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四章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8564810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四章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选】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四章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选】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四章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选】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四章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选】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四章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四章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四章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Word版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地理教学资料 2019.5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全球气候变暖1表现过去的100 多年中气温明显上升,到目前已升高了0.30.6 。2主要原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3影响(1)直接后果: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2)间接后果: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气候异常现象与全球变暖有一定关系。易误警示全球气候变暖只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不利影响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

2、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被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二、臭氧层的破坏1臭氧层的作用能够吸收99%的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2现状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明显。3原因氟氯烃化合物的大量使用。4影响(1)影响人类健康。(2)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三、大气污染与酸雨1大气污染2酸雨(1)定义:pH值小于5.6的降水。(2)成因: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地面而形成。(3)危害: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

3、;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4)分布: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温馨提示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酸雨严重的原因我国长江以南各大城市中,燃烧的大多是含硫量高的煤,酸性气体排放量大;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形成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于北方,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辽阔,风力强劲,易于酸性气体扩散;南方气候湿润,降水多,而北方气候相对干燥,降水较少。 情景导入先思考 喜马拉雅地区总计有1.5万条冰川,除两极地区的冰冠外,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喜马拉

4、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其中长近5 km的巴尔纳克冰川,自1990年以来,已后退了近800 m。国际冰雪研究委员会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1)冰川快速融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主要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2)冰川快速融化对本地区和全球造成哪些影响?提示:本区域可能产生滑坡、泥石流和洪涝等自然灾害;还可能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地。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全球变暖的成因1自然原因:地球当前正处于比较温暖的时期。2人为原因:(1)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

5、大量CO2等温室气体,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2)毁林,导致对CO2的吸收量减少。二、全球变暖的后果全球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三、解决全球变暖的措施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原因是大气中以CO2为主体的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需针对人为原因采取应对措施。 方法技巧很重要 借助关联示意图理解记忆全球气候变暖 应用体验不可少 (江苏高考)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 ppm。下图是CO2浓度曲线()与全国温度曲线()、黄河流

6、域温度曲线()、江苏省温度曲线()、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比较图。 读图,回答12题。1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 CO2浓度变化呈( )A正比关系B正相关关系C反比关系 D负相关关系2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D海拔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解析:1.B2.A第1题,由图中可以直接看出,CO2浓度呈上升趋势,四个地区的温度也呈波动上升趋势,故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第2题,由图可知,四个地区气温变化状况与CO2浓度的变化虽呈正相关关系,

7、但并非完全同步,这说明CO2浓度是影响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影响气温的变化。3读下面两幅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全球大气中人为产生的CO2排放量和平均气温的变化世界主要排放CO2国家的人均CO2排放量材料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后的CO2排放量差别很大,燃煤的CO2排放量最大,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时,尾气中排放的CO2比燃油汽车少90%,还可降低噪声40%,而且不会产生苯、铅等致癌物质。(1)图中两条曲线之间的总体关系是_,其原因是_。(2)大气中CO2含量增加除与_消费的增加有关外,还与_面积的减少有关。(3)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外,还会引起世界和地区_的变化,进而导致

8、世界各国_的变化。例如对中纬度温带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是_。(4)CO2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_国家(“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所致。目前和今后CO2排放量可能将要迅速增加的是_国家(“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解析:本题考查了CO2浓度与平均气温的关系及不同国家CO2排放量不同的原因,同时给出了燃烧煤、石油、天然气造成的危害。要充分利用图示及资料,对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结果及治理措施加以分析归纳。答案:(1)随着大气中CO2排放量的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升高CO2是重要的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CO2含量的增加,会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造成大气升温(2)矿物能源森林(3)降

9、水和干湿状况经济结构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4)发达发展中 情景导入先思考 近年来,科学家根据卫星资料发现,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出现了一个相当于北美洲面积大小的“臭氧洞”。(1)臭氧层有什么作用?提示: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防止过多的紫外线到达地面,对人和生物造成伤害。(2)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会带来什么影响?提示:臭氧层空洞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紫外线辐射增强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还会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二、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的措施1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

10、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2参与国际合作。 应用体验不可少 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据此回答13题。1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A降低大气温度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C促发光化学反应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2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A青藏高原上空B北极附近上空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3近年来我国西藏地区的人们越来越注意护肤霜和墨镜的使用,特别是在每年的春季,更为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A由当地风俗习惯决定的B为臭氧层空洞区,可防止紫外线伤害皮肤和眼睛C为防止酸雨伤害皮肤和眼睛D为防寒而用解析:1.B2.C3.B第1题,

11、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命起到保护作用。第2题,臭氧层的空洞主要出现在南北极附近和青藏高原上空,南极上空最为严重。第3题,西藏地区每年春季存在臭氧空洞,致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人们涂护肤霜和戴墨镜是为防止紫外线对人的皮肤和眼睛的伤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本世纪以来,全世界的酸雨污染范围日益扩大。“天不下雨人盼雨,天若下雨人怕雨”。整个欧洲、北美洲和亚洲都已处在酸雨的危害之中。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瑞典、丹麦、波兰、德国以及北美的加拿大等国的酸雨pH值多为44.5。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由于酸雨损失严重,他们却要求英国等西欧国家赔偿,原因是什么?提示:英国等西欧国家排放的酸性气体,借

12、助西风到达北欧,形成酸雨,北欧的酸雨主要来自英国等西欧国家。 图表信息想周到 世界主要酸雨分布区信息获取(1)分析世界酸雨危害严重地区的共同原因。提示:自然原因: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人为原因:工业发达、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2)该问题对非生物界造成的危害是腐蚀建筑物,损毁文物。对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是使植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植物死亡。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酸雨的成因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其形成原因如下图所示:二、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方法技巧很重要 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1)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环境问

13、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2)成因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由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3)后果与危害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4)解决的措施和建议针对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应用体验不可少 分析某年北京空气质量日报,完成13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