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缺陷UMI班组管理概述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8728052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零缺陷UMI班组管理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零缺陷UMI班组管理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零缺陷UMI班组管理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零缺陷UMI班组管理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零缺陷UMI班组管理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零缺陷UMI班组管理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零缺陷UMI班组管理概述(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零缺陷UMI班组管理概述 一、零缺陷质量管理发展概述(一)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卓越质量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质量的概念在不断演进。按照年代划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20世纪40年代,供不应求时代的“符合性质量”。以符合现行标准的程度作为衡量依据,“符合标准”就是合格的产品质量,符合的程度反映了产品质量的水平,即狭义质量的核心要求是质量的符合性,符合图样规定,符合技术标准。与之相对应的既是符合性质量管理,符合性质量管理是以检验中心为质量管理,将检验作为一种管理职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建立专职的检验机构,有检验人员按照产品质量标准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符合性进行检验。符合标准就是合格,就

2、是高质量,不符合标准就是不合格,就拒收,相应的产生了“质量是检验出来的”说法。2.20世纪60年代,供大于求时代的“适用性质量”。以适合客户需要的程度作为衡量的依据,从使用的角度定义产品质量,认为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朱兰博士认为质量是“产品在使用时能够成功满足客户需要的程度”。质量涉及设计开发、制造、销售、服务等过程,形成了广义的质量概念。从“符合性”到“适用性”,反映了人们在对质量认识的过程中,已经开始把客户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即广义质量的核心要求,即要适用市场需求。符合标准不一定就是高质量,只有适用市场需求才是高质量。市场需求是多方面的,企业只有对产品质量形成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才能确保影

3、响产品质量的所有因素符合要求,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此阶段下的管理特征是:以企业为中心,立足企业,面向市场。通过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控制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相应的产生了“质量是管理出来的”说法。3.20世纪80年代,质量新时代的“满意性质量”。质量管理进入到T-QM阶段,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它不仅包括符合标准的要求,而且以客户及其他相关方满意为衡量依据,体现“以客户为关注焦点”的原则。全面质量的核心要求是客户持续满意,这种满意性质量管理以客户为中心,不仅要主动满足客户对质量、价格、服务的要求,还要主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甚至超前考虑客户

4、尚未考虑到的需求。全面质量管理实质通过让客户满意后,本组织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微观 (大质量)宏观 (大质量)质量技术质量系统专业技术质 量 管 理经营管理六西格玛卓越绩效模式质量工程质量理念ISO9001文化战略两个高端质量方法的整合推进?卓越质量管理4.20世纪80年代,“卓越质量”。伴随着质量系统和质量技术的两极发展和整合(见图1),逐步确定了全新的卓越质量概念综合满足客户及相关方需要的“大质量”。质量管理从“全面的质量管理(T-QM)”向“全面质量的管理(TQ-M)”的演进,形成了以卓越绩效模式评价准则为代表的体系框架。图1 质量系统和质量技术的两极发展和整合从上述质量概念的

5、发展轨迹,我们可以观察到,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对象、管理主体、目的和效果等均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见图2、3)。点:质量检验阶段线:SPC-向前端的延伸/发展面:TQC/CWQC-向所有职能领域的扩展体:TQM-大质量的系统化管理网:面向利益相关方的质量链/价值链生产采购设计营销IQCPQCFQC质量服务行政支持统计过程控制股东 供应商 员工 顾客 社会大质量经营质量工作质量产品质量职能过程Xi YXp图2 质量管理的发展轨迹福特制 1913克劳士比零缺陷ZD 1961日本全公司质量管理CWQC 1969狩野纪昭魅力质量AQ 1981精益生产LP/哈默流程再造BRP 1990精益六西格玛L

6、SS 2000S美国三大汽车公司QS9000 1994社会责任指南标准ISO26000 2010伊藤让ACE 1996朱兰大质量和小质量/全面质量TQ 1992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MBNQA/ISO9000 1987史密斯六西格玛6 Sigma 1986美国全面质量管理TQM 1980S石川馨质量QCC 1962田口玄一实验设计DOE 1957戴明奖/费根保姆全面质量控制TQC 1951统计质量控制SPC 1924泰勒制 1875图3 质量管理方法论的发展轨迹在管理理论方面,由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发展为行为管理理论后,又进一步发展为最新管理理论(即系统质量管理),经历了从泰勒制到系统管

7、理的逐步演化和变革;在管理方法方面,由单一检验方法发展为行政的、经济的、教育的、数学的等多样化方法及其集成化方法;在管理对象方面,由只重视对实物的管理,发展为对人、财、物、信息、环境等的系统管理;在管理目的和效果方面,由单纯追求产品质量,发展为全面追求工作质量、产品和服务质量、经营质量(系统质量)。综上所述,质量概念的演进是与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质量内涵的不断扩展,质量管理必将进一步赋予新的内容,其管理特征也会不断创新,但是它的创新并不是完全摒弃过去,而是内容的扩张、深化,主体的转移,是继承的发展。(二)零缺陷管理思想的“完整性”戴明、朱兰和克劳士比三人,并称世界质量管理运

8、动的领军人物。对比三人各自的质量管理思想,可以发现,他们的思想有异有同。相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对质量内涵的理解上,三人都一致认为质量不仅仅是符合规格和标准,更重要的是符合客户的需要。戴明认为,真正的质量是立足于客户需要,追求不断提高客户满意程度而形成的。朱兰提出了质量的适用性这个概念。克劳士比认为质量就是符合要求,而这个要求就是客户的需求。2、三人对以往质量与成本正相关的观点予以彻底颠覆。以往人们普遍认为,高质量必然导致高成本,他们三人从各自不同角度论证了高质量不但不会导致高成本,反而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尤其是克劳士比更提出了质量免费的理念。3、三人都认为质量不能完全依赖检验。戴

