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缩小“三大差距”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8679757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缩小“三大差距”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缩小“三大差距”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缩小“三大差距”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缩小“三大差距”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缩小“三大差距”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缩小“三大差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缩小“三大差距”(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缩小“三大差距”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共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状况,“三大差距”在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一体的重庆市表现较为突出。市委三届八次全委会和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大差距”作为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两翼区域、三峡库区的忠县如何加快发展,尽快缩小两翼与一圈之间的发展差距,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走民生导向的发展之路,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加合理的分配好蛋糕,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共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是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三大差距”统计监测体系及结果测算缩小“三大差距”统计监测内容主要包括缩小贫富差距、缩

2、小城乡差距和缩小区域差距3个方面,31项细化指标(见附表)。其中: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一圈两翼人均GDP之比为衡量差距的核心指标。(一)缩小贫富差距指标及测算1.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核心指标)。目前,由于我国准确计算和使用基尼系数考察贫富差距尚停留在学术研究、专家考究等层面,故本监测体系中采用统计调查部门依据客观实际和现有调查资料计算的不具备完整理论含义的基尼系数,并将其定义为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2010年,我县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为0.41,比全市低0.01,高出我县目标值0.08。2.城镇常住人口比重(相关指标)。城镇常住人口指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

3、重,即城镇化率。2010年我县城镇常住人口比重为32.4%,与全市相差14.6个百分点,离我县目标值差12.6个百分点。3.乡村常住人口比重(相关指标,逆向指标)。乡村常住人口指居住在乡村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2010年我县乡村常住人口比重为67.6%,高于全市14.6个百分点,高于我县目标值12.6个百分点,达到目标值的7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关指标)。指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2010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496元,比全市低2036元,占全市水平的88.4%;离我县目标差11504元,达到目标值的57.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4、入(相关指标)。指农村住户获得的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可用于住户的最终消费、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2010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79元,比全市低102元,占全市水平的98.1%;离我县目标值差5021元,达目标值的50.8%。(二)缩小城乡差距指标及测算1.城乡居民收入比(核心指标,逆向指标)。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以农村为1)。2010年我县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9,比全市低0.33;高出我县规划目标值0.54。2.工资性收入(相关指标)。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零星劳动

5、得到的其他劳动收入,是城乡居民收入构成指标之一。2010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0538元,比全市水平低2200元,占全市水平的82.7%;离我县细划目标值差7762元,达到目标值的57.6%。2010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51元,比全市水平低284元,占全市水平的87.8%;离我县细划目标值差1999元,达到目标值的50.6%。3.经营净收入(相关指标)。指城镇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是全部生产经营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税金(但不扣除个人所得税)后所得的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构成指标之一。2010年我县城镇居民家庭经营净收入为1553元,比全市水平高290元;离

6、全县细划目标值差1147元,达到目标值的57.5%。4.家庭经营性收入(相关指标)。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对一、二、三产业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构成指标之一。2010年我县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为2696元,比全市水平高372元;离全县目标值差2604元,达到细化目标值的50.9%。5.财产性收入(相关指标)。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房屋、土地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不包括出售财物获得的收入),是城乡居民收入构成指标之一。2010年我县城镇居民家庭财产性收

7、入为534元,高出全市水平221元;离全县目标细化值差396元,达到目标值的57.4%。农民家庭财产性收入为140元,比全市水平高49元,离细化目标值差140元,达到细化目标值的50.0%。6.转移性收入(相关指标)。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是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构成指标之一。2010年我县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为3615元,比全市水平少1062元,占全市水平的77.3%;离细化目标值差1455元,达到目标值的71.3%。农民转移性

8、收入为293元,比全市水平低234元,占全市水平的55.6%;离细化目标值差277元,达到目标值的51.4%。7.惠民政策增加收入(相关指标)。指重庆市各项惠民政策资金投入给居民带来的间接收入。因该项指标数据已计入城乡住调查指标中,归类于转移性收入,不需单列数据。(三)缩小区域差距指标测算1.一圈两翼人均GDP之比(核心指标)。指“一小时经济圈”人均GDP与“两翼”人均GDP之比(以两翼为1,下同)。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对于地区,GDP中文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GDP。2010年,一圈

9、两翼人均GDP之比为2.19。我县忠州都市圈与其他乡镇人均GDP之比为2.4(其他乡镇为1,下同),高出目标值0.53。2.一圈两翼GDP(相关指标)。分区域经济总量差距比全市小,但与全县目标值比差距较大。2010年,重庆市一圈GDP为6120.40亿元,两翼GDP为1773.84亿元,一圈GDP是两翼GDP的3.5倍。我县忠州都市圈GDP为58.09亿元,其他乡镇为51.32亿元,忠州都市圈GDP是其他乡镇GDP的1.1倍。忠州都市圈GDP离目标值差87.91亿元,达到目标值的39.8%;其他乡镇GDP离目标差差102.68亿元,达到目标值的33.3%。3. 一圈两翼常住人口(相关指标)。2

