原则按照国家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执行,同时,从学校比较敏感的实际出发,根据群体性事件的突发紧迫程度、形成的规模、行为方式和激烈程度、可能造成的危害、可能发展蔓延的趋势等,由高到低划分为四个等级。 511 特别重大事件(I级):人员聚集事件失控,并未经批准走出校门进行大规模游行、集会、绝食、静坐、请愿以及实施打、砸、抢等,

14、引发地区、行业性的连锁反应,已形成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以及视情需要作为I级对待的事件。 512 重大事件(II级):人员聚集事件失控,校园网上出现大面积的串联、煽动和蛊惑信息,校内聚集规模膨胀并出现多校串联聚集趋势;校内出现未经批准的大规模游行、集会、静坐、请愿等行为,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瘫痪;以及视情需要作为II级对待的事件。 513 较大事件(III级):单个突发事件引发连锁反应,校园内出现各种横幅、标语、大小字报,有关事件的讨论已攀升为校园网热点问题,引发在校内局部聚集,一次或累计聚集人数不足100人,但己形成影响和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生活秩序的群体性事端;以及视情需要作为III级对待的事件。 514 一般事件(IV级):事件处于单个事件状态,可能出现连锁反应并引起聚集,群体性事端呈萌芽状态。单个突发事件己引起师生广泛关注,师生中出现少数过激的言论和行为,校园内或校园网上出现大小字报,呈现可能会影响校园稳定的苗头性信息;以及视情需要作为IV级对待的事件。 要根据事件的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事件级别,以不断调整应急措施和方案,加大应急处置力度,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 52 特别重大事件(I级)的处置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