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7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8708118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7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7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7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7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7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首赏析7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1.离离:繁盛的样子。 2.原:原野。3荣:繁盛。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5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简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

2、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

3、,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50.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谙:熟悉。 2.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 简析 白居易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

4、,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三首忆江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赞美、忆念之情。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首句江南好,开门见山,实话实说。一个好字,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次句风景旧曾谙,抚今追昔,说明江南风景之美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这一句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具体描写旧曾谙的江南春色: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诗人抓住了江花江水两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读者面前展

5、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最妙的是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红、水绿,又用异色映衬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可爱。 结尾能不忆江南一句用反问语气,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54.清明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注释 1.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简析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

6、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

7、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55.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啼:叫。 2.山郭:靠山的城墙。 3.酒旗: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4.南朝:公元40-59年,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总称。当时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简析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

8、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

9、佛寺之多。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5.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今译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解说 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quo;卧看rsquo;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