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六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教师版) 及答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8734514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六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教师版) 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湖北省武汉六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教师版) 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湖北省武汉六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教师版) 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湖北省武汉六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教师版) 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湖北省武汉六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教师版) 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六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教师版) 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六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教师版) 及答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六中2015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教师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后面的题。 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 民间艺术是历久难变的。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这一地域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江河相隔的村落,大多是在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衍。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比如闽地的南音、云南的纳西古乐,无怪乎人们称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 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一般

2、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变异。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 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都对我们传承久矣的民间艺术产生根本性的冲击。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那么,另一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 那些摆在旅游景点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民俗村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

3、舞蹈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真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 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民间文化大概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续下来。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经济方式时,便在本质上发生变异。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了。代之以涂红抹绿,添金加银,着力于对主顾的招徕与诱惑。它的特色被无度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没有了。 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发生的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种出路吗?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

4、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为此,民间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 C人们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这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的一种历史精神。 (节选自冯骥才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1从原文看,下列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种文化形态和历史精神的体现。 B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民俗方式。C一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的传统精神。 D一种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2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民间艺术”处于濒危状况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

5、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民间艺术转化为旅游对象。 B商品经济时代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民间艺术的巨大变异。 C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几乎一模一样。 D认真开展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普查与记录已迫不及待。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古老文化的原始形态保护得越好,民间艺术越能得以延续。 B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终将导致民间艺术的消亡。 C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应当禁止将民间艺术形式用于商业目的 。 D加大旅游经济投入,将改变旅游业中民间艺术严重变异的状况。 【答案】1C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

6、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项指的是对“民间艺术”的对待方式,而不是对“民间艺术”的阐释。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C试题分析:在第五段出现,在首段也有体现,由于作者并没有表露出自己感情色彩,也无法推演,因此不能判定它符合题干的意思。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A试题分析:BCD三项传递的信息过于片面,不能辩证地分析问题,有曲解或狭义理解原文的意思。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尚书屯田外郎赠兵部员外郎钱君墓表欧阳修君讳

7、冶,字良范,姓钱氏。明道二年六月十一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五十有二。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州举进士第一,试礼部高第,遂中甲科。为吏长于决狱,历六县,皆有能政。潮州自五代时,刘氏暴残其民,君为海阳经年,民归业者千余户,由是海阳升为大县。潮之大姓某氏火,迹其来自某家,吏捕讯之,某家号冤不服。太守刁湛曰:“狱非钱君不可。”君问大姓,得火所发床足,验之,疑里仇家物。因率吏入仇家,取床,折足合之,皆是。仇人即服日:“火自我出,然故遗其迹某家者,欲自免也。某家诚冤。”君即日出某家狱,致仇人以法,举州称为神明。其佐宣州,数决大狱,及旁近郡狱有疑者,

8、皆归决于君。工部侍郎凌策知宣州,尤称君文学,日:“吏事不足污子,当以文章居台阁。”欲荐其文,未及而策卒。初,宣州官岁市茶于泾县,命君主之。策子不肖,以恶茶数千斤入于官,君立焚之,以白策,策益以此知君。策卒,君叹日:“世无知我者矣。”在麻城,以茶课岁增五倍,遂迁著作。金堂故多盗,君以伍保籍民,察其出入,凡为盗者,许其徒告以赎罪,盗遂止。会甘露降其县,明年,麦禾大稔,麦一茎五歧、禾一茎五穗者,县人以为君政所致,谓之钱公三瑞。君叹日:“吾知治民尔,瑞岂吾致哉!”县人为君立生祠。如皋民不农桑,以盐为生。君日:“使民足以衣食,盐犹农也。”乃悉求盐利害为条目,民便其利而盐最增积,以石数者至四十五万。君在如

