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5篇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8718878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5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5篇 是专业的范文写作网站,每日更新大量热点文章。同时,我们有一支专业的写作团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原创文章定制服务。如果下面的范文没有合适的,您可以通过企业:或者写作电话:40-01-1855联系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一对一服务 【篇一】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迎风破浪,砥砺奋进,全国各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个小小的家也借着这股春风,悄悄地迎来了幸福而美好的生活。 从茅草屋到安置高楼 我出生在一户农民家庭。7年代,听父亲讲,那时家里就只有一间茅草屋,可以说是一贫如洗。由于家境贫寒,作为家里的老大,我的父亲到岁才经人介绍认识了我的母亲,两人简简单单地办了婚事。80

2、年代,我出生,一家三口也还是住在那一间旧草屋里。因为屋顶年久失修,那时候,最怕的就是刮风下雨,母亲现在总是拿这事打趣说:“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下小雨”。到现在,我也还记得,和母亲拿着碗、盆往外舀水的情景。那时候,最羡慕的就是住在村口那户人家的两大排瓦屋。 1992年,我正上幼儿园。村里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人家都盖起了二层楼房。为了改善家里恶劣的住房条件,父亲母亲咬咬牙,拿出全部积蓄,还向亲戚借了一部分钱,决定先盖一层楼房。尽管当时的砖头只有几分钱一个,可是家里还是赊了一部分钱,才把房子建了起来。记得刚搬进新家,一家人晚上睡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想着下雨天再也不用遭罪了,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之后我的父亲开始

3、外出打工,过了几年,家里的条件稍稍改善了些,家里的楼房才又加了一层,并进行了简单布置。我们也住的更加宽松,厨房、卫生间、卧室、堂屋一应俱全。 一晃就到了202X年,因征地拆迁,我们搬离了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202X年,我们家分到了两套安置新房。搬进新家后,母亲开心地说:“四十年前,都不敢想象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如今我们真成了幸福的人了。” 从填饱肚子到吃得健康 听父亲讲,他们那个年代,全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就是能吃得饱、穿的暖。为了生存,他们甚至迫不得已吃过野菜、啃过树皮。 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食不果腹的日子,但是小时候可以尝到的食物品种也是比较单一的。小时候,家里养着几只老母鸡,我几乎每天都去鸡窝

4、前看有没有生蛋,一旦发现有鸡蛋,就欢欣鼓舞地把鸡蛋交给母亲攒起来。平日里鸡蛋是舍不得吃的,要等到家里来客人,母亲才会做个炖蛋或是炒蛋。那时候最开心的就是过春节,可以吃到鱼和肉,到邻居家串门,给几块糖,也高兴地不得了。 记得我上小学那会儿,家里餐桌上的饭菜渐渐丰富起来。随着食物品种的增多,我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逐渐发生了转变。现如今,我们更关注的是怎么吃得好,吃得健康,考虑得比较多的是膳食的合理搭配,以及对身体的影响。 从露天电影到数字多媒体时代 儿时印象最深刻的娱乐活动就是看露天电影。那时候,农村里难得放一场电影,尤其是我们这些小孩子,更是盼星星盼月亮一样期待着电影放映员的到来。当放电影的消息一

5、公布,我们就早早地吃完晚饭,自带长凳、板凳,去抢占好的位置。最怕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那时我常想:“如果能坐在家中看电影,风吹不到,雨淋不着,那该多好啊。” 13年,我家买了第一台三元牌黑白电视机,这可把我给乐坏了。小伙伴儿们也常常聚到一起看动画片。上初中的时候,家里的黑白电视机换成了松下彩电。现如今,新装修的房子里,每个房间、客厅都配上了电视。另外,电脑、手机、ad就能让我们坐在家里欣赏到好看的电影、电视剧,也让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感受着家庭的巨变,也感恩于时代的变迁。经过四十年的奋斗与拼搏,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我们的小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美、越来越滋润。 【篇二】 19

