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配套练习: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单元测试(鲁人版必修3)含答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8605432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配套练习: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单元测试(鲁人版必修3)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配套练习: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单元测试(鲁人版必修3)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配套练习: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单元测试(鲁人版必修3)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配套练习: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单元测试(鲁人版必修3)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配套练习: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单元测试(鲁人版必修3)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配套练习: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单元测试(鲁人版必修3)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配套练习: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单元测试(鲁人版必修3)含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检测题(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第I卷(选择题共36分)(15 分,每小题 3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 .惊悸(j )i 流觞(shang)遴选(l n) 衮衮(g 口 n)B.傩戏(nu 0 长锚(ch a)C .修禊(q )i 激沛(tu a n)D .嗟悼(d 0) 虚诞(y n) 癸丑(ku i )邈远(mi a o)濡养(r力 驰骋(ch eng)暧昧(m 赘肉(zhu)解析 B .登丑卬j C.修理x j D.虚诞d n答案 A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熔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

2、巨大惊悸。B 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C.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D 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沧生。解析 A .熔成一溶成;B.洒一撒;D.沧生一苍生答案 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我一直追到汽车之后, 然后对着自己哈哈大笑,但是我马上发现笑得太厉害会影响呼吸,于是立刻不笑了。(2)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淘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的看见一个男人在对岸 ,很像夫

3、家的堂伯,恐怕是正为寻她而来的。(3)这种鱼天生地要吃海里一切鱼,它们游得那么快,身子那么强健,战斗的武器那么好, 于没有别的任何的敌手。A 消失 徜徉 以至B 消逝 徘徊 以致C.消逝徜徉以致D.消失徘徊以至解析 “ 消失 ” 重过程,与上文“追 ” 相呼应; “ 消逝 ” 重结果。 “徜徉 ” 是说来回走动,但是有轻松自在的意思。 “ 徘徊 ” 只是说来回走动。 “ 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为寻她而来的 ” 不应该是轻松自在的,因为他在找人,在窥探。“ 以致 ” 相当于 “ 以至于 ”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深谋远虑 ,才有李白、杜

4、甫、陆游的川行华 章。B 海水是雍容大度 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C.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 的政治纲领。 D 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 的决绝势头。 解析 A 项 “ 深谋远虑 ” 应改为 “雄才大略 ” 。答案 A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 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B.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 声声入耳。C.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

5、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D 在玄学盛行、 崇尚清谈的东晋, 王羲之能反对“虚谈废务, 浮文妨要”, ( 世 说新语言语)可谓独树一帜。解析B 项括号部分移到第二个逗号前。答案D(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祭孔大典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 丁祭乐舞 ” 或“ 大成乐舞 ” ,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 年, 孔

6、子卒后第二年, 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汉高祖刘邦过鲁,以 “ 太牢 ” 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 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 或遣官代祭, 或便道拜谒,总计达 196次。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 国之大典 ” 。自唐玄宗于公元 739 年封孔子为“ 文宣王 ” 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

7、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 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 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 “ 孔子故里游” 开幕式上得以重现。祭孔大典的神奇魅力,充分表现在乐、歌、舞、礼四种艺术形式上。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 礼 ” 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 必丰、必洁、必诚、必敬 ” 。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 “

8、礼 ” 的涵义,表达了 “ 仁者爱人 ” 、 “ 以礼立人 ” 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 “ 祭孔大典 ” ,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它所阐释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髓,将对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的文化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6下列选项中关于“祭孔大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 祭孔大典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主要在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B 祭孔大典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C.祭孔大典历经两千多年从未间断,是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

9、史上的一个奇迹。D 祭孔大典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表演紧紧围绕“礼”而进行。解析C 项 “ 从未间断 ” 不正确,可参考第四段最后一句话。答案C7下列对历代祭孔活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汉高祖用“太牢”祭祀孔子,祭孔活动逐步升级。B.祭祀孔子的活动升格为国之大典,是自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以后开始的。C.清代,祭祀孔子最为隆重盛大,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D 民国政府对祭孔的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明令全国各地都要祭孔。解析B 项原文没说“ 祭祀孔子的活动升格为国之大典” 是从唐代。答案B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10、是()A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达到了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B 中国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都对孔子进行过祭祀。C.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 中的“礼”的涵义。D 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祭孔大典”,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解析B 项中国历代帝王都对孔子进行过祭祀,说法有误。答案B三、 (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隋论宋 苏辙昔者三代之君,享国长远,后世莫能及。然而亡国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二世而亡者也。秦、隋之亡,其弊

11、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 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 ,楚协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铺,以 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 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 不服,长呼起兵, 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盖自东晋以来,刘 聪、石勒、慕容、他坚、姚兴、赫连之徒,纷纷而起者,不可胜数。至于元氏, 并吞灭取,略已尽矣,

12、而南方未服。元氏自分而为周、齐,周并齐而授之隋。 隋文取梁灭陈,而后天下为一。彼也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众, 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 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 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 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 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 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

13、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及观秦、隋, 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 其所以深取大 下者也。(选自苏辙文集,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魏压其冲冲:要塞。B.并吞灭取,略已尽矣略:侵夺。C.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曩:从前。D.修德以次天下来:使归附。解析 B项,略:大体上答案 B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而 秦独得山西之地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以 绝天下之望B.C.作师说以 贻之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乃 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DD. 若事之不济,此

14、乃 天也解析 C.之:前一个是助词,“的”;后一个是代词,“这件事”。A.而:连词,表转折。B.以:连词,表目的关系,“来”。D.乃:副词,起确认作用,“是” 。答案 C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揭示秦、隋灭亡的共同原因的一组是()然而亡国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 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锢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制为严法峻令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唯不忍失之A. B. C. D.解析 要注意题目中的“全都揭示” “共同原因”的要求,符合要求。其他句子都不符合要求:是秦、隋灭亡的结果,不是原因;是秦亡的一个原因,而非隋亡的原因;是兴国的原因。答案 D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秦国人披着甲胄,拿着兵器,两代人都不能解除,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皇才统一了天下,秦朝统治者看到了夺天下的不易。B .隋文帝看到天下长久地不安定,因此在取得天下之后,担心百姓不能够长久地享有这种快乐,虽在万民之上,却常常忧思苦闷。C.本文以秦朝、隋朝为例,来说明统治者面对获得的天下,过于紧张,害怕失去,最后往往适得其反,天下反而很容易失去的道理。D 像太王那样,只要拥有一颗平常之心,用宽松仁爱来治理天下,即使一时土地没有了,甚至于失去民心,最终天下还是他的。解析 A 是 “七代 ” 而不是 “两代 ” 。 B. 隋文帝担心的是自己享有天下的快乐不能长久,而不是为天下百姓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