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 中国开发区创新发展道路研究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8662906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赛迪顾问 中国开发区创新发展道路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赛迪顾问 中国开发区创新发展道路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赛迪顾问 中国开发区创新发展道路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赛迪顾问 中国开发区创新发展道路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赛迪顾问 中国开发区创新发展道路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赛迪顾问 中国开发区创新发展道路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赛迪顾问 中国开发区创新发展道路研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 研 究本期主题:巡礼中国开发区成长轨迹,探寻发展创新之道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CCID C.,LTD.16本期主题中国开发区创新发展道路研究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我国开发区的成长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可以说,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一个梯次发展的过程,是从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到沿海、沿江、沿边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的过程。开发区承载了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实现腾飞的重要引擎。第一章 中国开发区发展回顾1.1 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

2、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早期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从而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现象。迄今为止,历史上已发生了5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最近的一次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在此过程中,开发区以其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成本与税收等综合性商务成本,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健全的法律法制、优惠的政策及较少的政府干预等优势,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开发区已成为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以及我国引进外资的重点区域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我国开发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聚集了一批现代制

3、造业集中、产业聚集效应突出的城市新功能区和开放型综合产业园区。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快,众多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航空航天、环境保护、海洋技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迅速崛起,逐步形成了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截至2007年底,国家级开发区共吸引外商投资企业2.42万家,世界500强公司投资兴办项目1470个。在这片欣欣向荣的沃土上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200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GDP达12696亿元,增长25.84,比全国增幅高14.02个百分点;实现税收收入2037亿元,增长29.73,占全国税收收入的4以上。2007年,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总数

4、超过4.8万家,营业总收入达到52840.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0629亿元,出口创汇1878.9亿美元,实现净利润2733.9亿元。1.2 技术创新的孵化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当前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势逐步取代了交通、成本、劳动力等自然资源的优势,成为促进开发区发展的核心动力因素。一些研究导向型的大学或研究机构集中地成为开发区技术创新的摇篮,如美国的硅谷和128公路技术带,中国的中关村科技园等。开发区作为我国自主创新前沿阵地的地位日益突显,已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2007年,全国54家国家级高新区企业创新活动

5、更加活跃,科技活动人员和经费大幅增长,科技活动成果丰硕。高新区企业全年R&D经费支出为1348.8亿元,比上年增加294.8亿元。高新区全年申请专利数量为5525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9166件,占全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的18%。2007年,高新区专利授权量达到了2455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7658件,占全国企业授权总量的16%。高新区已成为知识创新的“核心区”,为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1.3 自主品牌的发育地随着开发区积极落实自主创新战略,推进品牌战略,鼓励加工制造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由OEM代工生产向自有品牌产品生产转变,发展品牌连锁等新型组织形式,建立多层次的品牌销售

6、渠道,加强品牌价值维护和提升。目前,开发区已诞生出我国拥有自有品牌、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涌现出一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称号的企业,例如联想、华为、中兴、用友、清华紫光、方正科技、浪潮软件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品牌,以及家电、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的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品牌,如海尔、海信、科龙、奇瑞、东风、双星等。企业品牌与园区品牌相映呈辉。近年来,开发区在大力推进企业品牌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园区自身品牌建设。近日,2008年度“上海品牌园区”推选活动正式启动,将从国家级、市级开发区、物流园区、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以及园区内的企业,推选产生首批“上海品

7、牌园区”、“上海品牌建设优秀园区”、“上海园区自主品牌企业”。在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漕河泾开发区、上海化工区等国家级及市级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已经凸现。1.4 新兴企业的成长地开发区承担着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企业孵化的重要功能,始终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构建中小企业孵化服务体系,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办公、生产、技术研发、资本运作、人才开发、信息交流的开发环境,在不同阶段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1987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服务中心的诞生,拉开了我国科技创业服务事业的序幕。目前,全国54个高新区都建立了自己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它们通过提供场地、中介、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吸引了大批

8、科技人员到高新区创新创业。到2006年,全国共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548个,在孵企业41434家,吸纳了1.3万留学回国人员、46万科技人员和众多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截止2006年底,累计毕业企业19896家,培育出569家年收入过亿元的科技企业和53家上市公司,涌现出厦门弘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国腾实业集团、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等大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与此同时,科技企业孵化器这种有效形式已经走出高新区,开始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开来,并且出现了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创园等新的形式。开发区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较好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矛盾

