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典型案例及其分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8739130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故典型案例及其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事故典型案例及其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事故典型案例及其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事故典型案例及其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事故典型案例及其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事故典型案例及其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故典型案例及其分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事故典型案例及其分析 火灾、爆炸、泄漏、毒害等重大恶性事故,严重伤害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破坏生产资料和公共 财产,是人类不希望发生的。但同时,这些重大事故也为人类提供了血的教训,对这些重大事故的 认识是人类以生命为代价取得的,极其宝贵,必须十分珍惜。本章将对一些过程工业系统发生的典 型事故进行分析,以深化对事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更有效地预防事故和控制事故后果。4 1黄岛油库“ 8 12”特大火灾事故分析4 1 1 事故概况黄岛油库区始建于 1973 年,胜利油田开采出的原油经东 (营)黄 (岛)长输管线输送到黄岛油库后, 由青岛港务局油码头装船运往各地。 黄岛油库原油储存能力 7

2、6 万立方米, 成品油储存能力约 6 万立 方米,是我国三大海港输油专用码头之一。1989 年 8月12日 9时 55分,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管道局胜利输油公司黄岛油库老罐区,2.3万立方米原油储量的 5 号混凝土油罐爆炸起火,大火前后共燃烧 104 小时,烧掉原油 4 万多立方米, 占地16.67公顷(ha)的老罐区和生产区的设施全部烧毁,这起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40万元。在灭火抢险中, 10 辆消防车被烧毁, 19人牺牲, 100 多人受伤。其中公安消防人员牺牲 14人,负 伤 85 人。8月 12日 9时 55分, 2.3万立方米原油储量的 5号混凝土油罐突然爆炸起火。到下午 2时 35

3、 分,青岛地区西北风,风力增至 4级以上,几百米高的火焰向东南方向倾斜。燃烧了4个多小时, 5号罐里的原油随着轻油馏分的蒸发燃烧,形成速度大约每小时 1.5m、温度为150300C的热波向油层下部传递。当热波传至油罐底部的水层时,罐底部的积水、原油中的乳化水以及灭火时泡沫中的 水汽化,使原油猛烈沸溢,喷向空中,撤落四周地面。下午3 时左右,喷溅的油火点燃了位于东南方向相距 5号油罐 37米处的另一座相同结构的 4号油罐顶部的泄漏油气层, 引起爆炸。 炸飞的 4号 罐顶混凝土碎块将相邻 30 米处的 l 号、 2 号和 3 号金属油罐顶部震裂,造成油气外漏。约 lmin 后, 5号罐喷溅的油火又

4、先后点燃了 3号、 2号和 1 号油罐的外漏油气,引起爆燃,整个老罐区陷入一片 火海。失控的外溢原油像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在地面上四处流淌。大火分成三股,一部分油火翻过 5号罐北侧 lm 高的矮墙, 进入储油规模为 30万立方米全套引进日本工艺装备的新罐区的1 号、 2号、6 号浮顶式金属罐的四周。烈焰和浓烟烧黑 3 罐壁,其中 2 号罐壁隔热钢板很快被烧红。另一部分 油火沿着地下管沟流淌,汇同输油管网外溢原油形成地下火网。还有一部分油火向北,从生产区的 消防泵房一直烧到车库、化验室和锅炉房,向东从变电站一直引烧到装船泵房、计量站、加热炉。 火海席卷着整个生产区,东路、北路的两路油火汇合成一路,

5、烧过油库l 号大门,沿着新港公路向位于低处的黄岛油港烧去。大火殃及青岛化工进出口黄岛分公司、航务二公司四处、黄岛商检局、 管道局仓库和建港指挥部仓库等单位。 18时左右,部分外溢原油沿着地面管沟、低洼路面流入胶州 湾。大约 600t 油水在胶州湾海面形成几条十几海里长,几百米宽的污染带,造成胶州湾有史以来最 严重的海洋污染。事故发生后,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全力投入抢险灭火的战斗。在大火迅速蔓延的关键时刻,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这起震惊全国的特大恶性事故给予了极大关注。江泽民总书记先后三次打电话向 青岛市人民政府询问灾情。李鹏总理于13日1 1时乘飞机赶赴青岛,亲临火灾现场视察指导救灾。山东省和青

