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阴影中的双学位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8658644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策阴影中的双学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政策阴影中的双学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政策阴影中的双学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政策阴影中的双学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政策阴影中的双学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策阴影中的双学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策阴影中的双学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策阴影中的双学位 修不修双学位如今已经成为每位华中七校学子在大二必须做出的抉择。 然而很少有人考虑并且弄清楚,双学位学位证书,到底是一个什么学位证书?教育部有没有管理办法?企业认可么?最重要的,双学位到底给了我们什么?资源的流动和共享的背后 当然,双学位资源的共享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某种程度上更像一种双赢学校在经费上和教育成绩上有了更大收益,学生在就业和升学也拥有了更多可以凭借的资本。 这是一个颇有实力的组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999年,武汉地区这七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校长们坐到在一起,签订协议成立了为期7年的“

2、七校联合办学”联盟,并于2001年正式实施。 2007年12月28日,在第一轮协议即将结束之时,七校校长在中南财政大签署了第二轮的协议,同样是为期七年,由2008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 2010年是“七校联合办学”的第十个年头,双学位已经成为武汉教育地区的一个品牌,而修不修双学位也早已经成为每位七校学子在大二必须做出的抉择。甚至有“七校联办” 一张录取通知书可上七大名校的说法。 事情缘起于1999年,彼时,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地区七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坐在一起,签订了“七校联合办学”联盟的成立协定,

3、并于2001年正式实施,第一轮为期七年。 2007年12月28日,在第一轮协议即将结束之时,七校校长在中南财政大签署了第二轮的协议,同样是为期七年,由2008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 然而,对于“七校联合办学”联盟的各种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息。 武大前校长刘经南院士曾力主华中七校联合办学,而受到别人的挖苦和批评,“学生努力考去了好的学校,好的院系,凭什么要跟别人分享资源?”,更有人表示,“这是不是贱卖了武汉大学的牌子?” 在09年11月份的一次讲座上,提到这个问题,他解释道:一考定终身存在极大的不公平,而像双学位这样的教育资源共享则是解决教育不公的有效手段,“像许多欧美的国家,一个优秀的人

4、是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从一般学校向顶级学府过渡的”。 不争的事实是,资源的共享背后确实有利益的推动。双学位每个学分的学费为100元,按照协议要求,辅修学生修满50个学分并完成毕业论文,通过论文答辩,便可以拿到双学位;修满25个学分而终止的,可以拿到辅修证书。 而以新闻院为例,新闻学双学位,一个班,200人,一门课,一般三学分,共交给学校60000元,老师上课,一课时100元,一学期36课时,工资为3600元。 当然,双学位资源的共享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某种程度上更像一种双赢学校在经费上和教育成绩上有了更大收益,学生在就业和升学也拥有了更多可以凭借的资本。 “花钱逼自己学习呗。”武大07级社

5、会学系学生房宋这样打趣。 辅修了本校经管院的工程管理学双学位。这位来自江苏省的文科学生当年高考发挥不佳,只比武大分数线高了4分。为了应付家里人,他当时填报了武大录取分数线比较高的数理金融专业,最后被调剂进了社会学系。 然而他对社会学并不是太感兴趣,同时也不看好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在错过了转专业的机会后,他便报名了工程管理双学位课程,希望以后能从事工程管理相关工作。 事实上,大多数学生修双学位,都是出于获得更多知识的目的,而这本后,是一个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旺盛。 新视点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联合办学的第一年,七校一共开设了25个专业,共有1364名99级的学生报名。到了2009年,各学校开设

6、的专业增加到57个,报名参加的07级学生有5462人。而之前一年,也就是联合办学第二轮合同签订的第一年,报名人数更是达到了峰值6295人,超过了第一轮7年报名的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学位管理中的黑户 “国家没有规定什么是双学位,也没有相关政策,教育部不管这事。好多事情,也不好进行一盘棋规划。”教育部学位办工作人员如此表示。 仔细观察双学位的学士学位证书,不难发现,与一般的学士学位证书相比,其只在学科后面多了“(辅修)”两个字,那么这样一张学位证是否得到国家的承认呢? 在07年武汉大学发布的武汉大学双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开头就写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7、法的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细则。 ” 然而事实上,在上述两个文件中,从未出现关于双学位的相关规定,和双学位较为相似的只有第二学士证书,而有相当多的同学甚至就认为双学位就是第二学士。 “巨大的文字游戏:双学位第二学士”,武大新闻院广电系04级学生张翼08年年底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日志。辅修了武大WTO学院经济学的他无意中发现双学位并不等同于第二学士,于是查了下相关法律,结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一般地凡是已修完一个学科门类中的某个本科专业课程,已准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再攻读另一个学科门类中的某个本科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的,可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这是根据我

8、国于1987年6月6日颁布的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中对于双学位的明确规定,同时,第二学士试行办法也明确规定,“但是,目前有些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宽知识面,允许跨专业选修课程的学生,不能按攻读第二学士学位对待,不得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网站上,有不少人人留言询问双学位相关事项,教育部最近的一条答复是在08年10月份,明确表明:“目前,我们国家尚没有适用于双学位的相应政策。”在07年的一次答复里,更是说道:“国家目前没有实行所谓的双学位制度”。 教育部学位办告诉新视点记者,我国目前的确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双学位进行管理。 “双学位

