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重点知识点三篇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8666912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重点知识点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重点知识点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重点知识点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重点知识点三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重点知识点三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重点知识点三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重点知识点三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重点知识点三篇 高一语文重点知识点1语文学法归类1.课文预习六步法:A查注生词,扫清三字B朗读课文,感知内容C了解作者,把握背景D标明段序,分清结构E画关键句,体会作用F简写主旨,归纳特色2.学生课堂听讲五法(细听讲做笔记):A听到listenB看到lookC写到writeD说到speakE思到think(耳眼手嘴脑五官并用)3.赏诗三步法:A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B译析字面(通译全诗,分析景情)C阐明主旨(简述内容,阐明理趣)4.划分*结构四法:A依据表达方式B找寻明暗线索C依据时空顺序D依据逻辑顺序5.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A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题句)B点明中心,亮出主旨(

2、中心句)C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悬念句)D承上启下,自然衔接(过渡句)E前后照应,和谐统一(照应句)F侧面烘托,间接映衬(烘托句)G后文铺垫,埋下伏笔(铺垫句)H增强语言,突出特征(修辞句)6.辨别七类*写法:A对比写法B象征写法C烘托写法D以小见大写法E先扬后抑写法F虚实结合写法G夹叙夹议写法高一语文重点知识点2常见*体裁议论文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论据的种类:事实论据,道理论证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4,论证方法:立论,驳论5,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议论文论证法:例证法,对比法,比喻法,引证法,用典法,归纳法,演

3、绎法,引申法,假设法,类比法记叙文口诀:把题目演绎为一个故事(情节)把故事表达成一个思想(情感)将这种思想蕴涵于描写之中(情境)谓前状,谓后补,定语必居主宾前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景抒情:前是景物,后是抒情寓情于景:都是景物情景交融:景物都用修饰语言艺术:化用成语用谐音运用修辞,夸张,对比概括特点,标新立异以情动人三,古诗古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汉以前称为诗或诗三百。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内容:风(民间歌谣)雅(正统音乐)颂(宗庙祭祀音乐)手法:赋(陈述铺叙的意愿)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兴(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铺垫,孔雀东南飞开头

4、)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反复诗经(四言叙事),汉乐府(五言叙事)民间文学,汉末魏晋,中国诗歌承前启后离骚(杂言抒情),汉赋(四六文抒情)文人创作ps:四六文,骈文的通行别称。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注重对偶声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故又称四六文意象=物象+情意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对偶分工对,宽对工对:诗词一字一对宽对:宽放对偶顶真前后紧凑,气势顺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我国古代乡情诗歌中的明月短笛月亮有母性情结,寄托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笛声在诗歌中的作用:衬悲情,引乡情乡情诗歌常用意象:晨霜,明月,笛声,泪,山,水

5、,风,雪,树,寒江,玉,碧色,落日,暮色,黄昏,酒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特点:形散神聚高一语文重点知识点3文学常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_称他“、”。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颓废色彩。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自成一家

6、。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名段名句(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排比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并学习合理安排描写顺序。平时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2)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学会使用“文眼”,总领全文。)(3)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描写的事物。)(4)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描写景物要细致,要有自己的主观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