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例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794598 上传时间:2023-1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案例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作者:郑兆莹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定义、基本含义和实践的三个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为什么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列举生活实例,根据有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

2、践,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指导实践,努力取得改造世界的有益成果。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实践的特点三、教学策略预习导读、释疑解惑、深化拓展的三步教学法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内容的讲解,贯彻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准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通过事例分析、材料阅读、课堂讨论、典型观点辨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预习导读: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正确认识究竟是从

3、哪里的?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有没有客观真理?人应该如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第六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呢?请大家预习第一框题的内容。(出示导读提纲)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什么是实践?其基本含义是什么?2、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实践具哪些特点?它与历史上其他哲学派别所讲的实践有什么不同?3、如何理解实践既有客观物质性,又有主观能动性?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5、实践为什么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释疑解惑,设疑探究:(视频材料嫦娥一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2007年11月6日上午11时37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顺利完成

4、第一次“太空刹车”动作,月球捕获卫星。嫦娥一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月球卫星。对月球的探索是否属于实践活动?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基本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理解实践的概念及含义,要注意两点: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它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在意识指导下变革客观事物的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这就与上述一些哲学家关于实践的论述有了本质的区别。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嫦娥飞天的传说,充满了对月亮的向往。那,要实现对月球的探索,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学生讨论:

5、科学技术、新型材料、艰苦奋斗的精神、合作团结、科学理论的指导、前人的经验教训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还需要注意实践的三个特点:(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既有客观性质性,也有主观能动性,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请大家讨论。(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不应该用这一特征去否定另一特征。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意识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

6、出了科学的说明,也与其他哲学派别的实践区别开来。准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必须把实践的三个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去把握。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而且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使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这样才能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师:俗话中“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实践出真知”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但是也有人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如何理解这句话呢?生:在技术不发达

7、的古代这可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秀才知道的东西,也是别人实践中间获得的,只是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间接地“知天下事”。师:这说明,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根源在于实践,那么认识又是怎样发展的呢?材料:明朝的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他在座椅下绑了47支大火箭,手拿两个大风筝,将火箭点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世界航天史上的第一次重大事故。1609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在用望远镜观测月球时,他发现月球上有许多

8、环形山。他还亲手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幅月面图。借助天文望远镜,伽利略还发现了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等。1959年1月2日,苏联终于发射成功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命名为“月球1号”。1969年7月16日成功发射载人登月的阿波罗飞船。四天之后,飞船经过长途跋涉,进入月球轨道,人类首次登月行动开始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仅提出新的认识课题,而且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那么,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是否正确呢?又用什么去检验呢?庄子齐物论提出“

9、齐是非”和“是非莫辩”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一个人观点、认识的对与错,真的象庄子所说没有办法断定了吗?怎样去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用什么去检验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为什么能够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为什么又是唯一标准呢?认识的正确与否,就是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种认识无法判定另一种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10、;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的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师:科学发展中的无数事实已经充分地证明了只有实践能够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从月球一号到阿波罗计划,到今天兴起的新一轮探月热,几十年来,人类研究月球的渴望和努力从未停止过,究竟是什么推动着人类的脚步踏向这个星球?材料:卫星照片:让救灾、气象监测变得简单有效;通讯卫星:在地球任何角落都能与人取得联系;全球定位系统:为你的出行准确导航;燃料电池:清洁高效的能源装置。(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师:(总结)综合所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

11、归宿、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巩固练习: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随后,其它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一位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随后,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又带了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请问: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学原理的?五、教学反思教师通过中国航天发展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分析,组织课堂教学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尽可能多地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解决疑难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对话、交流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六、专家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