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产业创新链群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879522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102 大小: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产业创新链群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重点产业创新链群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重点产业创新链群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重点产业创新链群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重点产业创新链群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点产业创新链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产业创新链群(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附件1目 录专心-专注-专业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创新链(群)项目申报指南一、重点产业创新链(群)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的总体思路,聚焦支撑我省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凝练形成多个目标明确、边界清晰的产业链条,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和示范工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工业领域(一)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围绕半导体集成电路和智能终端产业链,重点支持新一代移动通信芯片及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围绕新能源和卫星应用产业,重点支持低功耗控制芯片和导航芯片研发及系统应用;支持存储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和大功率器件的研发

2、生产和封装测试;支持片上光谱成像芯片及高密度光互连耦合核心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执行期为2018-2020年。1.SiC大尺寸外延制备技术研发研究内容:高均匀度6英寸4H-SiC厚外延层生长技术及三角形等大缺陷的形成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衬底表面预处理技术及划痕与亚损伤层对外延层表面缺陷的影响规律;SiC晶体的单点成核机理、晶体缺陷控制技术及其后加工技术和SiC外延层掺杂。考核指标:大尺寸碳化硅外延生长工艺稳定、可控;外延片实现批量生产。6英寸SiC外延片微管密度0.5个/cm2;SiC浓度掺杂水平从在1014到1019cm-3范围内实现准确的原位掺杂。外延层厚度10-100um,厚度均匀性5%

3、以内,表面缺陷0.5个/cm2,最低掺杂浓度21014 cm -3。2.大尺寸GaN外延片规模化制备技术研发研究内容:针对5G通讯等新兴行业对GaN大功率微波器件和外延片和紫外LED外延片快速增长的迫切需求,开展4英寸大尺寸GaN外延片规模化制备技术研究,突破低缺陷密度生长、精确可控掺杂、复杂多量子阱调控、新型异质结构设计、应力匹配生长等关键技术,实现低翘曲度、高结晶质量的大尺寸微波功率器件GaN外延片和紫外发光GaN外延片的产业化。考核指标:外延片直径4英寸,XRD(002)和(102)摇摆曲线半高宽分别小于300arcsec和500arcsec,电阻率均匀性优于5%,实现年产GaN外延片大

4、于1万片的规模化生产。3.新一代移动通信芯片、平板显示和视频多光谱芯片技术研发研究内容:移动通信、智能终端、平板显示及光电产业已被确定为陕西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产业,围绕该产业重点支持射频芯片和微波器件设计研发、5G移动通信芯片及支持现有5G标准的SOC芯片、平板显示配套集成电路和面向物联网应用的超低功耗有源射频识别SOC核心芯片开发,视频多光谱芯片及其关键制造工艺、大面积高效谱分离以及基于视频多光谱芯片的集成、封装、定标等技术。考核指标:射频微波功率器件频率4-6GHz,效率大于55%,单管功率大于30dBm;5G通讯芯片支持5G、LTE、4G标准,满足协议要求;智能终端和平板显示芯片模组销售量

5、不少于100万套;超低功耗有源射频识别SOC核心芯片销售量不少于50万颗;视频光谱段范围650-900nm,谱段数9,像素数1024*1024,帧频25Hz,具备小批量生产能力。4.新能源汽车、动车和智能电网半导体器件及相关芯片研发研究内容:围绕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汽车电子产品及相关芯片开发,支持BMS电动汽车电源管理系统芯片开发,围绕动车和智能电网等的大功率MOSFET和IGBT器件设计及生产等, 支持节约能源的低功耗控制芯片研发等。考核指标:BMS电源管理芯片销售量不少于500万颗;大功率MOSFET器件耐压不低于1000V,电流40A,功率400W;IGBT器件耐压范围600-6500V,电

