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序列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8738889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年级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序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二年级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序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二年级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序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二年级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序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年级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序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年级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序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年级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序列(24)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2、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3、?(选自古文观止明书,有删改)【注】谖(xun):又作萱,草名,食之令人忘忧。瞒:汁液。瘿(yng):赘瘤。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以之惩志而自警 惩:更改B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临:面对C气之所聚,筋脉所凑 凑:汇合D故让国,大节也 让:辞让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且焉置土石C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 外连衡而斗诸侯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

4、用玉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都是有所 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B黄中立在竹林间修了一所“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 的念头,作者对此很欣赏。C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但因为它有节,即使践踏它的形体, 都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D一年中的春分、秋分等,是节气;而人的气节,很难表现得恰倒好处,于是才有 了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3分) 译文: 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3分) 译文: 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

5、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3分) 译文:二、文言文段断句。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段划线部分断句。(限断六处,多、少均不得分)(3分)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寒食陈与义草草随时事,萧萧傍水门。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樽。【注】寒食,即寒食节,在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 食,所有叫作“寒食节”。 颈联中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试作分析。(4分) 答

6、: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4分) 答:高二年级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序列(24)参考答案一、1、A(惩:惩戒。)2、D(A项,介词,表凭借/ 连词,表并列;B项,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代词,表疑问;C项,介词,可译为“在”/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D项,连词,均为顺承关系。)3、C(“即使践踏它的形体”,无据。)4、所以栽兰花,是选择它的芬芳;种谖草,是选择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 是选择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取”“而”各1分,句意1分) 黄中立怀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确实是有远 超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

7、兴呢!(“抱”“诚”“安”各1分) 既然如此,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类人交游,又 怎么是无意义的呢?(“然则”“名”“苟然”各1分)【参考译文】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这样)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帮助的。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

8、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之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内里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还有比节更值得崇尚的吗?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黄中立怀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确实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关于“节”字的

9、含义,在易经里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再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因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才有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所以:辞让继任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坚持自始不变,这也是大节,子思这样做就适宜了,但曾子这样做就

10、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类人交游,又岂是无意义呢?二、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译文】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童心是绝对不掺假的纯正的心,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如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

11、了真正做人的心;做人而不真诚,就会丢掉人所具有的真诚的本性。 三、【解析】这首诗中充满着萧瑟、落寞之感。虽然春天的景色很美,鲜花纷纷开放,装扮着田野,村边柳树绽芽了。但是,由于作者客居在外,心景萧瑟,过节是草草了事,诗人自己仿佛回到了洛阳的故园。但是,远处传来凄凉的笛声,诗人的心头充满了人生无奈的怅恨。【答案】“空”和“忽”。诗人看到花木繁荫的景象,想到家家寒食,感受到节日的氛 围,但自己客居在外,不免悲愁,只有突然传来的莺声让他感觉仿佛置身故 乡。“客袂”后面着一“空”字,写出了客居孤单而又无可奈何的景况,而“忽” 字,写出了瞬间失神怀念故土的情态。 写出了寒食节独自一人客居他乡的落寞空虚,以及对故土的思念。本诗前四句 叙事写景,因为是春天,树木长出浓荫,花光照着田野,绿柳围绕着村庄,但 在这美景之中,却隐藏着不见烟火的寒食节景象,并引发诗人悲愁伤感的情绪, 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