9、皋,时年五十。或叹其仕不达,君日:“使吾政行于民,是达也。”蔡文忠公为御史中丞,数欲引君为御史,会君卒。君平生所为文章三百余篇,号日晦书。(选自欧阳修集卷二十五,有删节)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B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C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D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10、确的一项是(3分)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钱冶家贫好学,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官后历任六县,且都有善政。B钱冶擅长断案。在潮州因审理一桩纵火案被人称道,在宣州时又多次判决大案。C钱冶的文章

11、也很出色。他一生写了三百多篇文章,被工部侍郎凌策推荐给台阁。D钱冶淡泊名利。当别人为他仕途不顺而叹息,他自己更关心政令是否有利民生。4C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通览全句,把握大意,理清人物、事件,并结合关键词“尝”“辄”等判断。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5C试题分析:可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答。C“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

12、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所以选C。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6C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被工部侍郎凌策推荐给台阁”不正确;根据原文,“欲荐其文,未及而策卒”,且也不是推荐给“台阁”。所以选C。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火自我出,然故遗其迹某家者,欲自免也。某家诚冤。(5分) (2)策子不肖,以恶茶数千斤入于官,君立焚之,以白策,策益以此知君。(5分)7(1)火是我

13、放的,然而故意在某家留下痕迹,想让自己逃避罪责。某家确实冤枉。(“故”“遗”“自免”“诚”各1分,句意通顺1分。)(2)凌策的儿子不成材,拿几千斤劣质茶叶交到官府,钱君立即烧毁了茶叶,把这件事报告了凌策,凌策更加因此赏识钱君。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故”“遗”“自免”“诚”“不肖”“白”“以此”“知”。(“不肖”“白”“以此”“知”各1分,句意通顺1分。)【参考译文】钱君讳冶,字良范,姓钱。明道二年六月

14、十一日,因病死在家中,享年五十二岁。钱君从小爱好学习,擅长写文章。家境贫穷,他的母亲贤惠,曾亲自织布来供给他学习。每天夜里读书,母亲为此吹灭蜡烛来阻止他,钱君假装睡觉,等到母亲睡了,就又起床读书。州里举荐为进士第一名,参加礼部考试成绩优秀,考中甲科。为官擅长断案,历任六县,都有善政。潮州自从五代时,刘氏(指刘隐建立的“南汉”政权)欺凌残害百姓。钱君治理海阳多年,回归本业的百姓有一千多户,从此海阳升为大县。潮州某大户人家失火,查寻火源来自某家,官吏逮捕审问这家人,这家人喊冤不认罪。太守刁湛说:“案件非钱君不能审判。”钱君询问大户,找到引发大火的床脚,查验这只床脚,怀疑是乡里仇家的东西。于是带领下

15、属进入仇家,取来床后,折断床脚一比较,都对。仇人立即服罪说:“火是我放的,然而故意在某家留下痕迹,想让自己逃避罪责。某家确实冤枉。”钱君当天就让某家出狱,将仇人绳之以法,全州人都称赞他英明。他辅助治理宣州时,多次判决重大案件,以至附近州郡有疑难案件,都集中由钱君审判。工部侍郎凌策担任宣州知州,尤其称赞钱君的文章学问,说:“政事不能玷污您,您应当凭借文章居于高位。”想要推荐他的文章,还没有来得及推荐,凌策就死了。当初,宣州官府每年从泾县买茶,让钱君主管这件事。凌策的儿子不成材,拿几千斤劣质茶叶交到官府,钱君立即烧毁了茶叶,把这件事报告了凌策,凌策更加因此赏识钱君。凌策死了,钱君叹息说:“世上没有了解我的人了!”(钱君)在麻城,因为茶税每年增加五倍,于是升任为著作郎。金堂过去多盗贼,钱君用编制伍、保的方法登记百姓,观察他们的出入,凡是做盗贼的,允许他们的同伙告发来赎罪,盗贼于是平息。恰逢甘露降落那个县,第二年,小麦和谷子大丰收,小麦一根茎上分五支丫,谷子一根茎上长五支穗,县里百姓认为这是钱君德政所致,称它们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