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题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8733785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测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 (36分,每小题3分)1、智者学派是公元前5世纪出现在希腊的一个新的思想流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其代表人物泰勒斯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 B、主张知识即美德 C、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决定作用 D、创立了逻辑学2、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即美德”,其含义是 A、强调知识的作用 B、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追求认识人这一命题 C、表明他认为真理高于一切 D、表明他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创立了逻辑学3、“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 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提出上述观点的哲学家是 A、苏格拉底 B、普罗塔哥拉

2、C、泰勒斯 D、亚里士多德4、“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表明亚里士多德A、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B、把首先和知识分二为一C、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 D、崇尚真理,真理高于一切5、文艺复兴的性质是 A、古希腊、罗马文化复兴 B宗教神学的发展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D人文精神的弘扬6、彼得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足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人的幸福。”这段话体现了 A、禁欲主义 B、人文主义 C、蒙昧主义 D、启蒙思想7、西欧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西欧早期资产阶级的一场反封建斗争 B、反对天主教会垄断宗教事务的斗争

3、C、天主教内部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斗争 D、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改革运动8、明确指出人民有革命权力的启蒙思想家是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狄德罗9、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集中批判A、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B、专制主义、霸权主义C、专制主义、重商主义 D、教权主义、重商主义 10、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国家政体问题上提出的基本观点是A、社会契约论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人民主权学说 D、三权分立学11、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斗争方面的突出特点是A、要求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 B、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C、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D、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12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

4、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A、君主的权利与党派的信仰 B、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C、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精神 D、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二材料题(24分)13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 材料二: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

5、的耻辱。 请回答(1)孟德斯鸠在关于国家权力方面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根据材料一,孟德斯鸠认为如何才能防止滥用权力?他的主张的提出有何实质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卢梭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对法国社会有何影响?(6分) 14、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为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轲孟子告子上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苟况苟子性恶材

6、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6)- 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