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试题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871972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原理》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德育原理》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德育原理》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德育原理》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原理》试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准考证号: 姓名: 报考专业: 装订线座 号德育原理试卷(课程代码:0468) 本试卷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 题号一二三四核分人题分复查人得分得分评卷人复查人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 )A马卡连柯B苏霍姆林斯基C杜德海姆D杜威2. 现代德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3. 品德修养过程的特点包括( )A自觉性、内省性、涵育性、实践性B自觉性、外烁性、涵

2、育性、实践性C他律性、外烁性、涵育性、实践性 D他律性、内省性、涵育性、实践性4. 对品德问题学生给予更多关爱,体现的班集体德育工作的要求是( )A全面负责、全面安排B面向全班、照顾个别C善始善终、循序渐进D协调一致、互相配合5. 在本质上区别于唯心主义“闭门思过”式品德修养的是( )A.自我品德认识B.自我品德评价C.自我品德体验D.自我品德锻炼6. 一般而言,开始能够主动进行自我品德修养的时期是( )A.学前期B.学龄初期C.青少年期D.壮年期7. 提出社会学习论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杜德海姆B.杜威C.班杜拉D.柯尔伯格8. 协调性是( )A.幼儿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B.

3、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C.少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D.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9. 一般说来,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和( )A.情感品质B.意志品质C.道德品质D.行为品质10. 不属于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的是( )A.自觉纪律教育B.道德教育C.宗教教育D.民主和法制教育11. 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关键是( )A.分析B.指导C.运用D.系统化12. 关于家庭德育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家庭德育要求家长能言传身教,做好表率B.家庭德育是计划性、系统性很强的德育C.家庭德育要求寓教于养,养教结合D.家庭德育要求寓理于情,情理结合13. 关于德育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4、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德育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是从个性中抽象概括出来的B.德育共性可以脱离个性而存在,而不必与个性相联系C.德育个性寓于共性之中,是共性的具体化D.德育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就是指个体德育与集体德育相统一14. 学校德育管理的核心是( )A.对学生品德培养的德育活动及其过程的管理B.对德育管理工作者的管理C.协调学校和家庭的关系D.协调学校和社会的关系15. 德育工作者的仪表风度、工作作风、思想情操、人格品行都是德育工作者劳动的重要手段,这突出体现德育工作者劳动的( )A.长期性特点B.主体性特点C.广延性特点D.连续性特点16. 在一定时期内对德育对象思想行为表现的实际状况进行

5、的综合性的总体评定,为( )。A.达度评定B.比较评定C.操行评定D.个体内差评定准考证号: 姓名: 报考专业: 装订线17. 检验一个人品德高低好坏的现实指标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8.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品德问题和进行自我品德教育的德育方法是( )A.讲解法B.阅读指导法C.讨论法D.谈话法19. 在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德育网络中,( )起主导作用。A.学校德育B.家庭德育C.社区德育D.社会德育20. 对于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符合德育原理做法的是( )A在成人的陪同下,可以向未成年人开放B对网站内容筛选后,可以向

6、未成年人开放C应学校要求,可以向未成年人开放D任何情况下不得向未成年人开放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1. 为什么说德育是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德的统一活动? 22. 德育工作者劳动的特点。23. 社会德育的基本要求有哪些?24.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25. 简述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规律及其主要内容。得分评卷人复查人得分评卷人复查人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6.为什么说学校德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中起主导作用?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准考证号: 姓名: 报考专业: 装订线27.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得分评卷人

7、复查人四、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28.案例:在虹桥小学,三(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比较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这话欠妥。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问题: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合力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