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8563947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9.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的初步相识教学反思1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除法的初步相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共享。除法的初步相识教学反思1 森林聚会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学习第489页的内容。它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感受分东西带来的欢乐。 一、分东西的欢乐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视察思索: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当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

2、学生动手分竹笋,有的分成4个和6个,因为大熊猫吃的多,小熊猫吃的少,有的分成3个和个,因为大熊猫照看小熊猫,让小熊猫多吃点,还有的分给小熊猫1个竹笋,大熊猫没有,因为大熊猫要减肥在这种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学生们感到很欢乐,很好玩,最终通过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真正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得益彰,精彩纷呈。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围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支配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简单理

3、解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实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深厚爱好。 三、解决问题的实力 在每次活动时,我都会设计几个像导火索一样的问题,如:请你细致视察,动脑想一想,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分成几份?你想怎样分?你发觉了什么? 又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怎样解决?通过一环一环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学问的理解,享受胜利带来的欢乐,从而的确感到数学很有意思,乐于产生更多的数学问题。四、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起先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焦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

4、等,最终我说小动物们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得很快乐,玩的很开心,而且还学到了很多学问,你说对吗?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欢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化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欢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化。 本堂课通过情境串的教学,小动物拟人化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故事,动手操作的乐趣,给学生们全新的感受,那就是原来数学课也很欢乐,也是我们学习学问的乐园。除法的初步相识教学反思 相识除法是二年级上册课本中学生学习了平均分以后学习的学问,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学问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

5、在动手操作中经验一个吸纳新知的一个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相识除法的意义。 首先,引发学生平均分的须要,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我一个追问:“每辆车坐2人是什么意思?”给了学生一个思索方向上的提示,这对中等往下的学生更有所帮助,他们可以借助学具去分一分。对于中等往上的学生他们也可以干脆在大脑里想分的过程或者联系乘法的意义来找寻答案,平均分和几个几相加本质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学生的思维,在争论中完善学问结构。出示例题后,我让学生自主找寻答案,可以请身边的圆片帮忙,也可以在大脑里思索,这两种方法都能够找到答案,后者比前者的思维层次要高一些。在组织汇报沟通时我沟通

6、了这两种方法相通的地方,“在这道题中是几个几相加是人呢?”学生出现了看法的分歧,一方认为是个2相加,一方认为是2个相加,我让学生举手表决了一下,发觉几乎是半对半,随后我说“有理走遍天下”,要说出自己的理由,此时有些学生依据平均分的意义来说明,有些学生知道想乘法来找到答案,但意义说明不清,我引导这部分学生去视察平均分好的圆片,最终是心服口服了,为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终,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算式中的3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整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经验一个“深化浅出”的过程,加强理解。 其实,学生从平均分的角度用圆片去分一分去说明难度不算大,而对于是“几

7、个几人是6?”这是一个从直观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个中间的初步抽象过程,这是突破难点的重要纽带,须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明晰、完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相识教学反思4这一教学反思,来自!除法的初步相识教学反思3教学内容: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例4、例5及0练习四(、3、4、)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相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起先,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学问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学问,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爱好将干脆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

8、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悟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晰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支配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晰、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相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

9、作,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实力和初步语言表达实力; 、培育学生探究学问的实力和对除法的深厚爱好;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动手分一分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生2:我是个2个分,先左边个,再右边4个。生: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个,直到分完。? 小结:刚才小挚友对

10、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相识 1、把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独立动手分一分 同桌沟通,你是怎么分的? 汇报沟通:出现多种状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老师同时接着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沟通书写)“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状况一种来讲 如: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11、生: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4=3 生2:还可以列成13=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生:(说图意) 师:那12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缄默)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依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索,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号的写法:写时先画一条横线,

12、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绽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 6、小结: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书上的

13、“做一做”-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察。(3)沟通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略)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 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察,留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根小棒,因为第题是每根1份,第2题是每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 老师把1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

14、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日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学问?(板书:除法的初步相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除法的初步相识教学反思4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起先,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原有的学问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学问,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爱好将干脆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

15、为重要。教材在编排通过分东西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平均分的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从而引出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动身,体现学问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留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使学生清晰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领悟除法的实际意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教学时在学问点上,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相识逐步加深。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学问的形成过程中,实力得到培育,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意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唯目标,立足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实力。 在巩固练习时,支配了一些实际操作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