6、流1A-500A,开关频率1-100KHz,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5.卫星导航芯片、存储器和FPGA研发 研究内容:围绕卫星应用及导航开发的GPS/北斗双模卫星导航SoC芯片、第三代4G/3G北斗移动终端项目等围绕移动终端领域配套的芯片研发,面向第三代高性能低功耗的存储器的芯片开发,重点支持MRAM及磁电存储等芯片研发,加快FPGA芯片开发以及相关产品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应用。考核指标:北斗射频/基带芯片支持GPS/北斗双模工作,定位精度优于0.5米,销售量500万颗;存储器芯片容量单颗4Gb,接口速度1866-3733MHz;FPGA规模5000万门,销售量1000万颗。6.特色半导体制造和封装

7、工艺研发研究内容:支持特色集成电路工艺、SIP封装等工艺的研发及应用,重点支持抗辐照加固、高压电路的工艺及电路研发;在封装领域重点支持高密度超薄封装技术和倒装、三维封装以及系统级封装等工艺技术开发及应用;支持以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为代表的功率器件的研发及生产。考核指标:形成可量产的抗辐照加固工艺库(65nm节点);SIP封装3层以上封装能力,完整的电热模型,形成稳定的量产能力;形成碳化硅(SiC)电力电子器件和氮化镓(GaN)微波功率器件产品工艺库文件并达到小批量试制。7.深紫外LED光器件关键材料和工艺技术研发研究内容:低缺陷AlN及AlGaN材料的生长技术;高性能AlGaN材

8、料的掺杂技术;高内量子效率外延结构研究;高光提取效率的UV LED器件结构及工艺技术研究。考核指标:AlN及AlGaN材料高分辨XRD的(002)面摇摆曲线半高宽分别小于70arcsec和300 arcsec;AlGaN材料的电子浓度大于5 x1018cm-3,AlGaN材料的空穴浓度大于3 x1017cm-3;280nm波长的深紫外LED器件在20mA工作电流下光功率高于4mW。(二)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技术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技术”重点产业创新链拟部署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总成关键技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分布式驱动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电

9、动汽车充电运营管理系统关键技术、清洁燃料汽车节能减排关键技术、无人驾驶商用汽车控制系统关键技术、智能网联汽车行为感知与云服务平台研究及应用、智能汽车测试理论及核心装备开发等8个主要任务。项目执行期为2018-2020年。1.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总成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针对多构型的混合动力总成高集成度,高系统效率等技术特点,进行混合动力总成关键技术研究。包含:混合动力发动机技术,针对混合动力发动机工况特点,开发专用燃烧系统,以实现常用工况效率的最高化,降低整车油耗,针对频繁启停、常怠速工作条件,进行启停控制策略开发,以降低排放和油耗,提高可靠性;混合动力机电耦合及控制技术,研究新型混合动力构型,集成

10、发动机高效运行控制、一体化电机及控制、整体能量管理与转矩协调控制等,开发高效率,高集成度,高性价比的机电耦合系统;研究新型高速、高效、高比扭矩电机技术,开发高性价比的电机产品及其关键零部件。考核指标:电机控制器比功率大于15kW/L;纯电动驱动最高传动效率大于91%;混合动力模式油耗相比传统车型节油25%(不包括增程器电动车)。2.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以永磁同步电机为基础,通过电机内部集成2-3档自动变速器,提高电机的工作转速,减小电机的体积和质量,进而拓宽回馈制动的范围,采用适当的变速系统及控制策略,可以使回馈制动的允许范围拓宽而适应更多工况,使整车节能更加有效,延

11、长行车里程。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器与驱动器的一体化设计;电机控制器高可靠性设计,有过压、欠压、过流、过温、超速及短路等保护功能。考核指标:开发80kW、100kW驱动传动一体化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工程样机,通过国家强制检测认证,满足整车厂EMC要求,实现1个以上企业的应用示范;在保证整个驱动系统性能指标不降低的情况下,功率密度1.5-2.0 kW/kg,行车里程增加10%(普通小型商用车行驶里程至少240 km),形成关键工艺技术标准、操作规范5-10项。3分布式驱动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纯电动汽车城市循环工况和蓄电池能量消耗量影响下的分布式驱动纯电动乘用车动力总成匹配及优化技术;分布式驱动