9、是高校作为独立的办学主体,依据自己的标准向学生颁发的学位。这个也是高校吸引生源的一个手段,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多一种经历和学科训练。但我们这里从来都不提双学位,只有第二学士学位。” “国家没有规定什么是双学位,也没有相关政策,教育部不管这事。好多事情,也不好进行一盘棋规划。”教育部学位办工作人员如此表示。 武汉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黄本笑也则表示跟第二学士学位比起来,双学位更接近1987年那份文件的实质。 “七校联合办学”双学位是面向在校生招生,且招收的都是武汉地区七所教育部部属高校的学生,生源有较好的保障。“跟本专业的学生上一样的课,讲的内容也一样,发的也都是学位证,怎么就不是双学位呢?”据了解,武大

10、发给双学位的学生的学位证与普通本科学位证一模一样,之时在专业名称前多了“(辅修)”,并根据省学位办的要求,在学位证编号的第十一位用数字“2”或“3”以作区别。 而武大这几年唯一开设的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是国际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据黄部长介绍,由于是面向社会招生,前来报名的人良莠不齐,“什么人都有,有的一次性来二三十个人,都是一个班的,我们怀疑是不是被中介给弄过来的。” “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黄部长说道:“很多时候下面已经把事情做了,上面的政策却没有跟上来。”本科生?还是硕士生? “高校作为独立办学主体授予的学位,由市场来认可,市场认可便认可了了,教育部并不管理。”教育部坦言,双学位最终要看市场

11、的接受程度。 “凡学习期满,获得第二学士学位者,毕业工作后起点工资与研究生班毕业生工资待遇相同” 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里的一句话点出了双学位和市场认可的某种尴尬学校开设第二学士学位需得到教育部的认可,招生规模和专业都受到严格的规定和约束,招收计划都由国家统一下达,不得擅自招收和授予学位。而双学位则由学校自己开设专业并授予学位,并没有经过教育部的审批,在毕业待遇上并没有清晰的国家规定。 在我国,学历与学位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本科毕业或者硕士毕业所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学历,学历有相关的毕业证、结业证、肄业证作为证明。而学位证则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第二学士学位在我国的学位体系里与学士

12、、硕士、博士一起得到国家的承认和管理,而关于双学位则没有任何相关规定。 “高校作为独立办学主体授予的学位,由市场来认可,市场认可便认可了了,教育部并不管理。”教育部坦言,这种学校自己颁发的学位,最终要看市场的接受程度。 教育部的暧昧态度,直接导致各地政府人事部门对于“七校联办”双学位,多不是很了解,“教育部认可,我们就认可。”上海市人事局的工作人员这样表示。 事实上,我国对于学位的管理严格程度远不及对于学历的管理。 教育部人士表示,目前我国的学位证还没有“上网”,除了少数省份外,大部分的学位证无法通过互联网上查找、核实。但普通学士学位证在教育部有备案,而双学位则没有,是学校自己的事情,可能会由

13、省学位办备案管理,视各地具体情况而定。湖北省学位办则表示,“七校联办”双学位在湖北省教育厅是,“有备案的,目前在网上是可以查到的。” 省学位办同时也表示,“是目前能查到,这个事情还不好说。”然而,在省教育厅的学位查询页面上并不能进行双学位的查询。大多数修了双学位的同学表示,他们多是在“七校联合办学信息网”上查询自己的双学位信息。 政策上“不好说”的“七校联办”双学位,却已经在市场上开始被接受。 修了心理学双学位的武汉大学06级学生史风铃在历经各种招聘会后的感受是,总体而言,国企对于双学位的认可程度更高,认可的企业一般会将双学位按硕士毕业的待遇,当然具体的规定也并不相同。湖南拓维公司就只承认华科

14、和武大两所学校的双学位,待遇与硕士相同,与本科学士的起薪差别能达到1000元。 在南方报业集团,获得双学位的本科生的起薪高于一般本科生,而低于硕士,其试用期与硕士的待遇相同,为3个月,学士则为6个月。 “不过基本工资都是小钱,关键在稿费”一位在南方某周刊的武大毕业生这样表示,“跟集团签的合同还写基本工资3000多呢,其实到了都市报只有1600” “双学位的确是可以成为筛选人才的一个标准,毕竟能读下来的人,说明还是有点能力的”,广东一家私企的负责人这样表示,“对于私企来说,学位、证书什么的,都不是硬性条件”。双学位的成本 “我也亲眼目睹同学们的惨状,周末贪睡醒来,飞也似的奔向教室。晚上此起彼伏地

15、抱怨又有双学位作业。考试前死命突击,逼迫自己一晚上掌握数不清的概念,比什么是新闻,什么是采访要BT得多。” 每个周末,从早上到晚全天不间断的上课,双学位的密集学习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每周六、日,由早上八点至下午五点半,整整两天时间马不停蹄地上四门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坚持下来并非易事。 “我也亲眼目睹同学们的惨状,周末贪睡醒来,飞也似的奔向教室。晚上此起彼伏地抱怨又有双学位作业。考试前死命突击,逼迫自己一晚上掌握数不清的概念,比什么是新闻,什么是采访要BT得多。”已经毕业的04级武大学生刘昊这样说。 刘昊当初很想修心理学,后来因为“听上一届的人介绍说,修华师心理学没有学到什么,就是混个学位证”,就放弃了。 武大06级的李玖多所在的法学双学位班,第一学期在教四一个大教室开课,彼时两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