6、岛市的负责同志及时赶赴火场进行了正确的指挥。青岛市全力投入灭火战斗,党政军民一万余人全力以赴抢险救灾,山东省各地市、胜利油田、齐鲁石化公司的公安消防部门,青岛 市公安消防支队及部分企业消防队,共出动消防干警 1000多人,消防车 147 辆。黄岛区组织了几千 人的抢救突击队,出动各种船只 10 艘。在国务院的统一组织下,全国各地紧急调运了 153t 泡沫灭火液及干粉。北海舰队也派出消防救 生船和水上飞机、直升飞机参与灭火,抢运伤员。经过 5天5夜抢险灭火, 13日11时火势得到控制, 14日19时大火扑灭, 16日 18时油区内的 残火、地沟暗火全部熄灭,黄岛灭火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4 1 2

7、 事故原因及分析黄岛油库特大火灾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非金属油罐本身存在的缺陷,遭受对地雷击产生感 应火花而引爆油气。事故发生后, 4 号、 5号两座半地下混凝土石壁油罐烧塌, 1 号、2号、3 号拱顶金属油罐烧塌, 给现场勘察,分析事故原因带来很大困难。在排除人为破坏、明火作业、静电引爆等因素和实测避 雷针接地良好的基础上, 根据当时的气象情况和有关人员的证词 (当时, 青岛地区为雷雨天气 ),经过 深入调查和科学论证,事故原因的焦点集中在雷击的形式上。混凝土油罐遭受雷击引爆的形式主要 有六种:一是球雷雷击 ;二是直击避雷针感应电压产生火花 ;三是雷电直接燃爆油气 ;四是空中雷放电 引起感应

8、电压产生火花 ;五是绕击雷直击 ;六是罐区周围对地雷击感应电压产生火花。经过对以上雷击形式的勘察取证、综合分析, 5 号油罐爆炸起火的原因,排除了前 4 种雷击形 式 ;第 5 种雷击形成可能性极小,理由是 :绕击雷绕击率在平地是 0.4%,山地是 1%,概率很小 ;绕击 雷的特征是小雷绕击,避雷针越高绕击的可能性越大。当时青岛地区的雷电强度属中等强度, 5 号 罐的避雷针高度为 30m,属较低的,故绕击的可能性不大 ;经现场发掘和清查,罐体上未找到雷击痕 迹。因此绕击雷也可以排除、事故原因极大可能是由于该库区遭受对地雷击产生感应火花而引爆油 气。根据如下。 8月 12日9时55分左右,有 6

9、人从不同地点目击, 5号油罐起火前,在该区城有对地雷击。 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测得,当时该地区曾有过二三次落地雷,最大一次电流104A 。 5 号油罐的罐体结构及罐顶设施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预制板裂缝和保护层脱落,使钢筋外露。罐顶部防感应雷屏蔽网连接处均用铁卡压固。油品取样孔采用九层铁丝网覆盖。5 号罐体中钢筋及金属部件的电气连接不可靠的地方颇多,均有因感应电压而产生火花放电的可能性。 根据电气原理, 5060m 以外的天空或地面雷感应,可使电气设施100200mm 的间隙放电。从 5 号油罐的金属间隙看,在周围几百米内有对地的雷击时,只要有几百伏的感应电压就可以产生 火花放电。 5号油罐自 8

10、月 12日凌晨 2时起到 9时 55分起火时,一直在进油,共输入 1.5万立方米原 油。与此同时,必然向罐顶周围排放同等体积的油气,便罐外顶部形成一层达到爆炸极限范围的油 气层。此外,根据油气分层原理,罐内大部分空间的油气虽处于爆炸上限,但由于油气分布不均匀, 通气孔及罐体裂缝处的油气浓度较低,仍处于爆炸极限范围。除上述直接原因之外,还要从更深层次分析事故原因,吸取事故教训,防患于未然。 黄岛油库区储油规模过大,生产布局不合理。黄岛面积仅5.33km2,却有黄岛油库和青岛港务局油港两家油库区分布在不到 1.5km2 的坡地上。早在 1975 年就形成了 34.1 万立方米的储油规模。 但 19

11、83 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下达指标和投资,使黄岛储油规模达到出事前的 76 万立方米, 从而形成油库区相连、罐群密集的布局。黄岛油库老罐区 5 座油罐建在半山坡上,输油生产区建在 近邻的山脚下。这种设计只考虑利用自然高度差输油节省电力,而忽视了消防安全要求,影响对油 罐的观察巡视。而且一且发生爆炸火灾,首先殃及生产区,必遭灭顶之灾。这不仅给黄岛油库区的 自身安全留下长期隐患,还对胶州湾的安全构成了永久性的威胁。 混凝土油罐先天不足,固有缺陷不易整改。黄岛油库 4 号、 5 号混凝土油罐始建于 1973 年。 当时我国缺乏钢材,是在战备思想指导下,边设计、边施工、边投产的产物。这种混凝土油罐