12、车辆动力学模型及状态参数辨识技术;多电机智能协同控制技术和纵横向耦合动力学控制技术;基于驾驶意图辨识的整车控制技术;电液复合制动控制技术。考核指标:整车电耗15kWh/100km(工况法),续驶里程300km(工况法);0-100km/h加速时间6.5s,最高车速120km/h;复合制动降低电能消耗18%以上(ECE城区工况);构建纯电动汽车城市循环工况及蓄电池能量消耗量模型;满足国家标准对操纵稳定性和制动性的要求;开发1辆样车,实现1个以上企业的应用示范;申请5项以上专利。4电动汽车充电运营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充电机智能控制技术,包含:电池的智能识别与适应,快充控制策略与方法,输出电流

13、和电压的稳定性和充电机产品的系列化、模块化开发;在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隐患预测方法,包含:电动汽车和充电运营管理系统互联关键技术,建立电动汽车和充电系统共享数据平台,基于存储历史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动力电池安全隐患预测方法。考核指标:充电机产品系列化,示范充电运营管理系统1套,示范车辆规模2000辆;提出动力电池快速充电控制算法,形成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2项以上,专利5项以上。5清洁燃料汽车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为了促进煤化工产业和清洁燃料汽车产业的发展,降低汽车排放对环境污染的贡献率(尤其是降低颗粒物排放),通过对清洁燃料物性、燃烧过程节能减排化学反应机理及汽车和发动机应用动

14、力经济和排放特性的研究,开发以能耗与排放为目标约束的清洁燃料汽车节能减排技术。包含:煤基车用燃料聚甲氧基二甲醚喷雾特性、燃烧与排放特性等,结合DOC、SCR、DPF、EGR等排放后处理技术,研究聚甲氧基二甲醚发动机及整车节能减排技术。考核指标:与被替代燃料发动机相比,清洁能源发动机比能耗降低5%以上,主要污染物比排放量降低10%以上(颗粒物比排放量降低20%以上);12辆验证车辆,满足GB 18565-2016等标准要求。6.无人驾驶商用汽车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在复杂交通环境中无人驾驶商用车辆与动、静态障碍物的运动关系和碰撞预测模型,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研究无人驾驶商用车辆对动、静态

15、障碍物的多目标避障轨迹规划技术;研究在行驶过程中环境和车辆系统的不确定性因素对无人驾驶商用车辆的影响;针对智能车辆横纵向动力学间的耦合、关联特性,研究无人驾驶商用车在时滞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的纵横向运动协同控制方法,实现车辆纵横向动力学的实时动态协调。考核指标:建立多自由度非线性车辆动力学模型,基于该模型估计车身速度、车身倾角、侧向加速度、滑移率等行驶参数的误差5%;横向运动能在不同车速下保持较高的跟踪精度,与规划轨迹的横向误差和航向误差均5%;控制系统的自动行驶轨迹规划和运动控制符合商用车辆行驶安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的要求,侧向加速度小于0.4g,并满足GB/T 6323-2014、QC/T 480-1999、ISO 2631等标准要求;整车控制及执行机构必须满足汽车级要求,并研发1台无人驾驶商用车样车。7.智能网联汽车行为感知与云服务平台研究及应用研究内容:针对智能网联环境下车辆富信息的处理、交互及服务问题,开展云平台与车载平台协同作业研究,进行综合管理服务技术研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车载智能计算技术,通过对车辆多源数据的采集分析,结合新的人工智能理论,对网联车辆行为及驾驶意图进行识别,并进行多模式V2X高效交互方法研究;通过云平台大数据对车辆行为及行驶环境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