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师生双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8761404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培养师生双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对教学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培养师生双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对教学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培养师生双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对教学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培养师生双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对教学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培养师生双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对教学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培养师生双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对教学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培养师生双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对教学的影响(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龙源期刊网 http:/浅谈培养师生双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对教学的影响作者:党海亮来源:商场现代化2011年第23期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了势不可挡的必然趋势,同时,它也极大改变了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沟通渠道和相互关系。这种关联的日益紧密给人们的交流带来兴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文化冲突。此时,如果拥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无疑会对避免和解决文化冲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单地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交际;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的口语交际;交际双方进行的

2、是言语交际。从以上特点不难推断,对外汉语教学正是处在跨文化交际的“风口浪尖”之上的一门学科,而我们这些对外汉语教师更是最需要具备这种跨文化交际良好素质的一群特殊教师。对外汉语教学的两个主要实现环境就是海外教学和本土教学。环境的不同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双方对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能动性有着明显的量的区别。换句话说,如果教师在海外进行汉语教学,当然会涉及更多的交际层面,也包括对该地区文化的深入理解,多多益善。本文主要谈的是本土对外汉语教学时应注意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以及在教学时的文化渗透问题。另外,由于不同年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习惯与特点,本文将主要谈及的是成人的汉语学习。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学

3、在本土的几种主要教学模式有:国际学校(中小学)、大学全日制教学、大学短期班、社会培训学校(个人辅导)、北美项目为代表的强化训练班(如HBA、PIB、CET)等,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在社会培训学校和北美项目强化教学这两种模式中对跨文化交际与教学关系的一些思考。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新教师开始阶段的教学目前,在国内选拔新教师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本体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学文化知识等;外语能力水平;专业背景;性格因素以及工作态度等。而进入课前培训阶段后,最有效也是最有用的培训课程则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法的介绍。关于教学法,笔者不想在此过多地讨论。对于跨文化交际

4、能力的培养,在新教师入职阶段是非常必要的。按照一般学生的学习心理来说,任何一个学生都想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知识,这是人之常情。但就实际情况来讲,作为校方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这个愿望。此时,在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情况下,怎样树立新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怎样让学生接受并喜欢新教师的课程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我们所了解到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接受一位新老师的课程往往是因为学生跟老师相处得比较愉快,因此学生可以忽略一些新教师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等方面的因素。由此我们可以判断,除了新教师所谓的性格比较好以外,一定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位新教师与学生很少发生文化冲突。换句话说,新教师很少冒犯

5、学生国家的文化。比如,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体距过近、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询问学生的隐私或在不了解学生相应背景的情况下直接表露教师自己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好恶(如同性恋、离婚等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新教师常常容易忽略却又极易引起学生不满情绪的情况。倘若在培训过程中,比较详尽而系统地为新教师介绍这些方面的知识,无疑会增加他们的教学信心,也会避免师生之间的不愉快。当然,针对不同国家的学生,应该有所侧重,这取决于该学校的学生构成情况。现在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主要就是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有很多学校在培训新教师的时候,不仅仅做知识介绍方面的指导,而且还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直接找来外国学生做一个模

6、拟课堂。我认为这个办法能更有效地刺激新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高。特别是让有经验的老教师假扮学生,会让培训更有针对性和挑战性。但目前大多数的此类培训还是主要体现在对纠正错误语音,常见学生问到的词汇辨析和语法解释,还有就是碰到课堂上突发性事件的解决上。如果在开展此类培训时,加入一些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常可能出现的冲突问题,那么我认为,这会使培训更加完整有效。举例来说,在模拟教学中可以故意找一篇关于同性恋或离婚问题的课文让新教师教授,假扮学生的老教师故意模拟刁钻学生与新教师展开讨论,可以对这堂讨论课进行全程录像,事后进行教学反思。在重放录像培训的过程中,我认为负责培训的老师也要注意到新教师在面对“尴尬”时的

7、非语言交际因素。比如此时的目光语、体势语等。因为文化冲突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由语言上的误会或障碍表现出来的。贾玉新教授认为:文化不仅是通过语言教育、语言学习和言语行为交际得以维持、储存和传播的。更重要的是,文化也是一个民族通过观察和模仿传播的,是通过非语言交流隐含地、有意识或无意识传播的(贾玉新,1998)。胡文仲教授也指出:在面对面的交流中,70%的信息是由非语言形式发出的,而言语行为只占30%(胡文仲,1988)。这说明在本已发生文化价值观冲突的情况下,有时候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也很有可能加深误会的程度,从而会影响师生间的进一步交流。因此我认为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中,加入模拟教学并且加大对跨文化交际

8、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的模拟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二、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为什么说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呢?难道要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教学生怎么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吗?笔者的理由有三点:第一,交际的含义决定了它必须由双方(在课堂中体现为师生双方)共同完成,只有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我们往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感受,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呵护学生的方面被要求得很高,甚至现在也开始效仿西方教育界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估模式。我不否定这种做法的合理性,而且这种做法也给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某些弊端带来了冲击。但若想让双方都在很好的学习氛围中

