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8567861 上传时间:2023-09-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因材施教”的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因材施教”的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因材施教”的理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因材施教”的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因材施教”的理解(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因材施教”您做到了吗? 一、因材施教的原则 1.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为什么老是出现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情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有什么特点,等等。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学生的特性。 2.对待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动机的障碍,导致了

2、学习成绩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的,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能力较差者的自尊心,则无异是雪上加霜,抽去了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二、贯彻因材施教 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

3、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运用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并非是要减少学生的差异。实际上在有效地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差异可能更大。因为能否充分的得益于受教育条件,这本身就是潜能高低的一个表现。在较适宜的学习条件下,潜能低者能够

4、开发出潜能,潜能高者会发展的更快,教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该设计不同的发展蓝图,这样才能有意识的进行培养。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己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会到了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讲究策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因而,承认学生的心理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出发点。但一般人总片面地以为,学生的心理差异只是他们个体之间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往往没有考虑到性别的因素。加之由于社会传统的性别偏见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相比之下,许多教师对因性施教的教育原则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既然学生的心理差异必然应当包括其性别差异,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做到因性施教就没有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意思是说,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任何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受教育群体是无差别可言的。在教育的实践工作中,让我们每一个教师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学有所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