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圈养到牧养:儿童习作语言锤炼的指导策略研究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8737795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圈养到牧养:儿童习作语言锤炼的指导策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圈养到牧养:儿童习作语言锤炼的指导策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圈养到牧养:儿童习作语言锤炼的指导策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圈养到牧养:儿童习作语言锤炼的指导策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圈养到牧养:儿童习作语言锤炼的指导策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圈养到牧养:儿童习作语言锤炼的指导策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圈养到牧养:儿童习作语言锤炼的指导策略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圈养到牧养:儿童习作语言锤炼的指导策略研究建德市乾潭第二小学 邵聚良【追问一】为表达一个意思,有的学生绞尽脑汁,挤牙膏似的挤啊挤,就是抠不出几个字来,皱着眉头咬着笔杆翻白眼具体明确表达,为何这般痛苦?【追问二】一时有了灵感,却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句来表达,喜怒哀乐融不进文字间有情味表达,为何这般郁闷? 【追问三】有的学生生活中津津乐道,妙语连珠,习作时却词汇贫乏,不善言语,或人云亦云,或老气横秋,人与文两张皮有个性表达,为何这般尴尬?应该坦承的是,我们一线语文老师,向来重视语言锤炼,阅读教学中不乏斟词酌句、随文练笔,但为什么习作中就如此不给力呢?笔者认为,其一,活动体验,形式多点拨少;其

2、二,自主表达,牵绊多牵引少。小学生习作,惟有真切感受,在教师指导下才能展开生动细节描写,从而具体可感;小学生习作,惟有教师抓住关键处精妙点拨,实现学生自主表达,引向习作“水肥草盛的地方”,才能自由行走在语言的世界里。一、“走进去”:经历探究过程促成正确表达对于一些特定的习作题材,教师可出示自然状态下抓拍的生活图片或视频画面,引领孩子走进真实情境,引导其观察发现,产生真切的体验。以人教版三上“课余生活”为例:1.活动体验:变回忆为活动,在体验中先行表达对应教科书要求,笔者带领学生开展了“打水漂”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尽兴地漂,研究着玩,努力漂出水平来,趁势引导完成“观察作业”:会打水漂你发现,

3、谁漂得最远?认真观察,自己也试试哦。请写下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 。学会观察小石片在水上漂,那活泼可爱的样子,你会怎么形容呢? 请用一两句话来表达。 。表达快乐你觉得什么时候最好玩?请用一两个句子来表达。 。活动中,借助“观察作业”,让学生充分放开地去打水漂,并有意识适时定格场景,引导学生反复体验,反复观察,比如怎样的姿势更能发力,小石片在水面上漂的样子是怎么的,让孩子在不断揣摩玩味中,深切感受打水漂带来的乐趣。惟有如此,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辨,才有话可说,有情可写。2.交流细节:变独白为交际,在欣赏中促成表达抓住亲历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孩子就“打水漂”

4、的细节进行交流,准确描绘动作,借助语言自然表达。既注重观察体验,又学习表达。细节一:站姿生:“站”这个字,用得不准确,应该是侧着身子。师:你有新发现!我想是因为你观察仔细。(板书:侧着身子)生:两腿要分开,不然使不上力。生:这动作,我做得很帅,(边演边说。)右腿弓步,左腿拉伸,身体向右倾。教师板书:右腿弓步 左腿拉伸 身体向右倾生:身体像拉弯了的弓。师:比喻真精彩!动作往往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请大家用上“侧着身子、右腿弓步、左腿自然分开、身体像拉弯了的弓”写写打水漂时站立姿势。细节二:握姿一名学生这样写道:“我紧紧地捏着小石头,咬紧牙关,使劲儿丢向水面。”课件出示这一句话,

5、让这名孩子大声读读自己写的句子,并说说自己什么地方写得好用上了动词“捏、咬、丢”。受“站姿”动作描摹方法启发,孩子们立刻指出“捏住小石片”的“捏”字不够准确,相继提出了“抓、握”,教师顺势把“捏、抓、握”都写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孩子们一边对着照片,一边动手比画,反复推敲、讨论,最后确定“握”字,最后把句子修改为:我半蹲着,使劲儿握着薄薄的、扁扁的小石片,想把吃奶的劲儿都用在这三个指尖上,我猛地一转身,小石块飞向了水面。本环节关注了“站姿、握姿”等细节,定格瞬间,指导观察,在比划琢磨中搜寻恰当动词,引导写好一个词,写好一个句子、一个场景。这样的语言实践,注意了方法指导,分解了习作难点。3.交流讨论

