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8619816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教与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教与学重难点1、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教与学方法探讨1因本课所选两篇新闻皆是战争题材,所以教学时除了要抓住新闻的特点外,还要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特点。抓住新闻的特点,就要分析每则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写作特点和它的六要素。讲解新闻

2、的五个组成部分时,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2由于这两则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离今天已有半个多世纪,在教学时对背景资料加以介绍就尤为重要。在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前,应让学生了解整个渡江战役的情况。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则需要介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概况,对转入战略进攻之后的情况要重点介绍。当学生对背景资料有了了解之后,课文中相关内容理解起来就较为容易。3、学习本课时,应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阅读课文,如朗读、速读、默读、齐读,在读中感,在读中悟,感受人民解放军的大无畏的精神,细细品味新闻的语言特点。同时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3、力。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1、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二、学习新课(一)走进新闻(新闻的有关知识):1、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

4、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2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3简明扼要。(简明性)2、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结构(结合课后练习题一):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

5、,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4、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二)时代背景介绍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三)新闻朗读,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如果你

6、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学生自读、讨论、交流。学法指导:朗读提示: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2、给加点的字注音溃退(ku)锐不可当(dng 阻遏()豫 (y) 荻港(d)歼灭(jin) 阌乡 ( wn) 绥靖(sujng) 聿(y)学法指导:同桌交换检查,教师抽查3、全班齐读课文并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

7、感情和气势。4、默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师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5、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

8、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四)、合作探究,研读反思1、研讨: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教师点拨: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

9、,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教师点拨: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

10、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教师点拨: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

11、;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五)语言品味,学习提高。1、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2、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1题)例句: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12、,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24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

13、”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压、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 对“要塞”用“控制” 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 ,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 ,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

14、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2题)“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21日”重复。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

15、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3)、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例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等。同时,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六)齐读全文,全面体会文章语言特点。三、总结存储,课外延伸。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学生可能这样说: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另外阅读时还要注意新闻的要素,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这样就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2、阅读下面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