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就是背诵吗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8713402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累,就是背诵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积累,就是背诵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积累,就是背诵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积累,就是背诵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累,就是背诵吗(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积累,就是背诵吗?积累实在是中国传统的求学之法。苟子讲求“积久”,“夫尽小者大,积微者著”,做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朱熹也持“积”的主张,认为“如读书,今日看一段,明日看一段;又如今日理会一事,明日理会一事,积习多后,自然贯通。”积累,溯源于传统,又历经无数名家学者厚积而薄发的实证,已然成为通向读书、学习的捷径屯 积累当然和语文密不可分。“有较丰富的积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等被列入课程目标。积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如何落实积累?有些教师认为积累就是背诵,让学生背课文、背成

2、语、背格言、背古诗,甚至背作文,抄了背、背了默。积累,就是背诵吗? 一、积累,离不开背诵 汉语言具有一字一义、一字一音的特质,鲁迅曾说,“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可见,汉语言之美,不但是有丰富的意韵、真挚的情感,还体现在语言色彩、音节的优美上,“凡是精粹的语言文字,虽不打谱,总带有广义的音乐性”,用刘大魁在论文偶记中的话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故而,学习汉语言,必须吟诵、熟背,才能更好地体悟其精妙。积累,是离不开背诵的。 1背诵什么? 经典作品。当代欧洲文学大师睛尔维训曾对经典作品下过这样的一些定义

3、:“它们带着以前解释的特殊气氛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习惯)时留下的足迹。”“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就应该背诵这样的经典,它们经历岁月的荡涤,裹挟不同民族的文化,它们耳熟能详,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热爱,在一次又一次的重读中被玩索、发现。这样的经典,古今中外,斑斓而浩瀚,所以,仅仅背诵课文、成语、格言之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为学生精心选择、热诚推介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鼓励他们背诵锦绣华章,大量地背诵,滚瓜烂熟地背诵。 在这样的经典中,提倡多一些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并非要厚古薄今,古

4、汉语的篇幅,在现今的教材中真的是屈指可数。而格律诗词、文言文等,是独特的汉语言文学形式,具有世界上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韵律美、意境美,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灿烂的传统文化。唐诗宋词、经典文言文等,讲求锤炼词句、字字珠玉,而且音节言简意赅,短句多、长旬少,其和谐婉转、抑扬顿挫以及文脉的开合变化、起承转合等,更适宜吟诵和记忆。多多背诵它们,以体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自然境界、“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英雄豪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与李白、王维、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大师一道吟哦山水、抒发情怀,在论语、孟子、诗经等传统经典的积累中,走近仁爱、博学、雅致与轻灵这样的背

5、诵,积淀的不仅仅是语言,它能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感受母语的魅力在民族语言的认同中,潜移默化地浸染一种深沉的民族文化精神,从此,民族意识的烙印一辈子无法抹去。 2怎么背诵? 理解了再背诵,积累效果最好。经典,是需要熟读精思、探幽索微,才能获得精深的义理,体验到作者的旨趣。教师应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打通经典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的路径,创设亲近经典的宏观语境,然后引领学生在精妙的语言文字中虚心涵、泳、仔细吟味,一遍又一遍,直至理解透彻,有了审美欣赏,不由得深深地爱上。在这样的基础上,声情并茂、酣畅淋漓地背诵,“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

6、婉”。这样背诵下来的语言,有画面有情意,会鲜明生动地镌刻在学生的记忆里,“器成彩定,难可翻易”。 适当的死记硬背也是需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时期是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而小学低年级更是儿童机械识记的适宜期,在这个时期依靠机械识记记住的东西往往终生不忘,以后这些东西纳入到一定的知识系统,就成了儿童知识宝库中有用的材料。很多大师的学习之路也都是从死记硬背开始的。著名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敏泽先生在私塾教育与我一文中写道,“尽管早年我所背诵的东西,并不都是我能够理解的;但由于儿时的记忆特强,这些背诵过的东西到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理解力的提高,以往不理解的东西理解了,并且像刻在心上一样忘不了,可以烂熟于心

