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75558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一语文的一篇课文,在准备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下列是小编提供的人教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起来看看吧。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根本知识。2、 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3、在掌握字词的根底上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1、 读背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 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呼应的写作技巧。教学办法 1、朗读法2、问答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2、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2、熟读课文。3、学习课文一二段,争取背诵。4、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办法。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幻灯片出示【背景材料】注释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着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着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分明,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榜样。?左传的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

3、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二秦晋围郑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那么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动员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搭档。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

4、;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汜(fn)南 佚(y)之狐 夜缒(zhu)而出共(gng)其乏困 阙(ju)秦 函hn陵秦伯说(yu) 逢(png)孙 其他词语略读一读。三:题解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四:讲解课文一 讲解第一段 重点讲清下列词句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2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3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

5、驻扎在氾南。解析: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氛围。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比照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读一读,背一背二讲解第二段 重点讲清下列词句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2.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

6、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容许了。解析: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效劳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读一读,背一背五:文言小结n词类活用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n古今异义 贰 是n通假字 n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n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 烛之武辞曰 烛之武许之、n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n虚词 以、之、也、矣、六:小结

7、本节课七:作业n1、复习本课所讲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句式。n2、逐字翻译1、2段,写在课本空白处。n3、背诵1、2段,预习3、4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三四段。2、背诵课文。3、探讨烛之武的形象一:复习旧课。1 译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现在危急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检查背诵二:串讲导读第三段。重点讲清下列词句:1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2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

8、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3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陶后鲜有闻。菊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 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快乐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概括内容:第3段,写烛之武“五论退秦师。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外表看来,理由充沛:飞地难治论亡郑陪邻论舍郑有益论过河拆桥论晋国扩张论出示幻灯片说秦的结果是:秦郑订立盟约;秦国驻兵守郑。三:串讲导读第四段。重点讲清下列词句: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

9、,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2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可要容许我啊!其,外表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3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示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那么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概括内容:第4段

10、,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那么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基本原因。四:烛之武形象探讨:出示幻灯片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

11、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怀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那么已,一飞冲天;不鸣那么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慨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小结本节课六:课后作业:翻译课文三四段,争取背诵全文。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2、归纳文言词

12、语的用法。一:复习旧课1译句邻之厚,君之薄也。邻邦的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侵损秦国,它将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2检查背诵二:归纳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出示幻灯片一归纳文章的结构一 写作特点伏笔与呼应得当。分析略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倡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叙事详略得当。分析略三: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词类活用幻灯片出示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

13、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坏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遥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短少的东西2特殊句式A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附属 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C判断句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4。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5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多意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假设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说)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永之人争奔波焉 (兼词,于此)四:小结本节课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