9、,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国家创新体系。1.5 高级人才的培养地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集聚人才共同创业的历程。开发区作为各类创新要素汇聚结合的热土,依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2006年,高新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超过98.6万人,占到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17.2%。其中研发人员达到59.8万人,占到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60.7%。其中仅国家级高新区就具有本科毕业生103.8万人、硕士毕业生16.8万人、博士毕业生2.5万人,并且吸引了近2.2万名留学归国人员回国创业,为开发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第二章 产业创新:开发区产业升级路径研究

10、展望世界,产业升级已呈加速发展之势。同时,在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强的情况下,我国各地开发区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能源浪费严重、流动人口大量涌入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些内因、外因都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迫切的要求。可以说,切实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能级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当务之急。所谓产业升级,是以“两型社会”建设为起点,改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升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开发区的产业升级,其工作目标就是要把既定的工业化进程由以工业资本

11、的形成、产业规模的扩张和大量人口的非农化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级阶段,推进到以产业技术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人口素质的改善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高级阶段。把低知识含量、低附加值、商业模式陈旧的传统服务业推进到以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和低消耗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服务业。2.1产业升级模式产业升级的主要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雁行升级模式、同时开发升级模式和跳跃式升级模式。2.1.1雁行升级模式雁行升级模式由日本学者赤松提出,它主要说明了“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更替是后进国家或区域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途径。图 1 雁行发展模式图进口国内生产出口市场时间资料来源:赛迪顾问 2008,

12、11在图中,从左至右,第一只雁是进口浪潮,第二只雁是进口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促进出口浪潮。也就是说,产业发展不仅是产品的循环,也是消费重点发生转移的过程,即消费重点依次从轻工业-重工业-重化工业产品转移,从而形成产业雁行发展中的生产-消费循环。雁行模式又有两种变形发展:一是产业发展的秩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再到重工业的不断升级过程;二是消费资料产业的生产不断从生产传统产品向精制品转化,从而使产业结构得到不断升级。2.1.2同时开发升级模式这一模式是后期的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所采用的一种产业升级模式。图 2 同时开发升级模式图生产出

13、口进口数量时间资料来源:赛迪顾问 2008,11随着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产业基础不断更新,新兴产业逐步取代传统产业的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面临这种技术变革的情况下,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努力抢占技术制高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对此,后起的新兴经济体与先行的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同期进行的,处于相同的水平上。从开发区层面讲,产业升级并非要按部就班进行,也可通过自身的产业积累,通过重点扶持,推动若干产业达到同期领先水平。2.1.3跳跃式升级模式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大部分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移植先进国家成熟的技术,能够省略或缩短经济发展的某一

14、阶段,加速产业结构的转换,使国民经济在相对短的时期内完成先进国家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产业升级任务,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先进园区。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借助国际资本的力量,普遍采取了跳跃式的产业升级模式。跳跃式产业升级模式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借助外国资本和直接利用成熟的技术,借鉴先进的产业组织形式发展本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避免了本国自我开发技术所要走的许多弯路,降低了技术开发和大规模资本投入的风险。这对于技术后起和资本短缺的开发区,无疑是最经济、最快捷的发展方式。跳跃式发展模式也存在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如果这类开发区放弃自主开发,而引进的技术往往落后于发

15、达国家,造成这类开发区在技术层次上始终落后于先进国家,从而容易出现“后发劣势”。上述三种产业升级模式表明,产业升级是多种形式的复合体,开发区在不同阶段经历上述相应的产业升级模式,也可以在同一阶段实施不同的升级模式。其中,有两方面要素是共同的:一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是产业升级的前提;二是发达国家或者先进园区虽然一直走在产业升级的前面,但对于一些新兴产业,后起园区与先进园区具有同样的发展机遇,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后起园区实施同时开发战略,可以实现与先进园区的产业升级同步进行。2.2产业升级方向:产业间升级带动产业内升级谈及产业升级的方向,一直以来,产业间升级与产业

16、内升级之间优先关系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争论,是因为产业升级路径的方向是非线性的,即不是单一产业内部从一而终的升级过程,在产业内升级的过程中因为要牵涉到其他相关产业的升级与转型,所以就出现了产业升级方向的战略抉择,产业间升级与产业内升级的优先选择问题。随着产业内分工的出现,产业链概念的日益流行,产业内升级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一种从工艺升级到产品升级到功能升级,再到跨产业升级的线性升级框架开始主导我国的产业升级实践。如果仅将此作为一种企业战略则无可厚非,但作为现阶段的国家或地区战略,则十分值得商榷。从OEA、OEM到ODM,再到OBM,再到跨产业升级完全可以是非直线式的,在产业内升级还没有完成时可以由产业内升级转为产业间升级。产业间升级反过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