7、地背诵,这对于我后来的学术研究工作,真可以说是受用无穷。”有些经典,如格律诗词、文言文等,不妨让学生适当地死记硬背将其丰富的内涵留给长大的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生活的磨炼,他们会不断发现那些作品真正的价值和深刻的意蕴,童年的这份积累将历久弥新,相伴生命。 二、积累。不仅仅是背诵 积累仅仅就是背诵吗?这其实是对积累意义、积累途径的考量。为什么要积累?叶老说,“记诵不过是个开端跟着要把记诵的东西融化在生活里,成为精神上的血肉,惟其如此,记诵一分就得一分益处;若认记诵为终极目的,不使它跟生活发生关系,那就记诵虽多,无多益处。”积累的价值需要和追求就是在学生的“切记体察”中,为他们的发展打下基础,

8、语文素养的基础、精神人格的基础,以滋养他们的人生。怎样积累?语文是与生活同在的。正如“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样,积累的外延也应该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积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积累,内容丰富,途径广阔。由此,背诵不是积累的最终目的和唯一方式,积累,不仅仅是背诵。 1观察是一种积累。 所有的学习开始都是观察,正如哲学家的根本特点即在于可以观察一般人所忽略的事物间的关系,而诗人则可以看到常人无法目睹到的美妙事实一样,“仔细观察现实是所有伟大成就的必备条件”。我们要重视观察,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观其形、辨其色、闻其声、触其体、嗅其味,获得丰富全面的信息,再经过思维分析

9、、综合,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并通过言语活动,说一说、记一记,把观察的结果保存起来,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这是积累,形象、鲜活的积累。 2倾听是一种积累。 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倾听,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以佐藤学的观点:“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倾听是培养学生言语表现力的捷径”。课堂上,教师、学生的述说、对话、朗读;课外,大自然的声音、家人的话语、广播电视里的大事趣事、与他人的交流等等,都应该要求学生用心倾听,不仅仅是听内容,更要听言语中所包含的章法、观点、情感,从而心领神会、心心相印,使自己听有所得:这,是积累,盈耳、广博的积累。 3阅读是一种积累。

10、 当代法国教育家阿兰说:“怎样学语言?向大作家学,别无他途,向最严密最丰富最深刻的语句中去学,而不学那会话课本的平庸语句。”让学生爱上读书,多读书,读经典,引导他们熟读精思,“作者为什么写”“写的好在哪里对我有启发吗”“还有疑惑吗”,从作品内蕴、结构章法、用词造句等不同角度,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促发书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言语系统,“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El,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这,是积累,深刻、高雅的积累。 4表达是一种积累。 背得多、看得多、听得多、读得多,让学生心中渐渐立起了“我”的“此人”“此事”“此物”,“表达什么”“怎么表达”,就如泉水汩汩喷涌,文思顺畅、文笔出彩。我们要鼓励学

11、生说出来、写下来,尤其是要多写。多写读书笔记可以先摘录再做一些旁注,或是在剪报的基础上写一些评析,抑或写篇读书心得;多写周记、日记,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发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感。此外,经常写写观察记录、课堂小练笔等,让学生多多动笔,久而久之地历练,思想就丰盈了,驱遣文字的本领也增长了。这,是积累,精思、笃行的积累。 背诵,或是观察、倾听、阅读、表达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积累方式,而最关键的是要让它们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常言道:人的第二天性是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一种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从“习惯”的意义上落实“积累”。一是要注重积累的“自觉性j,即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点拨他们积累的方法,让他们做积累的主人;二是要注重积累的“日常:夥,积累贵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教师多引导积累,学生多实践积累,让积累成为学生美好的生活方式。 积累,语文之道;积累,任重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