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 总结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8698551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分析与规划 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区域分析与规划 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区域分析与规划 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区域分析与规划 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区域分析与规划 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分析与规划 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分析与规划 总结(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分析与规划 总结1 绪论1、区域: 2、 区域的本质特性: 3、区域科学 4、区域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6、区域发展的新变化和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7、区域规划:8、区域分析: 9、区域分析方法:2.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1 资源环境基础1.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2.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其特性如 下:(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经济学观点看 自然资源存在希缺性;(2)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 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明显的地域差异;(3)整体性:每一

2、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 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3. 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 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4.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原则:(1)明确目标;(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 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5.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量的评价:服务年限和远景需求量;(2)质的评价:技 术上的可能性、经

3、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3)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 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 效率,地域组合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4)关于自然资源 的可能利用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提;(5)关于自然资源开发 利用的效应的评价。6. 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技术、 智力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7.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1)有限性(2)动态性(3)可增强性2.2 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1 人是具

4、有多种自然、社会属性的综合体,其集生产、消费于一体,是进行社会活动,改造 和利用自然的主体。作为生产者的人口即劳动人口,必须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技能与经验结合 而形成的劳动能力。2. 作为生产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 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 产业的构成状况;(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3. 作为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 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 影响区域生产结构。(3)人口的迁移

5、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4.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1 )区域人口数量分析: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 族构成(2)人口增长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3) 人口质量分析:人口的身体素质、人口文化技术构成、人口的思想素质;(4)劳动力供应 分析:适龄就业人口、未成年就业者、老年就业者、求业人口、就学人口、家务人口、军队 服役人口、其它人口。(5)人口的分布分析:人口密度、人口比重。5. 适度人口指与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力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即最高人均收入)相适 应的人口。6. 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

6、和其 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 养的人口数量。7. 人口适度和人口承载力问题的出发点: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的生产和资源的供 给水平相适应,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载荷能力及其动态平衡相适应,人口数量的增长还必须与 质量的提高相适应。8. 研究适度人口应注意:(1 )因地而异;(2 )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3 )因经济生产 力的技术水平而异;(4)因时间而异。9. 区域经济特色形成原因(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 (2)产业布局指向性 (3)劳动分工规律(4)区域利益2.3.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1. 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

7、大和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 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技术进步包含的意义:一是技术本身的变革 和发展;二是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按照技术进步对资本 的边际生产力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的影响),将技术进步分成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使生产 每单位产品资本要素比劳动要素 更大幅度减少;中性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使生产每单位产 品资本要素比劳动要 素同比例减少 ;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使生产每单位产品劳动要素比 资本要素更大幅度减少2技术进步的测算方法:索洛余值法(增长率方程法)科布-道格拉斯函数(生产函数 法)肯德里克(综合生产要素生产率模型)索洛增长方程

8、的一般形式:Y=a+a K+B L 索洛增长方程的经济意义:把总产出看作是资本、劳动和技术三个投入要素的函数,测算技 术进步、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3. 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先进,利用范围 越广,经济价值越能充分体现;(2)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 赖程度;(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4)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 辟了广阔的出路。4. 区域科技条件评价:( 1)科技人力资源( 2)研究与发展经费( 3)科研活动产出( 4) 高技术产业5. 熊彼德( 1934)提出技术进步分为三个阶段:发明、创

9、新和扩散6. 技术扩散:技术扩散是技术在空间上的转移和流动,由新技术的供方、受方和传递渠道组 成。技术扩散的形式与途径:形式:(1)空间梯度扩散:以发源地为核心向周为地区,成 放射状。适用交通通讯落后时期。( 2)跳跃式技术扩散:技术从一地呈跳跃式传播道另一 较远地区。交通通讯发达。( 3)双向对流式:途径 : 1. 交钥匙工程。2. 关键技术。3. 技术 许可。4.合伙经营这的技术分享。5.专利。6.外国子公司的技术转移。7.单纯的产品仿效和 生产过程的模仿。8.直接购买纯粹的技术。9.购买梯下面技术特征的产品.10.购买技术服 务.11.国外公司参观和培训。12.国外的教育服务。13.国际

