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概述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876339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交际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跨文化交际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跨文化交际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跨文化交际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跨文化交际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文化交际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交际概述(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一 关于文化的概念(一)文化的定义1.文化“文化”这个词古已有之,但他的含义与现代的理解不一样,指与“武力”相 对的文德教化。如汉代刘向说苑指武中说:“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 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得之所不能 化,而后武力加焉。”又如近代束广微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力外 悠。”文选李善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远也。”后来“文化” 一词被日语借入,到近代又被日语用来作为英语 culture 的对译词。再后来“文 化”作为日语借词又被现代汉语吸收,于是“文化”就同英语的culture有了直 接的词

2、源关系,并衍生出“文明”、“教育”等含义,文化属于人类创造的精神财 富和物质财富,人性具有的共性就使得人们能共享这些财富。然而正如孔子所说 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固然相通,但“习相远”导致了文化的差异。因此, 克服文化差异所产生的障碍就显得很重要,这意味着在达到有效交际之前,我们 必须了解别人的文化。在文化学或文化人类学中,“文化”一词通常指人类社会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全 部活动方式以及活动的产品。就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而言,它的意义是明确的, 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专家们给的定义却是五花八门。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Kroeber)曾搜罗并列举了西方近现代160多位学者对“文化”所下的不同定 义,并从

3、下定义的方法角度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在众多的关于文化的定义中,文 化人类学家泰勒(Tylor)和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两人的定义比较受人 推崇。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 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马林诺夫斯基把文化看做一种 具有满足人类某种生存需要的功能的“社会制度”,是“一群利用物质工具而固 定生活于某一环境的人们所推行的一套有组织的风俗与活动的体系”。前者着眼 于文化的整合性和精神性,后者着眼于文化的功能性和制度性。着眼于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研究,另外两位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或许更准确、 更直接。社会语言学家戈德朗夫(Good

4、enough)指出,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 己的活动方式呗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 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产品知识 组成。本尼迪克特(Benedibe)认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 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这两个 定义都强调了文化的民族性,前者突出了民族内部的规范,后者突显另了民族之 间的差异。概括的讲,文化就是人们的所觉、所思、所言、所为的总和,在不同 的生态环境下,不同的民族穿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一般认为,“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

5、义两种理解。狭义 的理解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语用规范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但是,精神和意识并不可能脱离人类物质生产的社会 实践凭空产生或独立存在,而是在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在这 一社会实践中,人类既创造了物质财富,改善了自身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条件, 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形成了人类独有的意识形态、思维能力和生活方式,使自身 摆脱了“自然人”状态并获得了不断进步。在使人类生活超脱动物性并区别于动 物生存的一切因素中,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始终纠结为一体,互为因果、密不可 分。因此,从广义方面理解,“文化”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即使人类在历 史发展

6、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过在通常情况下,提到“文化”,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狭义方面,即文化的精神形态方面。2文化定势 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社团,这些群体或社团对地 域、历史、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发展并强化了自 己独特的文化及与之相适应的交际文化。当然,形成自己的文化,任何一个群体 必须首先界定自己群体的边界。根据很多学者的观点,群体概念的行成可能以民 族、种族、地域、职业、性别、政治、社团。世代,组织乃至具体的社会活动或 生活形态的共享为基础。一旦一个群体形成了,相应的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诸 如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7、、强环境文化和弱环境文化、群体 主义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等,都属于国家、民族或更大范围的地域,为边界所定 义的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倾向于把某一文化群体的每一 个成员都当作该文化定势的代表,或当做整体文化形象。这种整体式文化趋向, 通常被叫做文化定势。当然,在跨文化的过程中,文化会因具体情境、场合不同而表现出种种差异。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环境、情境等时空的不断变化,人们通过交际确认、建 立、维持和强化各种文化身份,习得了不同的交际文化。当他们长大成人时,他 们掌握了成套的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与人交往的规则,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 不同情境,与不同群体的交往中,习得了不同的交际

8、规范。也就是说,在社会化 的过称中,人们习得了各种不同的群体文化,信仰文化。地域文化,形成了不同 的社会关系和角色关系。在文化学研究领域,通常把文化分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也就是说,文化的 概念具有层次性,一种整体文化中往往包含了各种不同的次范畴“变体”形成某 种文化圈内的亚文化圈。亚文化产生于亚群体亚群体是某个民族内部的群体分 化,他们在亚群体中享有共同的信仰、价值观、行为准则、交往规范以及认知模 式。不同亚群体在所觉、所思、所言、所为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亚 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既有“大同”的一面也有“小异的一面。中国是一个多 民族的国家,加之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亚文化现象非常明显,长

9、江以北的地区属 于传统的中原文化,东南沿海地区表现为典型的海派文化,西南地区呈现出多远 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些差异常常会导致一种文化内部不同群之间的交际出现失 误、冲突。(二)文化的特征1. 交际的符号性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符号被人们习得和传授的知识。任何文化都 表现为一种象征符号的系统,也表现为人们在创造和使用这些符号过程中的思维 和行为方式。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 中最富代表的特征,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明和应用文化的过程。人 类创造了文化世界,其实质是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符号的宇宙”。在文化创造中, 人类不断把对世界的认识、对事物和现象的意