6、78年以前,隶属南通县的x乡,是全县有名的贫困乡。全乡没有几间砖瓦房,许多农户的草屋破烂不堪,家徒四壁,有的穷得全家只剩一床棉被;农民的温饱问题和生活用品都是实行计划供应解决,粮票、油票、布票、煤油票等等;劳作耕田全部用牛;以前窄小的泥路,一到下雨天就成烂泥路,想出去也难行,自行车都是扛在肩上。“那个时候根本谈不上家用电器,你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生活有多苦。”提起四十年前,北村的老人家们都仍然记忆忧新。 四十年过去了,如今的xx,已经是南通知名的“钣金之乡”、“造船之乡”、“建筑之乡”,有着“南通民营经济摇篮”的美誉。 改革开放四十年发生的变化世人瞩目,对于x人民来说,犹如一场梦,发生了如此巨大

7、、如此深刻的变化。这是一个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四十年,是一个从落后走向文明的四十年。变化之一,村容村貌大变样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改革春风吹满地”,高架桥下一幢幢二、三层小洋楼如雨后春笋般平地而起,错落有致,犹如一幅恬静幽然的山水画。“人在村中,村在画中”是x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真实写照。村民家中的装修豪华可比苏南;电视机、电话、手机已不算什么稀罕事了;一望无际的水稻田里,先进的耕田机器代替了简单的农作;宽阔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交通工具也由过去单一的自行车变为摩托车、电瓶车,村民家中有小轿车也不足为奇。 变化之二,从“万元户”到“十万元户”、“百万元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开始搞

8、活,乡里先后出现了一批专业户、重点户、“万元户”,张锦华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这位老村支书在二十几年前就开始养殖起鱼、虾、蟹。在最初的年头里,张锦华也经历过惨痛的失败。19年的10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冻死了塘里所有的鱼虾,十几年的心血都付之东流。然而,失败并没有阻碍得住这位老支书自主创业的脚步,这次教训更加坚定了他要科技致富的理想。这一年,张锦华翻阅了大量的鱼虾蟹养殖的科普类书籍,请来了乡里农业技术推广站的骨干。在之后的几年里,养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成功后的张锦华并没有急于盖新房或是吃喝玩乐的享受,而是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到鱼塘的新建设中去了,并带领帮助村里的其他养殖户共同走上了科技致

9、富的道路。 变化之三,从小村庄到工业园区 202X年,x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坚持从实际出发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建设南通船舶配套工业集中区的设想,并得到了省市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专门就加快建设下发了会议纪要。很快,实践证明走特色园区强乡之路是明智之举。如今,南通船舶配套工业集中区已经是全市启动最快、规划最大的特色工业园,202X年,国家国防科工委授予集中区国家示范船舶配套园区的称号。 变化之四,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四十年来,xx街道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全面加速城市化进程,使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随着新长铁路、宁启高速x立交的建成通车,204国道纵贯全境,通城路、长泰路、城北大道、沿港路、

10、通扬运河、九圩港构建了水陆立体交通网;南通市新农村建设示范小区、农民集中定居点天玺花园、仁和锦居、丽都花园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并实行全封闭管理,由专职保安进行全天候巡逻管理,同时实行双向4小时视频监控,建立起反应灵敏的治安预警机制、专群结合的快速反应联动机制、社会化动态防控机制。 变化之五,文化兴居 改革开放前,全乡的文化活动可以说少得可怜,进入21世纪以来,每个村社区的文化活动就异常丰富了。各村社区农家书屋建成,这里的书籍内容丰富,有农民想读的养殖种植类的书,有孩子们喜欢的童话书,也有妇女们想了解的有关怀孕避孕的科普书农家书屋的成立受到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各村社区老年文体活动中心相继竣工,

11、居民们的文娱活动内容也更丰富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居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下了基础,社区里不但在娱乐活动上较为丰富,在中老年村民中还掀起了学习的热潮。这种学习热情一直延续至今。寒冬腊月里,丽都社区的中老年妇女却坚持在社区舞蹈房里苦练新版广场舞和秧歌。为更好的贯彻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工作,2X年2月25日社区特别举办了“退休人员家庭才艺大赛”,居民们在活动中各展风采,展示出新一代退休人员的崭新面貌。 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给居民的思想带来了新的变化,如宣传计划生育、破除封建迷信活动等等,许多居民自觉当起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员。 四十年来,xx人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办企业、闯市场

