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报恩基于传统节日的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DOC 15页)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8678039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恩-报恩基于传统节日的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DOC 1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知恩-报恩基于传统节日的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DOC 1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知恩-报恩基于传统节日的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DOC 1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知恩-报恩基于传统节日的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DOC 15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知恩-报恩基于传统节日的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DOC 15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恩-报恩基于传统节日的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DOC 15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恩-报恩基于传统节日的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DOC 15页)(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恩报恩基于传统节日的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一、问题的提出“你这个老不死的”一个孩子暴躁地向自己眼前的一位老人怒喊着,仿佛与老人有着深仇大恨,可谁能想到这位眼前的老人,其实就是这个孩子的爷爷,而孩子愤怒的原因,只是因为爷爷不答应给他买校门口小店里的肉串。这耐人寻味一幕就曾经发生在我校校门口,当时正是放学的时间,有许多家长和老师都目睹了这一刻,看着愤怒的孩子,爷爷沉默了在他苍老的面容上有的只是惊讶和无奈。围观的家长们在议论“这孩子怎么这么霸道”、“这爷爷也真是的,不就是几串肉串嘛,就买给他好了”、“原来不止是我们家的孩子会吵着闹着要买这个买那个”、“学校老师是怎么教的”这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心中一

2、阵翻腾,脸上也不禁传来阵阵燥热。我们开始思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 、“尊老爱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唾弃“忘恩负义之人”痛恨“恩将仇报之徒”这些传统美德怎么在我们的孩子身上看不到一丝踪影?是我们教育者的疏忽,还是家长的纵容;是孩子本性始然,还是环境的影响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孝敬和尊重父母,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看待父母、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很难想像这个人怎么还会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我们的孩子迫切需要经受感恩教育,孩子们心灵深处那颗感恩之心急需唤醒。因此,我们学校认为有必要将感恩教育列入未成年人

3、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框架,并希望通过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感恩教育让孩子们懂得知恩报恩。(一)小学德育面临的挑战感恩缺失2003年2月7日晚上。豫西三门峡市区的一个17岁的中学生小于的父亲酒后到其外祖父家,让小于回去给爷爷奶奶拜个年。小于不同意。为此,二人发生争吵,小于挥刀砍在父亲的脸上。其父被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尔后,失去理智的小于认为这一切皆因爷爷奶奶引起,遂持一把斧头,直奔爷爷奶奶家,用斧头照其爷爷奶奶身上乱砍,致奶奶身体多处受伤。小于的爷爷颅脑被砍得严重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据统计:青少年违法犯罪所占比例高且不断攀升:2000年至2002年全国法院共判处未成年人罪犯14万人,年均递增9.5,与1

4、997至1999年未成年人罪犯总数10万人相比,上升了36。 我们曾经对全校1000多位学生做过这么一张调查问卷,问卷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家庭问卷,一部分是生活问卷。家庭问卷中100%的学生知道自己的生日,39%的学生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58%的学生只知道其中一位家长的生日,32%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9.8%的学生知道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的生日,31%的学生从未帮父母做过家务,75%的学生不知道父母收入是多少而在生活问卷中89%的学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明星,其中65%的学生知道这些明星的喜好及生日,63.3%的学生经常光顾洋快餐,57%的学生知道肯德基汉堡的价格,59%的学生每天都有零用钱

5、并可以自由支配面对这些数据,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现在,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地浪费时,早已忘却“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记不住父母的生日;知道肯德基、麦当劳的价格,不知道父母的疾苦。有人说教育应当加强服务意识,有学生竟把教师与可以呼来唤去的店小二混为一谈。一些孩子形成了只知“你该怎样”,不知“我该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你要什么”。 这样的现状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多么危险啊!美国人曾在上世纪造就了“失落的一代”,难道我们又要在这个世纪造就“麻木的一代”么?当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爷爷和奶奶都把孩子当做小皇帝、小公主,关怀备至,宠

6、爱有加,让这些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就让大多数独生子女产生了一个通病:孝敬父母和长辈的意识越来越淡薄。他们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关爱,却不愿或不懂得回报。现实中,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人们传统观念中那种“养儿防老”的意识也逐渐淡化,家庭教育中的问题随之也越来越明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长辈不图回报的“过度溺爱”。今天的孩子在社会、学校以及家里都充分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这种客观上的优越生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孩子的自私、贪婪,以及非人性意识,但主要原因还不在于优越生存环境的本身,而在于家长、老师的主观意识和教育行为,在于对“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所采取“无私奉献”的培育态度。(二)传统节日教

7、育重塑小学生感恩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分析了周边地区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校园环境、师生的基本情况等因素后,我们想到了中华美德,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它的灿烂文化令世人瞩目,同时也熔铸了中华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魂。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儒家文化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从社会现实关系着手,把人放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来定位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并注重相互间的责任、义务,即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恭、朋亲友信,从而把社会整体秩序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移风俗”。个体则在这样一种人伦关系中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

