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因素与指标评价体系的论文.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660616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整理因素与指标评价体系的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土地整理因素与指标评价体系的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土地整理因素与指标评价体系的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土地整理因素与指标评价体系的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土地整理因素与指标评价体系的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整理因素与指标评价体系的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整理因素与指标评价体系的论文.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整理因素与指标评价体系的论文土地整理因素与指标评价体系的论文【摘要】:p :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分析p 土地整理工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的理论和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土地整理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讨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那么。【关键词】:p :土地整理;可持续性;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一、可持续土地整理概述在可持续开展理念下,土地整理活动是指综合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条件,在环境代价和资代价最小的情况下所获得的最大经济收益的一种开展方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进步土地的消费性能和生态功能土地整理通过土地平整,去除影

2、响土地规模利用的障碍物,建立机耕路、给排水沟和农田保护林网,能有效进步整理区农地的消费性能,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条件。(二)降低土地整理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土地整理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有些后果是难以预测的。所以在农地整理过程中必须重视风险测定评价,进展后果的虚拟分析p ,寻求风险最低的土地整理形式。(三)增加耕地数量和保护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机统一一个土地整理工程不能增加耕地面积,那么工程很难启动和运行。为了增加耕地,一些地区经常以减少水域、园地、未利用地或林地为代价,这必然会减少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同时对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构成某种影响。因此,可持续的农地整理,必须注重土地数量和环境质量的协调开展。(四

3、)经济上可行土地整理能使农地利用节水、节能、节劳、进步产量,而且可以通过新增耕地的60%置换建立用地指标获利,其经济效益是显著的。但是,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降低单位面积上的整理费用,创造更多的投入产出比,照旧是评价农地整理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准之一。二、土地整理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一)经济因素土地整理工程投资的目的,是在不超出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前提下,进步土地整理工程区消费效率,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使经济效益得以最大限度的增长。即增加工程区长期的经济财富和福利是土地整理工程可持续开展的本质内涵和最终目的。因此,经济的持续开展状况是判断土地整理工程是否可持续的重要因素。土

4、地整理的直承受益者是整理区域内的农户,其对农户的经济效益表现为土地经整理后产量增加与消费本钱降低两方面,从而进步了农户的收入。产量增加的原因可归纳为三项:一是上地整理后有效耕地数量增加;二是土地整理后土地消费才能的进步;三是土地整理后农户对土地的投入与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可能性增加。而消费本钱的降低主要是因为:一是由于田块集中节约的劳动本钱;二是由于田块规整,施行机械化耕作节约的本钱;三是通过完善灌溉设施和田间道路系统,降低的灌溉本钱和节约的运输时间。(二)生态环境因素可持续的土地整理工程是生态、环境、景观保护与工程区经济开展之间的合理平衡,是在不破坏资环境及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条件下的开展。当土地

5、整理投资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构造与功能产生影响,从而使得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对人类的消费、生活条件和质量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生态效应时,这种效应有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即投资行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带来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所谓正的生态效益;也可能是使得自然生态系统逆向演替,即所谓负的生态效益。因此,能否合理地保护资,维持或改善工程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及其景观审美度,进步工程区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是判断土地整理工程复合系统持续性的重要因素。(三)组织制度因素土地整理工程营运的组织机制及管理机制,是土地整理工程持续经营的保障。良好的土地整理组织机构和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土地整理

6、工程目的实现的重要保证。因此,土地整理工程制度是否健全,组织形式是否符合实际,是影响工程持续开展的组织制度要素。影响土地整理投资工程可持续性的组织制度因素主要包括土地整理组织相关的决策机制、反应机制、经营管理机制、融资机制等多个方面。(四)协调性因素土地整理工程是一个由工程措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组织制度等各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内各子系统的构造组合形式,决定了土地整理工程的综合效益。优化构造组合,能促进土地整理系统的物质、能量、价值和信息流动与交换,产生系统协同放大效应,促进系统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土地整理工程内部各子系统的协调度,影响着土地整理工程的可持续性,是土地整理工程可持

7、续性评价应考虑的重要内容。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了使评价体系能准确地反映土地整理区的真实情况,建立土地可持续地整理评价体系应贯彻以下的构建原那么:(一)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那么科学性是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最根本的原那么。构建的指标体系既要能提醒土地整理的效益,又要能反映社会经济开展的内在需求。但是它并非单纯的理论探究,而是要能发挥实际作用的体系,因此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假如不具备可操作性,那么建立体系就毫无意义。对于不同的土地整理区域,应该详细问题详细分析p ,而不是生搬硬套。(二)系统性与完好性原那么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要比拟全面地反映被评价区域的开展特征。因此,构建土地整理评价体系时,要从系

8、统的观点出发,把整个整理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与其周围环境体系严密联络的系统。在保证完好性地原那么下,充分考虑全局的因素,选取能反映土地整理与社会经济资结合的特点、能反映土地整理与土地区域、专业化利用相结合的、能考虑到土地整理的广度和深度的各种因子。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体系真正地反映土地整理带来的各种影响。(三)动态性原那么动态可持续开展有两方面涵义,一方面是土地整理的评价体系必须着眼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需要考虑到假设干年后对土地整理的不同投入,将会造成不同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果;另一方面那么是针对社会开展对土地资的需求而言,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与城镇建立用地逐渐扩展,进展内涵挖潜,土地

9、整理活动将是实现土地资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那么为了可以全面反映土地整理情况,选取的指标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为了可以客观反映问题,把定性指标量化,把数值运用到指标体系中,最终得出定量的结论。(五)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那么土地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一方面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同时工程开展能带动各类相关行业的开展,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可见,开发整理工程的施行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它也能改善土地的质量,进步土地的消费才能,因此也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土地整理工程的施行,必然改变当地的生态构造,进而改变当地的生态功能。因此,在评价时,必须把

10、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的综合效益,才能判断施行土地整理能不能使土地永续利用,能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环境。(六)公众参与原那么公众参与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促使事物(工程等)的相关群体积极地、全面地介入事物过程(决策、施行、管理和利益分享等)的一种方式方法。通过这些措施的运用,使当地人和外来者(专家等)一起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资进展分析p 评价,对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进展分析p ,从而做出方案、制定施行方案、对方案和施行做出监测评价,最终使当地人从工程中得到收益。有效的公众参与,会使得评价更加全面、完好和更具有针对性,并使得所提出的评价行动建议更易于被当地人民所承受,为工程的成功运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参考文献】:p 1王庆日,农地整理工程措施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232董利民,可持续土地整理内涵及评价体系构建原那么,商业时代,20233陈百明,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与评价,地理科学进展,2023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