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8631729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不同的概念、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到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以“家家雨”“到处蛙”渲染一种氛围,烘托夜的深和夜的静。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她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体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清人刘熙载艺概 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 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齐已有早梅一诗:

2、“万木冻欲折,孤根 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来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体现出早梅之素艳。 、 烘托就是运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 用某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体现的事物的体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相似或相美的事物来烘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 花”。 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 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干没马蹄。最爱湖东行局限性,绿杨阴里白沙堤。”此诗以西湖气愤 勃勃之景,从正面烘托

3、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 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反衬 用相反的事物来烘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谢亭送别 唐代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 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4、对比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体现某种意境或情感。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

4、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她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目前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

5、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此词将今日千里之外的“孤坟”与梦中十年前相守的妻子于“小轩窗,正梳妆”两幅画面对比,突出今日孤单凄凉,往日温馨,从而体现了对亡妻的深长怀念之情。 二、用法的辨别 、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氛围。 从正面着笔。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起了 她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她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浮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 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

6、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 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烘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 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诸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特别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 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 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氛围,烘托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辞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 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傍晚。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竭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 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烘托:分正

7、衬和反衬。(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烘托诗人飘零之哀。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 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体现出来。 4、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此外的结论。 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发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体现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总结: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两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烘托

8、和烘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体现的事物写出来,因此,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 就叫烘托。这与“烘托”不同,由于“烘托”是两种事物都写。“烘托”是用类似的、有关的事物或背面的、 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烘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对比和烘托: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体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 而烘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种重要事物, 一方是工具, 一方是目的, 两者主次分明。(对比常用于论述,而烘托常用于描写) 范畴辨别 渲染、烘托、烘托属于写作手法,而对比属于修辞手法。 三、练习题 一、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

9、闻折竹声。 简析本诗运用的最重要的体现手法,说说作者是从哪几种角度描写一场夜雪的景色的。 请分析“时闻折竹声”一句诗的意蕴。 第题的要点是两个,一是要答“体现手法”,二是要答写景角度。最重要的手法应是侧面烘托。以“衾枕冷”,烘托雪夜之寒;以“窗户明”烘托出大雷已铺天盖地,到处是银白的世 界;以“折竹声”,烘托大雪之厚重,以雪夜奇寒烘托出作者心情之孤寒。这样回答,才干做到“虚实并举”,即既要有术语、套话,又要贯彻到具体诗句。回答本诗“写景的角度”,就要清晰知晓“角度”这一术语的内涵。这是从触觉、视角、听觉几种角度来描写夜雪的。第题规定赏析“意蕴”,“时闻折竹声”一句涉及哪些意蕴呢,若能结合全诗,

10、展开想像,设身处地,发散思维,不难看出,“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至少有三层含义。其一,“折竹”,极言雪之大之重,因雪压断了竹竿:其二,衬出夜之静。此为以声衬静;其三,诗人彻夜未眠,否则,何以“时闻”?为什么不眠?不仅因“衾枕冷”,同步也透露出作者独居(谪居江洲)异地的孤苦难耐的心情。 二、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到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第三句点题,以“夜半”阐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

11、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体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待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 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出来的? 【参照答案】 1、(提示: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景”,诗人盼望朋友到来,侧耳细听,没能听到朋友的脚步,只听到雨声和蛙声;这两句也暗中点明朋友“不来”的因素。明乎此,最后一句的“闲敲棋子”的“闲”就不能理解为“悠闲”“闲适”,而是闲得无聊。) 2、诗人当时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通过一种细节描写“闲敲棋子”体现出来。约客 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三、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重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体现了如何的思想感情? 参照答案:重要运用了烘托和对比。烘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体现了坚持抱负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