12、,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创造着自己的优势,在改革开放的阳光大道上不断前进。 见微知著,笔者扎根xx11年里,感受着改革开放后的风云变幻,并希望在这跳动的脉搏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三】 前些日子回老家,离那熟悉的村庄老远,就听到了梆子的声音,心中一阵喜,赶紧打电话问母亲,母亲说村头的一户人家的孩子今年考上了大学,请来了戏班子要大唱三天。 一声梆响,将我的思绪带到了幼时。“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前唱大戏”这是小时候老家的一首民谣,是大人用来逗弄小孩儿的,也是小孩子给父母讨要几毛钱、呼朋引伴去看戏时常喊的号子。 河南人爱听戏,我们一家子也都是戏迷。 姥爷的收音机 姥爷走得早,我对他记忆最深的

13、是他的两个爱好。养鸟、听戏,鸟笼和收音机也就成了姥爷出门的标配。收音机是旧式的,是舅舅花了两个月的工钱才买下的,姥爷视为至宝,怕我弄坏了,不让我动,仿佛比我这亲外孙还重要,我就老老实实的坐在旁边的小板凳上和他一起听戏。姥爷是“戏痴”,每遇到韵味十足的一腔,就如搔着了痒处一样,从丹田里吼出一声“好”。之后便跟着唱起来。 和现在袖珍型收音机还不同,那台收音机宛如一个大铁皮盒子,前面是两个大喇叭,上面是几个按键,很不好看。姥爷很高大,也只能或提、或扛、或抱着它。后来,姥爷病重,那台收音机在床头也放不下,只能放在地上,母亲给他调到戏剧节目,好像也只有听戏能缓解一些疾病带来的疼痛。 姥爷走后,姥姥见不得

14、旧物,母亲就把姥爷的一笼鸟、一个煤油灯、一台收音机等物件带回了家。母亲也见不得,让我收起来,鸟认人,养不活,怕母亲责怪,我就哭,母亲也默默地流着泪;后来煤油灯的“捻子”也用尽了,擦拭之后,我收了起来;唯独那台收音机放上电池后还能“嘶哑”的发着声。 姥姥的梨园春 与姥爷爱“听戏”不同,姥姥爱“看戏”。方圆几十里有戏班子搭台唱戏,姥姥总会像孩子一样“央求”母亲带她去看,姥姥小脚,年纪也大了,行动多有不便,好在子女都孝顺,这样的小事自然会听她的。 可那个时候,请戏班子唱戏是“大户人家”的特权,也只有逢上“娶妻生子过八十大寿”等这些大好事才会做,一年算起来也没有几场。 后来,到了1994年,母亲怀了我

15、,身子很弱,姥姥就搬过来和我们同住。也是那一年,河南电视台开播了梨园春栏目,每周末播放一次,以擂台赛的方式演绎老百姓自己的戏剧,当然是以豫剧为主,也汇集全国各地不同戏曲剧种。 姥姥会数日子,每到周末,“戏瘾”就犯了。那时的豫东地区贫穷落后,村里只有村主任一家有电视,还是黑白的,“要强好胜”的父亲卖了一头猪,买了一台彩色电视。于是,每到晚上我家里就很是热闹,姥姥爱听的豫剧就成了我的胎教。 后来,我长大了,自初中起就到外地求学,从“翩翩少年”到“职场青年”,离家越来越远,但每到周末,我还会和远方的姥姥一起守在电视前等着看戏,“老倪晓戈”成了我最熟悉、最喜爱的节目主持人,姥姥的“梨园春”也成了我的“梨园春”。 母亲的戏缘app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进入大学后,我就开始了四年勤工俭学、自力更生的求学之路,除了学费生活费基本自足之外,还攒下一点点钱,那时候智能手机开始普及,母亲生日,我就用那笔钱给母亲买了一个智能手机我给母亲的第一个礼物。 有一次翻看母亲的手机,看到一个叫“戏缘”的ap,我问母亲这是什么软件,母亲笑着说这是听戏的,我打开一看,发现里面可以在线学习唱戏、与名家互动、进行网络擂台,还有戏曲直播等。手机上下滑动、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