9、进行教学的话,单凭教师一方的努力,未免牵强。以学生为中心,并不代表以学生的文化为中心。在看到某些教学评估时,有的教师有可能被某种偶然发生的文化冲突所否定,而究其背后的原因也很有可能是因为学生缺乏某种跨文化交际意识而产生的误会。这样一来,如果学校仅凭学生给教师的评估来判定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素质,就会显得片面。而且这会挫伤教师的教学信心或给教师带来更多的压力。在讲求人性化管理的今天,这样的做法是不够科学和理智的。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对比一下:如果是中国留学生到海外留学,当地的外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也会特别照顾中国学生的文化背景呢?而中国留学生要想在海外很好的学习无疑要学会适应当地的文化,要有基本

10、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当然,这也许会涉及到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对比的问题。但无论如何,这也不能成为我们忽略学生一方可以做出努力的借口。第二,学生处于汉语文化圈,有跨文化交际意识更有助于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既然学生已经选择了到目的语国家来学习这门语言,那么他绝不可能仅仅是为了提高语言技能水平。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目的是对中国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或是对某些方面的好奇心。既然学生已经来到中国,也就有与中国人或汉文化环境接触的必要,老师有帮助他们的责任。在教室里,和专业的汉语教师交流,学生会感觉很舒服,这是因为专业的汉语教师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但当学生走出教室,与现

11、实中国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们打交道的时候,可就没有那么简单顺畅了。比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中国人不小心碰到了他或踩了他的脚仅仅是笑一笑,这个外国人很可能觉得中国人没有礼貌。又比如中国人的热情与关心有的时候会被外国人理解为干涉他们的隐私。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就很有可能造成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误解,而这些“负面”印象肯定会让这些外国学生对中国之行大打折扣。因此,我理解的把对外汉语教师称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并不是去弘扬宣扬我们悠久光辉的灿烂文明,而是在当下,让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更科学地了解,让那些因为文化冲突而产生的障碍能够迎刃而解,让国际交流变得更为顺畅。我想,外国人更愿意相信一

12、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那么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尽量地让这个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了解一个真正的中国。第三,学生具备跨文化能力会更有效率地学好汉语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一种语言的背后,支撑它的一定是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对外汉语学界对“在语言课上到底教不教文化?”有一些争论,但我相信,没有人敢说他的语言课堂上没有一点儿文化的渗透。过多地主动地灌输中国文化,严重时会给学生一种文化侵略的感觉。但如果在学生学习语言时碰到问题无法理解,这时就需要给学生解释一些语言问题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又介绍了中国的文化,何乐而不为呢?在这里,我想先解释一个概念:文化敏悟力。文化敏悟力是透过

13、语言的外表,对语言表现的深层次结构的综合理解能力。跨文化交际敏悟力的提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好奇心;二是与本民族文化比较,意识到一些常认为是难以想象或不合理的细微复杂的文化特点;三是在此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认为是可信的;四是通过与本民族文化的比较,体会和认识这一文化,并学会在适当的场合运用这一文化。完成了这四个阶段,我认为学生即完成了一个有效的语言文化知识的内化过程。此外,成人学习者与儿童学习者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就是成人学习者有比较成熟的价值观和思维定势,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也较儿童更为发达。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人学习者会不由自主地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分析比较本国语言与目的语的异同。但学生已有的

14、经验全部来自于他本国语言文化的积累,所以在他自己分析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偏误。此时,如果教师没有正确引导或总结这种异同时,这种偏误就会持续存在且印象极深。但是,教师不可能把所有教过的词汇、语法和句子中可能出现文化偏误一一列举,所以我认为,锻炼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悟力,会让他们的学习事半功倍。从目前本土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时间上来看,在校大学生学习汉语时间不过2年6年,其他在非正规学校中学习的成年人大部分零散地学习2年3年,而后回国或去别的国家。但这对于复杂的汉语来说,时间太短了。因此,若想持续学习汉语,对学生来说,自学能力就会显得相当重要。如果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除了教授有限的语言知识外能够有效地进行文化

15、解释与渗透,并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悟力,势必对今后学生的自学有很大的帮助。三、教师应该如何将文化渗透与教学有效地结合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以下三点需要教师注意。首先,授课过程中要添加许多对有文化内涵的词汇的注释,以弥补文化空缺。翻开很多现行课本,我们不难发现,词汇表的翻译大多都是简单地找到相应语言中的某一两个词汇。但有过语言学习经验的人都知道,没有任何两种语言的所有词汇是可以一一对应的。特别是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比如,“炕”这个词,如果简单翻译成“bed”或“fire bed”一定是会造成误解的。此时,如果教师没有给学生一个文化方面的解释的话,学生一定会在使用这个词汇时发生偏误。特别是到了高年级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很多俗语或成语的时候,文化解释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在此我不过多举例。其次,碰到容易有文化冲突的话题时,应该抓住机会以开放的姿态展开讨论,借此过程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价值观。这一点其实是需要教师有很好的专业素质的。文化具有民族中心主义色彩,自己的行为会被无意识地认为是正确的。怎样把握讨论的度,是需要教师特别注意的。教师应该注意不要把个人情绪过多地带入到课堂讨论中来,而是应该给学生一种“老师既尊重学生国家的价值观,又客观地陈述了中国普遍价值观”的感觉。这样一来,学生才不会排斥这个讨论,才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其加以比较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