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2课时)教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8756527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地理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2课时)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高考地理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2课时)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年高考地理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2课时)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年高考地理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2课时)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年高考地理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2课时)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地理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2课时)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地理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2课时)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考地理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2课时)教案【设计思路】 自然资源的质量、数量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方式和规模,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从而拓展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目前自然灾害频率变大,破坏性变强,与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过大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这些本课将在复习自然资源一般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读图、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构建】需了解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和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知道如何适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针对社会热

2、点和近年高考特点,需重点掌握主要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在我国分布及开发利用特点。随着自然灾害对人类影响增大,自然灾害也成为高考的高频考点。不仅要掌握主要自然灾害形成原因、危害,还要对实际生活中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合理解释并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分析,认识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认识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性。2掌握我国风能、太阳能分布特点及原因,学会分析沿海地区大力开发新能源的原因、意义和区位条件。3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和我国地形分布特点,掌握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增强学生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读图

3、分析能力。【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依据考试说明本课的重点一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二是主要自然灾害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2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有二,一是分析我国风能、太阳能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的条件;二是如何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分析主要气象灾害的形成。【课前准备】在导学案中请学生列表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对学生做过的导学案进行认真批阅,了解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认知状况,分类整理出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导学案中提出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教师再寻找最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案例或例题,并设计好整个教学步骤,以便在最恰当的时候将恰当的案例或例题呈现。【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复习课导

4、入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整理展示导学问题:请列举你所知道的自然资源,并对其分类。展示导学问题:请列举近年来世界和我国世界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并对其进行分类。板书学生列举出的资源名称和灾害名称,引导学生评判列举出的是否符合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概念。学生回答进一步认识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概念,并学会对其进行分类。学习目标展示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朗读学习目标;迅速说出关键词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第二部分:复习内容设计探究活动1: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投影不同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关系的图文资料,请学生阅读并列表说

5、明不同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关系。展示学生表格,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投影中国地形图,请学生分组结合气候分析我国太阳能、风能分布特点及其原因。注意观察,及时给有困难的小组给予帮助。组织学生交流分组讨论的成果,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展示学生在导学案出现的主要错误和提出的主要问题,请学生讨论解决。学生阅读资料,列表梳理。学生评价同伴表格。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汇报分组讨论结果学生讨论解决问题。掌握基础知识,提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进一步认识开发新能源对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局面,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内容解析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以土地资源为例

6、:表1 土地资源与人类生产特征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的影响举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采猎文明阶段主要以狩猎动物采集果实为生土地资源数量对人类影响不大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地区植被繁茂,动物繁多易获取食物,不需经常迁移人类主要通过适应自然环境来求得生存,总体上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土地资源质量对人类生存发展影响较大农业文明阶段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人类逐步学会制造和使用金属工具土地的质量和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肥沃,易于耕作人类聚集,社会安定,生产力发展快农耕、,畜牧起源地,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

7、,而是主动地改造自然环境工业文明阶段蒸汽机的使用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阶段的标志;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机器土地用途多样化,使土地质量的含义、判别标准发生本质变化非农用地(城镇建设、工业、交通、旅游用地等)以土地的区位和用途等来衡量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土地污染和土地退化越来越严重,食物安全将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土地的质量、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因素土地退化和土壤污染带来的食物短缺、食物安全问题将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我国风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东部沿海。内蒙古高原风能丰富的主要原因: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地势平坦开阔,阻力小。2.东部沿海建立核电站的主要原因:核能地区

8、适应性强,运输量小;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能源需求量大,常规能源缺乏;东部沿海经济基础雄厚,科技发达。3.我国太阳能分布:最丰富的是青藏高原,原因主要是: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较少,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其次是西北地区:降水稀少,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光照最少的是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原因是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探究活动2: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投影课本图424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展示导学问题:旱涝、寒潮、台风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方,给这些地方造成哪些危害,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和我国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其原因。将学生分

9、组,分别讨论上述问题。展示导学问题:地震发生与何种地质构造有关,地震的破坏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展示导学问题:预防自然灾害的共同措施主要有哪些,不同自然灾害预防的个性措施可以有哪些?展示学生在导学案出现的主要错误和提出的主要问题,请学生讨论解决学生读图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学生讨论并回答。学生讨论并回答学生相互解决问题。掌握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和预防措施,增强读图分析能力和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内容解析自然灾害的含义: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自然灾害的含义有两层,是自然界发生的;是对人类构成危害,如果对人类没有影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 表2 主要自然灾

10、害形成原因危害在我国时空分布主要防御措施台风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易引发洪涝、泥石流、滑坡夏秋季节;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近海内地也受影响利用气象卫星,雷达站等加强监测和预报;沿海建设防护林暴雨洪涝长时间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造成地表水泛滥;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导致汇水速度超过河道的排水速度大面积大量积水,淹没农田村舍,摧毁道路等公共设施。我国除西部沙漠地区外均有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加强监测和预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干旱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大气中缺少水汽,地表少水,

11、土地干旱、严重缺水春夏季节分布普遍,以西北(常年)、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及东北地区为主加强防护林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整农业结构,选择耐旱物种,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寒潮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降温幅度大、范围广,且伴有大风、暴雪、冻害等现象冬半年影响范围大,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为主,青藏和滇南谷地、海南、台湾影响小及时预报,及早准备地震地球内部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在地震波的冲击下,建筑物发生破坏和倒塌,并由此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震级大小与能量释放有关。而地震的破坏程度又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距离、地质条件、建筑物

12、的质量等有关。世界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我国主要分布在台湾、云南、西藏、青海等板块交界处。加强对地震研究,准确预报;提高预警能力;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提高人们防震减灾意识。【典型例题】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xx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图7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 8级)日数。图1(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

13、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解题指导:(1)和煤炭相比,开发风能的优势主要是环境方面;和水能相比,风能开发过程中需要移民少。(2)本体考查风电场的有利自然条件,结合瓜州的地理位置(我国西北地区)和地形、植被等自然环境特征,可从该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和土地广阔、地形平坦等方面做出回答。(3)本体考查建设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可从电能需求、输电距离、基础设施、资金等方面回答。(4)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了风力发电的不稳定,只有建设热电站等作为调节电站,才能保障电网的稳定性。图32(xx年

14、北京卷)图3示意2015年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读图,回答第(1)(2)题。(1)“帕姆”()A. 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 B. 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C. 移动路径受控于西风漂流 D. 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2)该气旋()A. 标志当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 B. 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害C. 造成的灾情可以用GPS监测 D. 对瓦努阿图的危害最大解题指导:第(1)题:图示“帕姆”生成于西南太平洋洋面,其移动路径受西北风的影响,自西向东穿过日界线。该气旋位于南半球,气流呈顺时针防线旋转,故选B。 第(2)题:飓风(台风)多发季节为夏秋季节,3月份之前,就已经有飓风发生,赤潮主要是人为

15、原因引起的,且主要发生于海水流动较小环境中,气旋不利于赤潮的形成;该灾情可以用RS监测,而GPS只提供精准位置,飓风在瓦努阿图风力最大,距气旋中心附近最近,所以危害最大,故选D。【重点图像】图4【重点图像解读】图4为“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黑色箭头表示寒潮侵入路径,寒潮源于寒冷的西伯利亚、北极等地,主要由西北向东南入侵我国。红色箭头是台风入侵路径。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地,源于热带、亚热带海洋面上,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台风路径呈抛物线状,由东南向西北,再向东北,也有自东向西运行的。所以我国东南沿海受台风影响最大。红色片状区是滑坡、泥石流多发区,这些地区地势起伏大,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就频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