10、性的合作研究。14.公开发表文 献。15. 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会。7. 技术引进: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式、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 单纯买卖或租赁。它是从国家的角度看技术转让。技术转移: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8. 技术转让或转移的优点:(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羸得时间;(2)可以节 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9. 技术转移或转让分类:(1)按方式与途径:无偿转让(不需付出报酬)、有偿转让(需 要支付转让费用)。(2)类别:简单的技术转移、吸收型、垂直、水平。10. 影响技术转让和转移的因素:需求障碍、资

11、本障碍、自然资源障碍、劳动就业障碍、技 术人力资源障碍、规模障碍、基础设施障碍、文化障碍、时序障碍。11、技术选择标准:高产出、社会极限生产、高积累、时间系列。12、中间技术:发展中国家宜采用易推广、消化的,比那些最新和最先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 更简单、更廉价、更易于维修,同时比初级原始技术更优越的适用技术(符合引进国或区域 的特殊条件而且能取得最大效果的技术)。13、衡量技术是否为适用技术的目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14、技术选择的原则:(1)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2)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 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新技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

12、(4)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3.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即经济地域结构,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是 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具体表现为一个经济地域内 的经济核心,受经济核心吸引,影响的外围地区和由交通运输网络组成的网络地域。经济地域的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条件:(1)作为区域核心的现代城市的形成;(2)周 围地域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3)网络系统的发展;(4)外界的影响与作用。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1)地域空间核心:中心城市,具有组织、集聚、辐射扩散、传输 等作用;(2)空间网络系统: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与通讯信息线路的

13、地域分布体系;(3)外 围空间:地域空间结构内除去区域核心与网络之外的所有地域空间,包括核心以外的所有城 镇,也包括广大的农村和工矿区。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和扩散:(1)经济空间转移和扩散的原因:经济在各区域发展上的不 平衡,表现在总体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上和经济部门结构和效率的差异上。(2)经济的空 间转移和扩散的方式:资本投资、技术传播、劳动力的迁移,逐步扩张扩散方式和跳跃式扩 张的转移方式。(3)经济的空间转移和扩散的影响机制:科学技术、聚集与分散、政策、 资源和环境。3.1 增长极理论1. 增长极: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增长极概念包括两方面:为围

14、绕主导产业在空间上集聚的一组产业综合体;产业综合体 所在的地理位置。2. 增长极的极化效应;(1)规模经济:在一定区域条件下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某一设施或 企业的经营规模的扩大,可产生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获得经济利益。(2)区位 经济:某一部门或行业的全部企业都可从由于配置在某一共同区位面获得经济利益。(3) 城市化经济:由于把各类经济活动配置在一起,从而使某一处于一定级别的中心地区位的总 体规模扩大,随之而出现的综合经济利益。3. 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增长极改变了区域空间结构并提高了区域的国民经济实力。对周围地 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从而使增长极与周围空间的经济不平衡性减少的过程,具

15、体表 现:(1)形成对其投入原料的新需求;(2)创造和扩大了有关部门的产出量;(3)带动 周围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 (4)推动创造发明或有效地吸收 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5)促进进口替代品的生产;(6)构成复杂的社会经济网络;(7) 解决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和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4. 增长极的反波效应:增长极产生对区域发展的不利影响,将抑制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 而扩大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和不平衡性。(1)抢先占用区域内稀缺资源;(2) 吸引向增长极区位集中配置并扩大其规模,挤跨周围地区;(3)吸引高素质的人才;(4) 吸引周围资金。5. 影响扩散或反波效应的

16、因素:(1)增长极的推动型企业隶属的主导部门的类型及其性质; (2)增长极的推动型企业为核心的工业综合体系的规模大小;(3)增长极区位所在区域的 区域条件(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4)区域决策系统的效率及各级管理部门的 相应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等6. 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 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 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了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在此过程中,受 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断的得到强化和放大,影 响范围和程度随之扩大。溢出效应:增长极具有的极化效应和扩散作用的的综合作用。 极化效应 扩散作用,溢出效应为负值,生产要素 向极点的聚集作用增强;极化效应 扩 散作用,溢出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