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8666486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比拟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2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三、教学课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课文: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文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2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3比拟两篇文章的异同。先由学生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可从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方面作比拟。参见教案后面的小论文?心情感受风格有其殊描写烘托较相似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拟

2、品味语言请同学可选择两篇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质疑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然后学生讨论。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探究在中国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布置作业: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赏析的文章。描写烘托较相似心情感受风格有其殊?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拟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

3、。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烘托等手法。?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烘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氛围来烘托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烘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烘托作者在贬谪中感叹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接着再来说说两篇文章的不同吧。1两篇文章的心情感受有微殊。如,在?小石潭记中,文章最后写到潭上的氛围,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文章的结尾处,就以“其境过清收尽全篇。因为景物稍有差别,故心情感受也有所不同。你看,?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景色及其周围环境,而?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是承天寺周围环境及其月色。柳宗元身处潭边,苏轼步

4、入庭院,都因被贬,各自产生的复杂感情大抵还是有所差别的吧。虽然两篇文章都是情景交融,可?小石潭记的写景方式是寓情于景,?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景是写景抒情的有机结合。2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造成他们的文化心态是有所不同的。柳宗元所处的朝代是唐朝。他因加入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而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虽然被剥夺了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但却使他有时机直接了解人民的痛苦生活,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潜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主要作品根本上都是在被贬后,特别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因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

5、闷心情。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这篇仅有80多字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在贬斥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发明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3个性不同,造成两位作者的文风也有所不同。柳宗元为人压抑,在永州,那10年的放逐生活,加上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被剥夺。他在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后,潜心着

6、自己的创作。可43岁的柳宗元,等待着他又是苦痛。元和十年815,这时他正好43岁,大有作为之时,被召回长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柳州当刺使,去的地方更僻远了今属广西。两次流放,长期抑郁,健康状况恶化,年仅47岁的柳宗元终于在柳州病逝。苏轼为人旷达。试想,一个被抛出喧嚣的功名利禄之场的“闲人却能有这份“闲情来观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许是较为旷达的吧。这样的“闲人,从官场仕途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骄子,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安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是啊,苏轼他的情怀很豁达,在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中,他含蓄叙述的就是在贬谪中感叹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

7、遣的特殊心情。他的文风在此文中,就有所反映。4文章的风格不同。柳宗元的文章凄寒,苏轼的文章闲旷。“文如其人,此言用在他俩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联系两个人的其它文章,就更能佐证了。所比拟的两篇文章,它们的感情基调就是很不相同的。用文章的句子就可表明了。?小石潭记中,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这样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余文章所及作者的风格,这里,笔者就不多展开详述了。最后,笔者想用两句话两篇比拟的文章作结,“描写烘托较相似,心情感受有其殊。看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有比拟的必要了。以前,笔者教两篇文章时,不作过多的比拟,现在想来,让学生比拟一回,这两篇文章文章的学习,印象不是更深了吗?效果就更不用多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