8、,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中,实现自己作为群体一员的社会价值,这其实也是一个道德自我修养、人格自我完善的过程。有学者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以道德代宗教”根据就在此。但通过忠、孝、节、义表面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其内在核心都是感恩,都是以双方之间的恩情为基础的。孝为报亲恩、忠为报君恩、节为报夫恩、 义为报友恩、祭祀也为报恩。总之,感恩犹如巨大无形的网,遍及各个角落,渗透到政治、经济、祭祀、爱情等生活领域的各个层面。对中国人而言,记住一个人的恩是至关重要的,为感恩而牺牲性命财产是儒家文化鼓励倡导的。让孩子们感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开展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党中央制定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

9、中又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欢度岁时节令,我们的孩子每年都反复参与节日的活动,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儿童面前得到充分展现。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传承了中国的历史风俗习惯,积淀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德。如:尊老敬老、亲情友情、勤劳节俭等。这些传统节日的民情风俗,渊源流长,博大精深,闪民族之光于眼前,寓社会人生于瞬间,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是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优良传统和美德的真实写照。这些节日又与孩子的生活

10、实际是最贴近的,节日中利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节日活动,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小学生实际需要及发展水平,进一步开发节日教育资源,在教师的教育引导和学生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他们必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尊重、孝敬、知恩、报恩等美好情感的熏陶。因此,我们认为开发并利用好传统节日中的教育资源,是让学生学会感恩的重要途径。(三)教育与研究现状基于传统节日教育并未引起学校重视现在,感恩教育正在全国乃至世界上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但是真正开发并利用我国传统节日中感恩教育资源的并不多,往往只是让孩子们片面的了解“要学会感恩”。中国青年报讯:上海市教委日前推出第3版中小学生守则,其中中学生守则增加了“学会感恩”等条款;通过大力开

11、展中学生对自已的家长、教师、社区等进行感恩活动,并作为学生升学、当兵、就业的重要考核标准。2005年11月26日,新安晚报讯:安徽省铜陵市首创中小学生德育目标层次体系,“德育成长档案”挂钩中考成绩,这是很好的举措。但令人遗憾是此德育目标层次体系中没有提到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问题。上海某小学将“感恩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年级时进行礼仪教育,所有的学生在一年级结束时还将接受学校的“感恩考察”。三年级所有学生则会在校方组织的集体生日上,学会将切开的蛋糕第一块留给父母,第二块留给老师,最后一块才留给自己。从以上事例中我们会不经意地想到:孩子仅仅将中小学生守则背得滚瓜烂熟,难道就能知道感恩了?他们

12、会不会只是在学校说得好听,而在实际行动中做不到;会不会容易从自我出发,往往忽视了他人。这样的感恩教育似乎还只停留在表面,未让孩子心领神会。可见,传统节日教育这一资源宝库并未引起社会及学校的重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这种传统美德正面临丢弃的严重局面时,我们认为社会上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重新回归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如何让学生们学会“知恩”和“报恩”?让每个孩子都学会把感恩放在首位,真正体会家长、老师、同学之间的爱,认识到做人的真正道理,引导他们最大可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13、是学校的教育职责。让每个生命个体学会感恩,学会做一个有健康思想道德的社会公民,比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二、研究设计(一)课题界定感恩教育:感恩“即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感恩教育最先起源于西方一些国家的感恩节。西方国家的感恩节只是一种形式,但它告诉人们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国内很多机构和学校在感恩教育研究上作了很多探索,如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是尊重 基础道德教育研究

14、与实践,通过“尊重”作为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结合点。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提出:学会感谢,感谢生活,感谢帮助自己的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知识。如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感激教育”、孝丰镇中心小学的“孝文化教育”、江苏淮阴师范附小的“生活教育”、丹阳师范附小的“情育课程”等,都在感恩教育研究中作探索。本课题中提出的“感恩教育”,是通过建立学校“感恩教育”管理网络系统性;创设良好的校园感恩教育工作环境体验性;成立一支强大的校外“感恩教育”辅导队伍参与性;成立课堂主渠道实施小组,在各门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学科性;开设传统节日感恩教育实践体验活动活动性等措施来培养学生形成知恩、感恩、报恩的道德素质。(

15、二)、研究的目标及预期成果1、本课题预期通过一年半的时间达到以下目标:师生、学校在感恩教育中得到提升学生初步具备知恩、报恩素质。通过传统文化熏陶、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各种实践体验活动,激发学生自主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锻炼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让孩子们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校形成感恩氛围。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的良好文化氛围也更有利于感恩教育工作的开展,把至真至纯的亲情、友情带进校园,让一种温馨的感恩氛围打动每一位老师、学生。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振憾。老师具备感恩素养。我们学校要求把感恩教育活动与教师师德建设紧密联系

16、,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感恩家人、感恩同事、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教育,要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工作的高尚和为人师表的光荣,引导教师从细节做起,提升自我道德水平。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的以传统节日为特质的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小学生年龄小,对道德的认识、理解,光凭课堂上单纯、空洞的说教,那只能是徒劳无益。为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中适合对当代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资源。在上好“感恩”教育课、开展好“感恩”教育主题班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开展搜寻、体验活动,进行心灵对话。2、预期成果:撰写基于传统节日的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报告。积累感恩教育的相关案例,作出相应的解读。开发一套基于感恩教育的校本课程。(三)研究的理论基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西方国家的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