6、:变单向为多维,在思辨中丰富表达引导学生交流讨论,通过展现不同的叙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意见,获得启发、完善表达。本教学环节,以“打水漂有意思在哪里”打开了自由交流的大门:有用“啪啪啪”去表现瓦片在水上跳跃的声音的,有用“像顽皮的小孩儿”、“钢琴演奏般,蜻蜓点水般”、“像翠鸟贴着水面疾飞”比喻手法描述其形象、动态的,有用“扎进了水底”、“划着弧线”正面描摹的,也有以“吓坏鸭群”、“小伙伴都惊呆了”来侧面烘托的这些都抓住了作者本人的独特体验,对于鼓励学生仔细地观察、敏锐地感受、准确生动地表达是有好处的。综上所述,有活动才有体验发现,抓住细节,才能具体可感;多维对话,才能拓宽视野,丰富表达,从而达

7、成“具体明确,文从字顺表达”目标。这是儿童习作一般要求。二、“再走出来”:在自主习作中展现语言个性“自主写作”、“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习作教学的核心策略。如果说教师领着的言语实践,是一种圈养,那么启发有创意的表达,更需要教师做个好的牧者,把学生领到“水肥草盛”的地方,自由行走在语言的世界里。“少讲多练”、“先练后评”都被证实是实施自主习作、提升表达的重要策略,而教师适时适度地有效点拨则是关键所在。路径一:作后评改,完善自主表达作后评改要把工夫用在语言文字推敲上。一个词语,有时能激活一个句子,一个句子能激活一段话。一次习作评改课,必须紧扣习作目标,坚持“常态+重点”,长此以往,语言表现

8、力必将提高。以六上习作评改爬乌龙山为例:1.常态指导:在同题比较中获得启发同伴互助,读读习作并划出得意之处,质疑、修改不足之处。主要针对一般的表达问题,如字词纠错、用词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等。本环节关注“正确表达”。赏读。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传神。(课件出示精彩句段)。我跟在后面,尽量咬着队尾。几个胖墩这会儿,在路边瘫着,呼呼地喘着粗气。在赏读中唤醒爬山体验,紧扣“咬、瘫”二字,感受语言表现力。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写作就是把唯一需要的词用在唯一需要的地方。这就叫用词精准,这就叫传神。修改。利用多向赏析所得,展开自主修改,力求表达正确,用词精准。2.重点指导:在点拨导思中提升表达在学生自改基

9、础上,教师批阅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与整合,在与学生访谈中共同确立评改重点让切身感受融入语言文字。(课件出示精彩句段)。赏读。读着这些文字,你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 “那咱们就当回兔子,坐着等他们吧。”“好好好”我小鸡啄米般点着头。我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往上挪,彷佛前方是个地雷阵,生怕一不留神就被炸得灰飞烟灭。我大口大口地喘着气,不,是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不管了,保命要紧,我一屁股坐在石头上。剖析。根据表达需要,适当用上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方法、引用诗词佳句可以增添文字情趣,增强语言表现力。在多向交流中展开:“小鸡啄米般”、“放佛前方是个地雷阵”,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哪能用一个

10、“气喘吁吁”所能表达!“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往上挪”,运用反复收到了同样效果。“不,是只有出气没有进气,”如此夸张,把切身感受表达得酣畅淋漓。挑刺。在语言品鉴后,趁势“挑刺”:(课件出示)咬咬牙,我算是挨上山脊。俯瞰小镇,我心里很满足。斜靠在岩石上,山道两旁的灌木丛中,有几株枫树的叶子红了。在读、议、思、改、赏中,“俯瞰小镇”,那是一份怎样的“很满足”,“很满足的我”此刻欣赏“枫叶的红”,会有怎样的一份心境?借助体验修改赏析,评选“最给力的表达”奖。3.审视习作,趁热打铁再推敲再修改有了方法,便趁热打铁组织二次修改与反馈,在修改实践中内化、运用,形成和提高言语表达能力。二次修改后,引导学生自