10、010年,重庆市一圈平均常住人口为1764.49万人,两翼常住人口为1120.13万人,一圈常住人口是两翼的1.6倍。我县忠州都市圈平均常住人口为24.05万人,其他乡镇常住人口为51.09万人,忠州都市圈平均常住人口只占其他乡镇的47.1%,都市圈内的常住人口离目标值差6.95万人,达到目标值的77.6%,其他乡镇的平均常住人口高于目标值2.09万人。4.一圈两翼人均GDP(相关指标)。2010年,重庆市一圈人均GDP为34687元,是两翼的2.2倍。忠州都市圈人均GDPO 24152元,是其他乡镇的2.4倍.忠州都市圈人均GDP离目标值差22948元,占目标值的51.3%,其他乡镇人均GD

11、P离目标值差21954元,占目标值的31.4%。5.一圈两翼三次产业结构(相关指标)。指一国(或地区)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状况,是集中描述其三次产业结构的第一个重要的比例关系。2010年,重庆市一圈内三次产业结构为6.6:56.3:37.1。两翼三次产业结构为15.9:51.2:32.9。一圈内三次产业结构比两翼优,农业占比低,二三产业占比均高于两翼。我县忠州都市圈三次产业结构为12.4:46:41.6,其他乡镇三次产业结构为26.3:37.2:36.5。与全市分区域对比,我县分区域一产业比重偏高,二三产业总量不足。其结构与目标值比,忠州都市圈一产业比重须下降4.2个百分

12、点,二三产业应分别提高2.0、2.2个百分点;其他乡镇一产业比重须下降6.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应分别提高4.8、1.3个百分点。6.一圈两翼工业增加值占比(相关指标)。指GDP(地区生产总值)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2010年,重庆市一圈工业增加值占比为48.8%,比两翼高8.6个百分点。我县忠州都市圈工业增加值占比为81.6%,比其他乡镇高63.2个百分点。与目标值比,忠州都市圈工业增加值占要下降5.6个百分点,其他乡镇应提高6.0个百分点。7二、缩小“三大差距”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县域经济特别是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主要面临三大问题和三大制约。三大问题:一是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主要表现在县

13、域经济总量不大,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单一,特别是相临的区县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等基础条件相差不大,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不突出,产业发展上同质化竞争压力较大,产业优势拉动作用发挥不明显。财政运转较为困难,大多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靠转移支付维持运转;财政自给率低,财政调控能力有限;乡镇政府历史债务沉重,运转比较困难。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特色经济尚未有效形成。主要表现为农业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现代化农业比例较小;农业产业链短,加工层次不高;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资源投入较大,农民增收缓慢渠道不多;县域工业企业现代化程度低,集聚效应、规模效益不明显。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14、特色经济发展滞后,缺乏成型的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产品结构绝大部分停留在粗加工阶段,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加快发展后劲不足,社会稳定压力增大。表现为经济外向度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虽然招商引资引进了一批项目,但缺少一批规模化、支柱型的项目,受资源环境、土地成本等因素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中招商成本相对较高;民营经济普遍规模较小技术落后,融资能力较弱,难以实现快速扩张,缺乏竞争能力。三大制约:一是要素制约。主要表现为县域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条件相对落后。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园区平台建设滞后,融资平台实力不强,融资能力弱、渠道单一。市级重大项目主要布局在“一圈”范围内,项目用

15、地保障充分,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薄弱,项目选择性较小,特别是三峡库区中部分县属限制开发区,争取项目用地指标相对较困难。二是体制制约。表现在对区县的责、权、利不统一,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政府对经济调控的空间很小,手段不足,能力有限;县域经济面临融资困难、土地供给矛盾、发展空间狭小等制约较为突出。三是人才制约。主要表现为人才观念相对滞后,人才结构不合理,县域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较低,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传统产业专业人才较多,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比较奇缺。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忠县在缩小“三大差距”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与经济发达的

16、区县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总体来说,忠县的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依然不优,优化升级任务艰巨;财政收支平衡难度较大,骨干税源缺乏,乡镇财政较为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医院、学校等扩容提质问题亟需解决,社会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城乡发展仍不平衡,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缩小贫富、城乡、区域差距任重道远。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9.4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02亿元,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在全市处于较低水平,职工货币平均工资与全市平均水平尚有较大距离,区域差距较大。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量小且渠道不畅,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小;2010年,年人均收入城镇居民高出农村居民近3倍,城乡存在较大差距。总体来看,忠县缩小“三大差距”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一是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忠县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工业用地、能耗指标和资金等瓶颈。近几年来,忠县引进了一批实力雄厚、税源可靠、前景看好的重特大工业项目。但是,由于受用地指标的限制,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