9、明和克劳士比都提出了事先预防的重要性。不同的是,戴明侧重在组织中建立系统改善;克劳士比提出“产生质量的系统是预防”,并通过“工作标准零缺陷”来实现;朱兰则认为检验对于质量的提高没有决定性的意义,他认为质量的人事方面是关键。4、三人都认为主要的质量问题是源自系统,而不是源自工人。戴明认为85%的生产失误责任在于管理者而不是操作者。朱兰的80:20法则也是针对管理者因素提出的。克劳士比也认为零缺陷管理不是自下而上的驱动,最重要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动,高层领导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5、三人都提出质量改进是一个持续过程,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和一朝一夕的短期工作。戴明认为,解决当下问题并不是改善,充其量不过

10、是恢复常态。克劳士比设定的预防过程,就是一个持续的质量改进过程。朱兰的“质量环”和“突破历程”也论证了这一点。6、三人都强调质量改进应该打破部门隔阂,在把企业当做一个整体的条件下进行。戴明“管理十四点”中的“打破部门间的隔阂”、朱兰的“质量环”及“三部曲”、克劳士比的零缺陷管理和四项原则,都从不同角度印证了不同部门间的合作对质量改进的重要性。7、三人都强调质量改进过程中“人”的重要性,都反对见物不见人的传统质量观念。然而,三位大师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以及人生感悟各不相同,因此他们提出的质量管理思想不可避免的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是质量管理理论异彩纷呈。戴明过多的运用了统计学理论而不是管理学理论,他

11、坚信应用统计方法是解决质量问题的重要工具。朱兰的方法与戴明的方法相比,少了几分机械性,对人际关系的强调更重要一些。朱兰与戴明观点还有截然相反的地方,比如戴明“管理十四点”中的“消除员工的焦虑”,对此,朱兰极为反对。也许,在朱兰眼里,适度的焦虑能够使人体验到生命的真谛。克劳士比注重用超前的思想指导行为实践,强调用管理和组织过程而不是用统计学科的方法来改善企业的状况,这一点与戴明极为不同。它运用医学和商学的交叉思维来解构质量,从整体的需要和行动的目的出发,提出了完整性的质量哲学。他说:“质量是组织的骨骼,财务是组织的血液,而关系是组织的灵魂。他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他前瞻性地提出企业管理的目标

12、是创建可信赖的组织,这个组织是在财务、质量和关系三个方面达到平衡的永续成功的组织。总的来说,戴明和克劳士比更多的从哲学角度来阐述质量问题,并主张公司应将质量作为一种概念来接受。而朱兰一直致力于质量体系的计划与实施,他的研究范围侧重在质量管理的方法论上。三位大师的质量管理思想相互间的关系及其贡献如图4所示:环境教育各方 支持克劳士比戴明ng 朱兰ng 零缺陷 ZD参与式管理统计质量控制 SQC质量管理 QM物的因素(技术)人的因素预防预见图4 三位大师的质量管理思想相互之间的关系从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戴明把数学和统计学的意义赋予了质量,朱兰致力于质量的工程学和数理方面的挖掘,他们的管理思想是

13、“数量哲学”,而克劳士比的管理思想是“完整性的质量哲学”。(三)零缺陷思想的“实用性”一个伟人曾说过,不了解一件事情的历史,就会重复它的错误。对于在实践中历练升华的克劳士比来说,尤其是对零缺陷这么一个“违反常识的”、非常容易引起误解的概念来说,如果不从动态的和发展的角度去看,不打破“常规”去思考,就不可能领悟与把握它的实质和真相。克劳士比的生活经历和心智模式,决定了期零缺陷思想的脉络。菲利普.克劳士比(Philip B.Crosby,1926-2001),拥有50余年亲力亲为的质量管理和企业经营经验,被人称作是美国最具有个人魅力的、最具传奇色彩的、最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名师之一,被誉为当代“伟大

14、的管理思想家”、“零缺陷之父”、“世界质量先生”。零缺陷管理哲学(Crosbyism)是克劳士比先生在与世界接触的75年的漫长岁月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如果回眸他的职业生涯,并解构他的心路历程,我们就会清晰地看到Crosbyism演变的脉络与发展阶段:探索期(1952-1957)在克罗斯莱公司和本迪克斯公司工作期间,担任质检员、质量工程师和可靠性工程师,并作兼职销售员,使他用医学的思维和售货员的逻辑思考工业组织,提出了“缺陷预防”的概念和质量的基本定义。形成期(1957-1965)在马丁公司作质量经理和“潘兴”导弹项目经理期间,从人类学和管理学方面省思,提出了“零缺陷”的概念和“过程管理”的方法

15、,并付诸实践。发展期(1965-1979)在ITT担任质量总监和公司副总裁期间,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用钱来衡量质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从文化改革的战略层面提出了“质量组织”、“质量学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推广。成熟期(1979-2002)在担任ASQ(美国质量协会)总裁和创立、领导克劳士比学院期间,提出了“质量免费”的理念、质量管理的四项基本原则、组织的质量完整性概念、质量领导力概念,以及创建质量文化、创建永续成功的组织和可信赖的组织的理论与方法。我们不难发现,Crosbyism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与他独到的个性和曲折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从商界的底层做起,一步步晋升,几乎做过每一种工作。检查员、测试员、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