11、我推荐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邀请同学一起分享成功与快乐,在赏识他人之处中审视自己习作不足,取长补短。对于优秀之作,要借助习作台、橱窗、网络、习作集等途径展示。习作评改,是自主习作后的一次成果展示,一个交流与完善的平台,一种深化与导向。展示交流是手段,凸显导向功能,自主修改是关键,提升语言表现力是最终目标。路径二:跟进指导,达成有情味的表达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是习作的一般要求,要落实有情味、有个性的表达这一更高要求,需要教师细化指导,即从仿到创,从扶到放的指导。以下是四下“看乡村图片作文”一篇习作(节选)的初稿。作中初稿一狗,是乡下人家照例都会养的。当我在院子的老樟树下看童话书时,小狗就会转

12、到我身边,这儿闻闻,那儿嗅嗅。它是我们的朋友,很可爱,会看门。村子里的狗很多,大狗生小狗,母狗带着小狗,大狗总是你追我赶,有时还会打架。这一段文字,明显借鉴了乡下人家中“觅食鸡群”写法,但语言逻辑不够严密;同时,也未能很好地写出狗的特点,语言的表现力不足。可要求学生针对这些问题修改初稿。 生成习作稿二村子里,不少人家都养狗。它们有时三五成群,有时你追我赶,最可爱的是,母狗带着小狗散步。晚上,只要有一点动静,众多的狗就叫个不停。我在院子的老樟树下看童话书时,小狗会时不时转到我身边,这儿闻闻,那儿嗅嗅,有你时还会亲我的脸。这段改后的文字,言之有物、有序,先写狗多,接着写狗在白天和晚上的活动,最后写

13、狗亲近“我”;语言运用规范,但表达生硬,不灵动。可要求学生针对这些问题继续修改。生成习作稿三村子里,不少人家都养狗。田埂上,你追我赶的,好像在竞技呢!弄堂里,它们三五成群,晃晃悠悠。到了晚上,又成了好管家,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它们群起攻之。当我斜靠在院子老樟树下读着有趣的童话书时,它会静静地坐在你身边,冷不丁的,还会朝你脸上亲一口,真逗!这段改后的文字,突出了村里的狗的特点,“晃晃悠悠、你追我赶、群起攻之、有时还亲近人”,同时加进了想象,“好像在竞技、成了好管家、你追我赶、晃晃悠悠、亲一口”。因为有了想象,讲究了修辞,这里对于农村的狗的描写,就不像是简单的说明文了,它有了情趣、味道。多次跟进指

14、导中,抓住“想更好表达而又不能表达”契机,从分析问题到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再到引导孩子有针对性修改,渗透方法,层层深入,在反复推敲中提升语言表现力,逐步提高习作能力。路径三:巧用生活语言,促成有特点的表达1.适当引用“悄悄话”孩子间交往语言中的“悄悄话”,更多体现着孩子特有的生活语言特点,往往更生动,更形象,更有灵气和有个性。有的学生形容大笑时,这样写道:要用手帮忙,才能把最合拢;有的形容人眼睛小时,这样写道:他的眼睛睁着与闭着,没啥两样!浓浓的生活味浸漫在字里行间。试看下面五下特点鲜明的人习作片段:哼哈二将有特点吧,我班的哭笑两大活宝更有“型”,他们可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活宝。说“活宝有型”,

15、可都是“嘴”惹得祸。笑活宝的嘴总是咧着,好像只有用手帮忙才能拢得上。高兴的时候,咧着嘴,无疑是在笑,恰到好处;可是该痛苦难受的时候,他皱着眉头,瞪着三角眼,嘴巴依然咧着。这样,有时就免不了让人误会,特别是本不该笑的严肃场合,因为他一直咧着的大嘴巴,常让人觉得她不太懂规矩。你说冤不冤吧?可谁知道他冤呢,他的嘴是依然咧着呀。私底下,我们可都管他叫“笑半仙”。2.鼓励适当引用乡俗俚语孩子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其语言也必定受到特定地域文化的影响,如果能够恰当好处地运用那些鲜活的方言俗语,也会使其习作表达具备一种特别的味道。如“打着灯笼也难找”、“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石板上甩乌龟硬碰硬”等。当然对于与规范表达存在差异的地方词汇,更要去实现两者间的有效转换。3.鼓励适当引用视听热词在当今信息时代,因社会快速转型而随之孕育而生的语言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