12、内部 钢筋错综复杂。透光孔、油气呼吸孔、消防管线等金属部件布满罐顶。在使用一定年限以后,混凝 土保护层脱落,钢筋外露,在钢筋的捆绑处、间断处易受雷电感应,极易产生放电火花;如遇周围油气在爆炸极限内,则会引起爆炸。混凝土油罐体极不严密,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罐顶预制拱板产 生裂缝,形成纵横交错的油气外泄孔隙。混凝土油罐多为常压油罐,罐顶因受承压能力的限制,需 设通气孔泄压,通气孔直通大气,在罐顶周围经常散发油气,形成油气层,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 混凝土油罐只重储油功能,大多数因陋就简,忽视消防安全和防雷避雷设计,安全系数低, 极易遭雷击。 1985 年 7 月 15 日,黄岛油库 4 号混凝土油

13、罐遭雷击起火后,为了吸取教训,分别在 4 号、5号混凝土油罐四周各架了 4座30m高的避雷针,罐顶部装设了防感应雷屏蔽网,因油罐正处 在使用状态,网格连接处无法进行焊接,均用铁卡压接。这次勘察发现,大多数压固点锈蚀严重。经测量一个大火烧过的压固点,电阻值高达1.56 Q,远远大于0.03 Q规定值。 消防设计错误,设施落后,力量不足,管理工作跟不上。黄岛油库是消防重点保卫单位,实施了以油罐上装设固定式消防设施为主,两辆泡沫消防车、一辆水罐车为辅的消防备战体系。5 号混凝土油罐的消防系统, 为一台每小时流量 900t、压力78.4N/m2的泡沫泵和装在罐顶上的 4排共计 20 个泡沫自动发生器。

14、这次事故发生时,刚刚爆燃的原油火势不大,油面上燃烧着淡蓝色的火焰, 这是及时组织灭火施救的好时机。然而装设在罐顶上的消防设施因平时检查维护困难,不能定期做 性能喷射试验,事到临头时不能使用。油库自身的泡沫消防车救急不救火,开上去的一辆泡沫消防 车面对不太大的火势,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库区油罐间的消防通道是路面狭窄、坎坷不平的 山坡道,且为无环形道路,消防车没有掉头回旋余地,阻碍了集中优势使用消防车抢险灭火的可能 性。油库原有 35 名消防队员,其中 24 人为农民临时合同工,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技术素质差, 在7月12日有 1 2人自行离库返乡,致使油库消防人员严重缺编。 油库安全生产管理

15、存在不少漏洞。自 1975年以来,该库已发生雷击、跑油、着火事故多起,幸亏发现及时,才末酿成严重后果。原石油部 1988年3月 5日发布了石油与天然气钻井、开发、 储运防火防爆安全管理规定 。而黄岛油库上级主管单位胜利输油公司安全科没有将该规定下发给黄 岛油库。这次事故发生前的几小时雷雨期间,油库一直在输油,外泄的油气加剧了雷击起火的危险 性。油库 l 号、 2 号、 3 号金属油罐设计时,是 5000 立方米,而在施工阶段,仅凭胜利油田一位领 导的个人意志,就在原设计罐址上改建成I万立方米的罐。这样,实际罐间距只有11.3m,远远小于安全防火规定间距 33m。青岛市公安局十几年来曾 4次下达

16、火险隐患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停用 中间的 2 号罐。但直到这次事故发生时,始终没有停用 2 号罐。此外,对职工要求不严格,工人劳 动纪律松弛,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8月 12日上午雷雨时,值班消防人员无人在岗位上巡查,而是在 室内打扑克、看电视。事故发生时,自救能力差,配合协助公安消防灭火不得力。4 1 3 吸取事故教训,采取防范措施对于这场特大火灾事故,李鹏总理指示: “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要实事求是,举一反三,以 这次事故作为改进油库区安全生产的可以借鉴的反面教材” 。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各类油品企业及其上级部门必须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各级领导在指导 思想上、工作安排上和资金使用上要把防雷、防爆、防火工作放在头等重要位置,要建立健全针对 性强、防范措施可行、确实解决问题的规章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