10、义及价值的理解转化为一定的具体 可惑的形势或行为方式,从而使这些特定的形势或行为方式转化为一定的象征意 义,构成文化符号,成为人们生活中必须遵循的习俗或法则。于是人们就生活在 这些习俗或法则的规范之中,省会在家自己创造的充满文化符号的世界之中,一 方面承受着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又通过对文化制约的承受而表现其人生的意义 和价值。比如,在古代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规范中,服装的颜色是由登记规定的: 帝王服饰为明黄色,高级官员和贵族服饰为朱红或紫色,中下层官员服饰为青绿 色,衙门差役服饰为黑色,囚犯服饰为赭色。于是,服饰颜色就了特定身份的象 征符号。在等级观念淡薄的今天,服饰颜色的等级象征固然已不复存在

11、,但在力 求服饰的色彩或款式与年龄、性别、身份、行业、环境、习俗协调一致的追求中, 人们又给色彩和款式赋予了丰富的审美意义;而在某些必要标明的社会角色(如 军警、执法人员等)身上,服装颜色和款式扔具有身份的符号作用。再比如,我 们的宴请、婚礼、葬礼以及各种庆典中司空见惯的一切,包括环境、服饰、道具、 程序等,也无 不具有符号性。以婚礼为例:西方国家在教堂举行婚礼,牧师主婚,新婚夫妇宣 誓,交换戒指,亲朋好友陪伴,显得简朴、庄严、和谐;中国传统婚礼则程序繁 琐,道具繁杂,禁忌繁多,大宴宾客,大闹洞房,感觉铺张、热闹、喜庆。文化的符号性导致文化和交际具有同一性。交际是文化的编码、解码过程, 语言是

12、编码、解码的工具,也是它的传承和储存系统。我们可以把文化概括为“符 号和意义的模式系统”。模式指文化的规则性和稳定性;符号指代表现实的语言、 非语言或其他什么东西;而意义则指人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是一个意义系统,是人 们对所处社会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方的诠释。只有当交际双方对 同一符号的解释完全一致时,或者在很大程度上相近时,交际才有可能有效进行。 否则误解、冲突就在所难免。这就意味着,在交际过程中差异是潜在的危险。文 化是符号和意义的模式系统也意味着交际行为的解释活动或译码活动是由文化 的特定规则或规范所制约的,也就是说,只有在双方共享一套社会期望、社会规 范或行为准则时,交际才能得

13、以有效进行。2. 民族的选择性 文化不可能凭空产生和存在,它植根于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总是以相对集 中聚居并有共同生活历史的民族为区分单位的,因此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民族 的机体上生张起来的。民族群体是民族文化的土壤和载体,文化的疆界通常总是 和民族的疆界相一致,民族的特征除了体貌特征之外就是文化的特征,所谓民族 性主要也是指文化上的特性。比如同为上古文明,古希腊、古印度、古埃及和古 代中国的文化各有独特性;同为当代发达国家,日本和美国、欧洲各国之间在文 化上也存在着差异。而当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分布在广大的地域上时,保持文化 在各个层次的细节上完全一致势必不可能,于是民族文化在地域性渐变的基础

14、上 往往形成一些互有差异的亚文化,形成大传统下各具特色的小传统。小传统具有 区域性,是大传统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受大传统的支配和统摄。于是在民族文化 的大范围内常有多种区域性文化同时并存。比如同为中国上古文化,就有中原文 化、齐鲁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区别,并且这种区别至今仍有一定程度的保因此文化具有选择性。人类可供选择的行为规则是无限的,然而每一特定文化所 选择的规则是有限的。可以说文化的功能在于界定不同的群体。文化的这一特点, 对跨文化交际来说十分重要。文化的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不可避免的产物是群体或 民族中心主义,从群体或民族主义的概念本身,我们可以看出它与交际的关系。 群体或民族中心主义是

15、人类在交际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人们会无意识地以自己的 文化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习惯把自己的文化当做观察别人行为的窗 口,其结果是自己的行为会被无意识地认为是正确的,或是有道理的。显然,群 体或民族中心主义会导致交际失误,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带来文化冲突。3. 观念的整合性 文化是群体行为规则的集合,可以被理想化地推定可能出现在某一社会或群体的 所有成员的行为之中。这样我们就有了诸如中国文化、美国文化或东方文化、西 方文化等整齐划一的提法,而某一主流文化中又存在诸如亚文化或群体文化、地 域文化、职业文化、性别文化等。这意味着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 会地位等都属于文化范畴。历史所衍生

16、及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世界观、价值 观念等文化的核心成分,尽管不属于行为范畴,但也会像电脑一样为人们编制行 为和思维程序,规定交际行为的内容和方式以及编码过程,因此,世界观、价值 观等常被称为“文化实体”、“民族性格”。可见文化是一个由多方面要素综合 而成的复杂整体,是一定区域内的一定文化群体(通常表现为民族)为满足生存 需要而创造的一整套生活、思想、行为模式。在这个整体模式中,各组成要素互 相补充、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共同发挥塑造民族特征和民族精神的功能。同时,整个民族文化又有一个或少数几个由价值选择结果为出发点的“文化 内核”,这样的文化内核就像遗传因子一样无所不在地渗入该民族的所有文化细 胞之中,发挥着整合文化的潜在作用,从而使整个文化产生一种保守性、内聚性、 排异性和对外来文化要素的同化力。文化的整合性是一种文化得以自我完善和形 成独特面貌的动力。它可以保证文化在随时间变迁的同时,在一定限制内维持稳 定的秩序。不如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传统文化中,建立在学院根基上的宗法 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